陳秋艷 張鳳秋 羅培
摘 要:四川東北部山區,方山地貌分布密集,受特殊的地貌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等因素的影響,水土流失嚴重,當地農業和生活用水困難。隨著近年來旅游開發進程的推進,農業生產活動與旅游開發中的基礎設施建設、旅游活動的用水矛盾不容忽視。為協調兩者的用水矛盾,滿足居民休閑旅游的需求,該文探討了3種適宜方山地貌區的水土保持模式,以達到水土資源保持的目的,促進當地農民收入的提升,提高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關鍵詞:方山;旅游;水土保持模式;景觀化
中圖分類號 S1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7-0118-03
Exploration 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atterns in Fangshan Tourist Area in Northeast Sichuan
Chen Qiuyan et al.
(Land and Resources College,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2,China)
Abstract: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northeastern Sichuan,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Fangshan is dense. Due to the special Landforms and subtropical monsoon climate factors,the soil and water loss in Fangshan District is serious,and local agriculture and domestic water are difficul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in recent years,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ctivities and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tourism activities in tourism development cannot be ignored.In order to coordinate the water conflicts between the two,to meet the needs of residents' leisure travel. The article explores thre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models suitable for the Fangshan landform area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while promoting the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at that time,to meet the social,economic and ecological triple benefits.
Key words:Hilly mountain region;Tourism;Water conservation;Landscape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旅游發展的形勢愈發良好,方山地貌區的休閑旅游、鄉村旅游發展態勢日趨旺盛,但是水土流失問題也日益嚴重。發育于產狀水平或平緩巖層分布的地區,受到強烈的切制后,頂部覆有堅硬的巖層時,就會形成形若桌狀的方山,具有“頂平,坡陡、麓緩”的特性。受特殊的地質構造和地形地貌、氣候等影響,四川東北方山區頂部水資源來源豐富,但是“留不住”水。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夏季暴雨集中,水資源流失快;“冬旱”、“春旱”和夏季的“伏旱”交替,水資源缺乏。
20世紀90年代有一些針對旅游地生態環境的討論,其中一部分提到了山地旅游區的水土流失、水資源缺乏問題,但是缺少針對性、系統性的研究。宋秀杰等指出旅游設施和旅游活動破壞植被,土壤板結,增加地表徑流,導致了較嚴重的水土流失[1]。1994年,丁祖榮較系統的從農業耕作、土壤、地形地貌、氣候和索道工程建設等方面分析了景區內水土流失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2]。梁明英闡述了泰山在豐水、枯水期水資源對人民生活生產、旅游活動的影響,并提出以水資源開發利用為基礎,包括一些攔蓄工程建設、水環境監測和保護工作,改善供水條件后,促進旅游業發展[3]。王貴征提出將水土保持與旅游業相結合,在山區實施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梯、壩、灘、林、果、草6大水保措施并施,形成河流、梯田、魚鱗坑、水庫、森林的景觀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4]。為協調旅游景區水土資源流失的問題,探討了不同水土保持旅游資源的類型與功能[5]。
方山地貌區的水土保持治理,在借鑒國內外先進技術和經驗的同時,應著重考慮到特殊的“Ω形地貌”等自然條件,結合地方經濟發展情況、國家政策,綜合考慮,提供解決措施。
1 研究區域概況
四川省東北部的方山分布非常密集和典型,南充市的營山縣、儀隴縣、閬中縣北部,廣元市蒼溪縣東北部、旺蒼縣南部,巴中市南江縣南部、平昌縣東部、達州市通川縣北部等,都是方山地貌的典型發育區。由于方山頂部平坦,視野開闊的特性,有較大的旅游價值和科普科研價值,是目前地質公園開發、鄉村旅游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點區域。其覆蓋面積廣,涉及的農業人口多,且地處較偏遠山區,生產方式單一,群眾生活困難,這些區域也是國家重點扶貧區。在國家“鄉村旅游”、“全域旅游、“旅游扶貧”、“精準扶貧”等政策的支持下,建立或批準了四川營山黑馬山地質公園,四川通川千口嶺地質公園、四川平昌三十二梁旅游區、四川省瀘州市方山風景區、廣元旺蒼黃茶種植基地、營山明德茶園種植基地、營山孔雀鄉雞冠花種植基地,實現農民增收,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但是,方山頂部水資源缺乏、水土流失嚴重制約著農民生活、農業生產和旅游開發,加之山區地形復雜,生態環境脆弱,治理難度大。本身脆弱的環境,加上不當的旅游開發活動,加劇了水土資源的流失,使得糧食、經濟作物的產量低,進一步減少了當地農戶的收入。
2 水土保持措施的景觀化
旅游區水土保持措施需注重與環境相協調,具有景觀化的特征[6-78]。溝、渠、塘、湖等工程措施應與生態、景觀、環境保護相結合,使景觀、生態與水土保持相得益彰,形成一個良好的景觀生態休閑區[9]。根據工程的自然環境和景觀特點,將水資源與景觀建設密切結合,設置不同的景觀地帶,實施相應的水保設施[10]。水土資源的保持應該與生態旅游相結合[11-13],針對旅游資源較豐富、存在水土流失的地區,結合點、線、面的整治方式,將旅游開發與水土保持建設相結合,達到美化環境、保持水源的目的[14]。
在當代鄉村旅游和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從“農旅水”相結合的角度來提出適宜于方山區水資源保護措施,促進旅游區的水資源保持措施與旅游景觀協調發展,設計上盡量景觀化、生態化。以治理水資源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為目標,創新提出適宜于方山旅游區的“農旅水”結合型水資源保持模式,并依據該模式布置一系列水體景觀工程措施、林草景觀措施和農業景觀措施,3大措施的景觀化,促進農業產業生產、景區建設、旅游活動的協同發展。以達州千口嶺地質公園為例,根據千口嶺村沿道路延伸的條帶狀分布格局和沿主道路左右對稱的地形條件,確立了“廊道+斑塊”的基本治理格局,建立“水資源保護措施+農業產業+旅游”的治理模式。以千口村主干道為核心,在道路兩側栽種經濟林果、觀賞林和布局農業產業,形成獨具農業觀賞特色和水土保持功效的景觀化林草措施。道路兩側對稱分布的“Ω”型槽谷,層層梯田廣布,田壟阡陌隱綽,是天然的景觀資源。基于“Ω”型槽谷上部寬泛,下部陡窄的地貌形態,可適當布局小型水利設施,如塘堰、蓄水池,具有工程量小、建造成本低的特點;梯田夏可種稻,冬可蓄水,調節冬旱、春旱;田埂栽種桑果林等經濟林果,達到保持水土、美景觀賞和農業收成的的三重目的。
3 農旅水結合型水土保持模式
3.1 農業觀光模式 方山地區采取“景區+公司+農家樂”、“公司+農家樂”的合作模式,用水缺口大,景區用水、山頂牲畜飲水和灌溉用水必須尋找更廣闊的水源。利用特殊的合作開發模式,將自然資源合理規劃利用。以“美麗田園·生態旅游”為主題,以農家樂為中心,發展節水農業,創建花卉種植、生態茶園、經濟果林等休閑農業核心示范區,配套節水灌溉技術、節水種植技術,為游客提供農事休閑體驗。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同時,農旅結合,推動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壯大。
3.2 山地水保林觀光模式 根據特殊的地形地貌設置林草措施,方山頂部平坦,四周陡峭的嚴受侵蝕,發育多條槽谷(如圖2),儲水能力低,可供灌溉和引用的水資源少。為保住山頂水資源,減少坡面水資源流失,根據地形模塊,如山頂平壩區、坡地緩沖區、分水嶺區來規劃種植坡地水保林、分水嶺防護林、梯田地埂林、塘堰防護林等林草景觀措施,實現蓄水保墑,減少水土流失。
3.3 水利觀光模式 水利設施是水土保持的重要工程措施、也是一種重要的旅游資源。在旅游景區,促進水利設施的景觀化,包括截排水溝、水庫、堰塘、蓄水池、坡改梯和淤地壩等工程,在周邊合理規劃綠植、果林,配合當地優美的自然風光,游客可進行水上娛樂、垂釣、野餐等游樂活動。可以蓄存水資源,應對地區農業春旱、伏旱和冬旱,滿足景區開發運營用水需求,同時作為一種特殊的旅游景觀資源,亦可滿足游客休閑體驗的需求。
4 討論
在鄉村休閑旅游開展的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結合水土保持理論、生態景觀理論、小流域綜合治理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改善方山地貌區的農業生產用水條件,探索適宜于四川東北方山旅游區的水資源保持的農業觀光模式、山地水保林觀光模式和水利觀光模式,使農民更好地應對極端災害天氣,實現作物增產,農民增收;防止景區基礎服務設施在建設過程中可能導致的水土資源流失,協調旅游開發與農業生產用水的矛盾;做好水資源保持工作,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實現地區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為方山旅游區的水資源保持提供科學、合理、可行的模式。
參考文獻
[1]宋秀杰,趙彤潤,鄭希偉,等.松山自然保護區旅游開發的環境影響研究[J].環境科學,1997(03):59-61,96.
[2]丁祖榮,吳有正.山岳風景區旅游開發中水土流失問題的研究——以皖南齊云山客運索道建設為例[J].水土保持通報,1994(03):20-24,34.
[3]梁明英.泰山水景觀旅游資源與水環境保護[J].泰安師專學報,1997(06):95-97.
[4]王貴征.水土保持與旅游業結合的實踐與思考[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99(02):25-26.
[5]甘枝茂,甘銳,岳大鵬.水土保持旅游的有關概念及水土保持旅游資源的類型探討[J].水土保持通報,2009,29(05):238-241.
[6]邱揚,楊磊,王軍,張英,等.黃土丘陵小流域景觀格局指數的粒度效應[J].應用生態學報,2010,21(05):1159-1166.
[7]劉國彬,楊勤科,鄭粉莉.黃土高原小流域治理與生態建設[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4(01):11-15.
[8]張起風,胡海波,魯小珍,等.美林灣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景觀的規劃設計[J].水土保持通報,2015,35(04):132-135.
[9]何昉,王永喜,吳長文.海濱山地度假區開發的水土保持方案探討——以深圳市崎頭嶺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0(03):59-61,71.
[10]陳宗偉,張翔.基于景觀功能的山區旅游公路水土保持設計思路——以湖北神農架木魚坪至興山縣昭君橋旅游公路為例[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9,7(06):46-50.
[11]翟玉堂,常明芳,任曉燕.發展水保型生態旅游產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水利,2007(06):31-32,30.
[12]盧宗凡.當前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經驗、問題及建議[J].中國水土保持,2004(09):7-8.
[13]翁伯琦,應朝陽,黃毅斌,等.閩北山區紅壤丘陵開發地生態恢復與綜合利用模式構建及其應用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6(01):147-150.
[14]朱蘇加,郭鳳云,張秋孌,等.農村居民點水土保持建設中實施旅游開發模式的研究[J].河北省科學院學報,2009,26(03):21-25.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