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劍彪
摘 要:連城縣,簡稱“蓮”,地處福建西部山區,是一個擁有八百多年悠久歷史的客家縣。連城縣域內分布大量明清時期客家古建筑,共有72處182個單體被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3處81個單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40個單體。隨著經濟發展與城鎮化的推進,古建筑也日益受到破壞與威脅。如何加強對客家古建筑保護與管理,使這一歷史文化載體能得到更好、更科學的保護與傳承,是每位文物工作者經常思考的問題。作者結合幾年來的工作實踐,主要從加大宣傳力度、加強管理人員隊伍建設、加強部門聯動、科學合理修繕維護、加強利用等方面,淺談如何做好連城客家古建筑的保護與管理。
關鍵詞:連城;客家古建筑;保護;管理
古建筑是歷史文化的載體,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連城縣客家古建筑資源豐富,域內分布大量明清時期客家古建筑,共有72處182個單體被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3處81個單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40個單體。其中有被譽為“客家莊園”“民間故宮”的培田村古建筑群、中國明清時期四大雕版印刷基地唯一幸存地——四堡書坊建筑和古田會議舊址——新泉革命舊址群等。
當前,一方面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尤其是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村民追求居住條件的現代化與古建筑保護之間存在矛盾;另一方面,連城縣基層古建筑保護與管理的人員隊伍編制嚴重不足、匱缺,而需要保護與管理的客家古建筑分布廣、數量多,致使管理工作不到位。此外,安防、消防存在安全隱患以及各個主管部門之間缺少聯動等因素對當前客家古建筑的保護都造成不利的影響。
1 連城客家古建筑保護與管理主要存在的問題
1.1 村民嚴重缺乏對客家古建筑的保護意識
連城客家古建筑在保護與管理過程中,存在著村民對文物保護工作配合不力的情況,并且多數村民在古建筑保護方面存在著認識不足和支持不夠等問題,往往僅關注眼前居住環境改善所帶來的個人利益,而忽視古建筑文物改造甚至拆毀造成的損失,其中較為嚴重的是對古建筑文物實施徹底翻新改造,造成古建筑毀滅性的破壞。曾經四堡書坊建筑的一位村民認為古建筑保護單位是他私人的產權,想拆就拆。連城縣文物局、四堡鎮政府多次做他思想工作及進行文物法宣傳,結果他趁半夜把屬于他個人產權的部分拆毀。他這種行為讓他自己受到了牢獄刑罰,也造成古建筑保護單位不可逆的損失。
1.2 保護與管理隊伍人員不足、監管不到位
連城縣域內客家古建筑分布廣、數量多,而且大部分無人居住,因年久失修,一些建筑構建殘損糟朽嚴重,甚至有的面臨著倒塌的危險。然而管理人員嚴重不足,專業性也不強等問題突出,導致巡查機制不夠完善、保護宣傳力度不足、監管不到位、各個主管部門之間缺少聯動等,進而造成古建筑倒塌及文物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出現違規亂搭亂建現象。當前,培田村古建筑群、四堡書坊建筑在文物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出現違規亂搭亂建現象比較嚴重,與古建筑整體風貌極為不協調。
1.3 古建筑保護單位存在消防、安防隱患
由于連城客家古建筑大多數是磚木結構,其本身易燃;古建筑又是宗族祭祀與居住的結合體,連城客家當地習俗,逢年過節、初一十五村民都要在古建筑廳堂祭祀、燃燭放炮,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再有古建筑內村民低壓線路亂牽亂搭也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雖然都配置了滅火設備,但是數量有限,村民對滅火設備的操作使用也不熟練甚至不懂,在發生火災的時候,古建筑內撲救工作就會較為困難。在防盜方面,因大部分無人居住,其保護力量也相對薄弱,建筑構建或附屬文物被盜現象時有發生。
2 連城客家古建筑保護與管理的主要有效措施
如何加強客家古建筑的保護與管理,這是嚴峻的現實問題,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以下是筆者結合工作實踐,作出的幾點思考:
2.1 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增強村民的保護理念
由于村民對客家古建筑的保護意識相對較低,他們更加看重眼前的經濟利益,縣級文物主管部門及所在鄉鎮村文物管理人員、協管人員在這一過程中,需要主動承擔起宣傳的職責。圍繞對古建筑文物保護法律法規、條例、措施、移風易俗等內容,利用拉橫幅、宣傳欄、電子滾動屏、文藝演出、地方電視臺專欄等形式,對連城客家古建筑保護重要性以及保護目的方面加以宣傳。從而增強村民的文物保護意識,充分發揮村民的“主人翁”作用,提升其參與的積極性,形成良性互動。
2.2 加強人員隊伍建設、部門聯動,消除隱患
針對目前連城縣域內客家古建筑分布廣、數量多,保護現狀差而參與管理的工作人員少,專業性不強等問題,提出如下建議:鄉鎮成立由鄉鎮領導一把手親任的保護與管理領導小組,村莊成立由有威望、有責任心人士組成的古建筑保護協會或理事會,加強傳統村落、美麗鄉村、歷史文化名村各主管單位的部門聯動性,做到信息共享、管理共享,聯合執法拆除在文物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與整體風貌不相協調的違法建筑。以政府購買服務形式,聘請文物保護員、巡查員,開展日常巡查形成常態化。同時,定期組織相關人員參加各種文物保護培訓、座談會,以提升保護與管理人員的業務水平。培田村古建筑群、四堡書坊建筑、新泉整訓舊址群、芷溪宗祠建筑這些古建筑比較密集的村莊,應遵循《文物建筑防火設計導則》要求對每棟古建筑進行低壓線路整治,成立十五人左右的業余安防、消防隊。并配置相關的安防、消防設備,定期開展安防、消防演練,使安防、消防隱患得以消除。
3 科學合理做好古建筑保護修繕
為了使連城客家古建筑能夠受到更好的保護與管理,需要嚴格按照程序,做好科學保護修繕工作。縣級文物主管部門按古建筑的現狀,依法委托有資質設計單位進行勘察設計,科學合理編制詳細保護修繕設計方案。依法委托有資質預算單位進行保護修繕經費預算,依法委托有資質施工單位對古建筑實施保護修繕工程。在維修和修復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以“修舊如故”“最小干預”并保持其所代表的歷史性和美學性等原則,根據傳統形制,采用傳統材料、傳統工藝進行修復,不能夠隨意對其原貌隨意變動,尤其是對原具有藝術價值的彩繪和灰塑等,需要做專項方案以加強保護和管理,而不是隨意的“穿衣戴帽”,把連城客家古建筑中非常珍貴的優秀文化元素一筆勾銷。
4 加強利用,挖掘連城地方特色文化,讓客家古建筑真正“活”起來
培田村古建筑群、四堡書坊建筑、新泉整訓舊址群、芷溪宗祠建筑保護修繕工程已經實施完成。以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古建筑為載體,充分挖掘連城地方特色文化共同打造開發成為開放參觀游覽的展陳館,如培田村古建筑群打造培田“家風家訓、耕讀傳家”陳列布展館,四堡書坊建筑打造四堡雕版流程館和雕版技藝傳習中心,新泉整訓舊址群打造紅色文化教育基地,芷溪宗祠建筑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芷溪花燈”傳習中心。再有,通過客家民間民俗文藝活動展演、傳統節日活動等反映地方人文歷史的要素,使其自身的建筑研究價值、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能夠“活靈活現”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5 結束語
加強連城客家古建筑的保護與管理,需要當地政府與相關部門、村民的共同努力與良性互動,從而形成保護合力。使連城客家古建筑得到更有效、更科學的保護與管理,更好的發揮出其建筑研究價值、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
參考文獻
[1]吳木生.徐從淮.以建構視角探討培田古民居保護[A].福建建筑,2010(07):145.
[2]戴志堅.培田古民居的建筑文化特色[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12(2)4:21-22.
[3]佚名.美麗而古老的客家土樓[J].中華建設,2018(01):1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