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因樂 張國瑜 編輯/李茜
企業應充分結合自身情況對制定的應對方案進行詳細、全面的評估,通過原產地籌劃、定價籌劃、關稅遞延、啟動產品豁免程序、調整供應鏈等方式,降低加征關稅帶來的影響。
9月18日,美國宣布從2018年9月24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約20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征關稅,開啟本年度針對中國進口商品的第二輪加征關稅措施。面對全球貿易環境的急速變化,中國企業必須主動應對海關事務的挑戰,優化關務和全球貿易策略。
全球貿易環境的急速變化,勢必對更多的中國企業,特別是在所涉國家間進行經營活動的跨國中資企業,在進口、項目引進、出口、對外投資方面產生負面影響,包括因加征關稅造成的采購成本上升、進出口貨物受阻、投資受限等。
第一,增加了進出口商品的關稅成本及采購成本。貿易摩擦對中美雙方進出口加征關稅產品的企業帶來關稅成本增加、經營風險上升的影響。除此之外,相關產品的上、下游企業可能也會受到其客戶或供應商關稅成本增加而帶來的連鎖反應。關稅成本的增加將侵蝕企業的競爭優勢,對涉及大量商品出口的企業造成不利影響。
第二,中資企業對外投資將進一步受限, 對外投資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中資企業,尤其是高科技和涉及敏感技術的企業,跨國經營會受到更多限制;同時,中資企業在收購具備核心關鍵技術的境外企業時,將受到美國當局更加嚴格的審查。
第三,海關關務管理更趨嚴格,對進出口產品的審查加強。兩國海關將對企業在關務合規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會更加密切關注加征關稅清單中所涉及商品的進口及申報情況。中國進出口的貨物將會受到重點監管和查驗。
第四,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劇,企業面臨的匯率風險上升。自6月中旬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快速下跌,10月8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6.8957,為2017年5月以來新低,并創下了超過7%的自2015年以來的最大跌幅。匯率波動的加劇,可能給中資企業帶來一定程度的匯兌損失,并導致成本增加,企業對匯率風險的承受能力面臨考驗。
針對加征關稅給企業經營帶來的負面影響,筆者從海關稅務的角度,在中美貿易法律框架下,為中國企業提供以下建議。
一是原產地籌劃。原產地規則用于判定產品原產國,以實施相應的稅率。只有中國原產的貨物才受美國加征關稅的影響, 反之則不會。原產地規則分為優惠原產地規則和非優惠原產地規則,中美貿易中應用的是非優惠原產地規則。一般而言,在判定產品原產地時,首先確認該產品是否為“完整產出產品”。如產品在某國完成了全部的生產過程,則依據“完整產出原則”,判定該國為產品的原產地。如果產品的生產涉及2個以上國家時,則依據“實質性改變原則”來判定原產地。根據該原則,給產品最后帶來實質性改變、賦予產品新的特征的國家,為產品的原產地。例如,中國非優惠原產地規則中的實質性改變標準,以稅則歸類的改變為基本標準;如果稅則歸類改變不能反映實質性改變,則以增值百分比、制造或者加工工序等為補充標準。其中,產品生產過程的增值是原產地規則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如產品增值部分不少于30%來自于某國,那么原產地即可確定為某國。企業可根據上述這些規則,從實際情況出發,調整供應鏈和生產加工地結構,以達到合法變更原產地之目的。
二是定價籌劃。根據海關估價規定,進口貨物的價款中某些稅收、費用可不計入貨物的完稅價格,如國內安裝費、維修費、運輸費、保險費等,都是非應稅部分,可以從產品的完稅價格中剝離。如某在華企業出口被列入加征25%關稅清單的精密設備至美國,就可選擇在產品價格上做籌劃:由于該產品需在美國本土安裝、測試、驗收,企業可以考慮將安裝、測試及驗收的服務由中國企業提供改為由其在新加坡或中國香港的公司提供,以此來降低產品的進口完稅價格,抵消稅率提升的成本。
此外,向美國出口產品的中國企業還可審視是否符合美國的特別法規——首次出口銷售。多數情況下,美國海關會把進口商為待估價商品付出的金額作為確定應稅價格(成交價格)的基礎。不過,對于有外國制造商、中間商、中間商的美國顧客(進口商)參與的三層次(或多層次)銷售,如果交易滿足了一定的條件,則可將中間商為待估價商品付出的金額(即外國制造商對中間商的售價或出廠價),而非進口商(中間商的美國顧客)付出的金額(即中間商的轉售價)作為海關確定商品應稅價格(成交價格)的基礎。這就是所謂的“首次銷售規則”。受貿易摩擦影響的中國企業或可利用該規則,合理降低美國的進口完稅價格。
三是關稅遞延。相關企業可在中美兩國貿易法律框架體系下,利用保稅倉庫、自由貿易區、加工貿易、退稅等方式實現關稅遞延或免稅。保稅倉庫是指由海關批準設立的供進口貨物儲存,而不受關稅法和進口管制條例管理的倉庫。儲存于保稅倉庫內的進口貨物經批準可在倉庫內進行改裝、分級、抽樣、混合和再加工等,這些貨物如再出口則免繳關稅,如進入美國國內市場則須繳關稅。自由貿易區(FTZ)是在美國本土臨近海關的地區,為促進國際貿易設立的特殊區域。進口美國的產品進入自由貿易區可以延期支付關稅,直到產品離開自由貿易區并正式進入美國國內市場后才須繳納關稅;如果產品從自由貿易區再出口則可免交關稅。如果一家企業在美國FTZ或保稅倉進行貨物的加工、檢測、裝配等,再從FTZ出口到其他國家,可免交美國關稅。
加工貿易是指經營企業保稅進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輔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裝物料(以下簡稱料件),經加工或裝配后,將制成品復出口的經營活動。此次貿易摩擦不會對加工貿易下進口的原材料加征關稅。相對而言,從事一般貿易加工,進口的原材料則需加征關稅,導致成本上升。由于產成品在國內市場銷售的終端價格上漲有限,企業的利潤空間會因此被壓縮。鑒于以上情況,從事一般貿易加工的企業或可考慮改為加工貿易:以保稅方式進口原物料,在中國生產加工后,不再進入中國市場,而是復出口到其他國家進行銷售;而其他國家生產的同類產成品替代銷售到中國。
關于退稅。根據美國相關法規,如果某進口商品在一定時限內出口(包括同類商品出口)或銷毀,美國海關法允許退還進口商品已繳納的進口關稅及相關費用。出口產品包括用進口商品或同類商品(like kind)為原材料或元件制造的成品。美國退稅有著悠久的歷史,1789年關稅法案允許對一年內出口的進口商品退付所納進口稅費的99%。值得注意的是,按照退稅的新規則,“like kind”取決于海關商品編碼,只要求進出口物品的海關商品編碼的前8位相匹配即可。
四是啟動產品豁免程序。出口商/供應商可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產品豁免程序”對出口貨物的影響,來分析評估“豁免”的可能性。具體可依據以下問題進行考量:該產品是否僅來自中國;對該產品征收額外關稅是否會對請求者或其他美國利益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害;該產品是否具有戰略重要性等。
近期,中國企業可以聯合美國的進口商以及美國相關行業協會啟動個別商品的產品豁免程序。第一批340億清單豁免程序截止時間為2018年10月9日,第二批160億清單豁免程序截止時間為2018年12月18日,第三批2000億清單豁免程序截止時間及申請細節尚未公布。產品豁免決定公布后生效一年。無論進口商是否提出請求,特定豁免將適用于所有進口產品。
五是調整供應鏈。出口商/供應商可考慮布局其整個或端到端供應鏈,以充分了解可能受影響的貨物范圍、潛在成本、替代采購選擇,并評估是否有機會減輕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影響。調整供應鏈可通過改變進口供應商的方式。如企業原進口美國原產貨物,如果條件允許可進行訂單調換,采購其他國家的貨源,或將國外供應商替換為其在中國本地的供應商,或考慮采購可替代的原材料。此外,可通過將貨物進行分拆,在國內組裝的方式,進而改變貨物適用的海關商品編碼。如中國制造商在美國擁有相關的分銷實體,且該美國公司從中國進口的機器被列入加征關稅的清單,則可考慮將機器整機分拆成其他零部件,出口到美國后再在美國組裝分銷。
需要指出的是,在考慮以上應對方案時,企業應充分結合自身情況,如現有的產業布局、倉儲設施,貨物的加工工藝等,對方案進行詳細、全面的評估。此外,中美貿易摩擦也可能使中美兩國海關加強對申報價格變動的審查。為減少或避免海關質疑帶來的不確定性,建議企業在實施應對策略評估前與海關積極溝通,或申請海關預裁定,盡可能減少不確定因素所帶來的進口通關的延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