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在供給側改革推進的過程中,需要把握好改革的節奏和力度,有序穩妥地解決遇到的問題,以實現預期的效果。
自2015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和 “降成本、補短板”同步推進,至今已兩年有余。其初衷是在經濟新常態的關鍵時期淘汰落后產能,釋放寶貴的要素資源,引導資源合理優化配置,實現市場出清。
在多種舉措配合作用下,供給側改革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從宏觀層面看,中國經濟總體穩中向好:經濟增長平穩、物價溫和、就業向好、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從中觀層面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2018年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為54.3%,高于第二產業13.9個百分點,且增速比第二產業快1.5個百分點;在總量優化的基礎上,還出現了消費新動力逐漸形成、新消費蓬勃發展、新經濟快速增長這三大亮點。從微觀層面看,企業利潤顯著改善:得益于“三去一降一補”,工業企業,尤其是中上游中大型工業企業的基本面向好,利潤顯著改善,無效產能被壓縮、工業品價格反彈、產能利用率提升。
但不可否認的是,基于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當前仍存在以下亟待改進的幾個問題。
一是房地產市場風險。許多“一刀切”的房地產刺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流動性涌向房地產。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庫存并未被有效消化,大量資金仍流向庫存并不高但投資價值較大的一、二線城市,推動核心城市房價暴漲。
二是行政去產能疊加環保常態化推動中上游產品價格上行,侵蝕下游利潤。去產能主要針對煤炭、鋼鐵等傳統重化工業過剩領域,通常以限制工作日、控制生產時間、設定產能上限等行政方式去產能,同時疊加環保督查政策等因素,導致產量受限,供給急劇減少,中上游原材料由于供不應求價格維持高位。
三是國有企業受益于去產能,壟斷溢價明顯,對民營企業產生一定的“擠出效應”。國企大多集中于工業壟斷程度較高的中上游,掌握重要的上游原料和中間品,行業集中度較高、議價能力較強,具有一定的成本優勢,可享受去產能帶來的壟斷溢價,利潤大幅增厚;而民營企業在中上游行業的市場份額則被行政化的去產能措施“擠出”,不少民企持續虧損后退出或被兼并重組,導致國進民退。
四是以“緊貨幣+強監管”組合加速金融去杠桿,客觀上加劇了資本市場波動。在流動性偏緊的大背景下,資本市場的風險偏好處于低位,導致資本市場持續低迷,匯市、債市、股市接連劇烈調整,不利于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五是金融風險加速暴露,金融違約事件接連顯現。本輪金融監管力度空前,讓金融機構、企業和投資者都始料不及,出現了流動性急劇收縮、市場利率抬升、金融業態規范收縮、金融案件增多、違約事件頻發等情況,上市公司股權質押出現閃崩、債券違約事件頻發、P2P平臺頻繁爆雷等引發關注。
六是企業融資環境惡化。在當前金融強監管的大環境下,新的融資方式尚未形成,企業融資環境出現一定惡化:融資渠道受限、融資成本抬升。
七是地方政府債務規范力度加大,顯性債務可控,隱性債務風險凸顯。由于政府債券作為唯一可行的“前門”并沒有開多大的口子,再加上地方平臺融資職能被剝離,地方融資渠道受限,不少地方政府假借PPP、政府投資基金、政府購買服務等名義,通過違法違規提供擔保、明股實債、回購兜底等方式變相舉債,導致隱性債務風險集聚。
八是實體企業成本依舊高企,市場活力尚未被有效激發。除了房價上漲導致企業租金上升、中上游產品價格上漲傳導至下游原材料成本上升和金融去杠桿流動性收縮推升企業融資成本外,被寄予厚望的降稅降費力度也不及預期,企業獲得感不足,未能真正有效激發市場活力。其中最為明顯的是,“營改增”后不少企業稅費不降反增。
針對上述情況,未來在改革推進的過程中,需要把握好改革的節奏和力度,有序穩妥地解決遇到的問題,以實現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