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雪梅
(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安徽 蚌埠 233000)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通過提高供給的質量,用改革的方法來促進結構調整,完善要素的配置,擴大有效供給,以適應需求變化,以便更好的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健康增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增添新的動力。即在實現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使得增長的質量和增長的速度相適應,不斷地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品質量,優化要素配置,使收入分配更加公平,使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發展。當前國際經濟格局正在不斷調整,全球經濟增長緩慢,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發展中的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加,各國為實現在全球的競爭中取得優勢紛紛對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進行了調整,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2014年習近平同志第一次提及新常態,他說:“中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這高度說明了黨中央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深刻認識,總結經濟發展特征并將其上升到了戰略的高度。而新常態經濟是與GDP導向的舊經濟形態與經濟發展模式不同的新的經濟形態與經濟發展模式。新常態經濟用發展促進增長、用社會全面發展摒棄GDP增長,用價值機制取代價格機制作為市場的核心機制,把改革開放的目標定位于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不是不可持續增長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社會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方面獨特的優勢。
自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的出口貿易呈現持續增長的態勢,出口規模不斷擴大。我國出口產品多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附加值低,產品結構單一,主要依靠低價獲得競爭優勢,出口國家也僅是集中于少數發達國家,貿易結構不合理。金融危機前高速度的增長模式使人們忽視了增長中至關重要的“質”的問題,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和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 ,這一問題日益凸顯。在經濟增長新常態下,我國出口貿易仍然面臨著許多的問題。
第一,技術水平低,出口產品技術含量低,產品附加值低。就安徽省來說,安徽省的出口產品與東南沿海地區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劣勢。產業技術水平落后是造成這種差距的主要因素,其嚴重影響了產品配套生產,產業技術轉移和結構性優化。且中間產品供應增長緩慢,當今世界國際貿易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中間產品跨國流動規模大,與出口總額對國際貿易收益的反映對比,產品附加值更能反映一國國際貿易的實際收益。
第二,勞動力素質低,高科技人才緊缺。經濟全球化加劇了各國之間的競爭,發展中國家憑借著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在國際競爭中取得了一定的優勢。安徽省擁有著6000多萬人口,是中國的人口大省,這也是安徽省發展出口加工貿易的一大優勢。由此也可看出,勞動密集型產業是安徽省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發展加工貿易的比較優勢。但是,近年來我國勞動力要素成本不斷增加,要素成本優勢正在逐漸喪失,越來越多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向周邊國家轉移。同時勞動力素質低,這也不利于技術進步和產業轉移。
第三,政策環境的制約,阻礙出口貿易的發展和升級。規范公平的政策環境有利于加工貿易的升級和發展,而政策不當又會制約經濟的健康發展。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重量不重質的問題所存在的弊端不斷突顯。一些地方政府的“重量輕質”,“重引進,輕吸收”的政策措施不能使先進技術的作用得以發揮。另外,紛繁復雜的審核手續和較高的出口貿易門檻都使得出口貿易發展緩慢。
第四,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加強,貿易摩擦日益增多。我國的傳統商品多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比如安徽省出口的紡織服裝和農產品等多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而安徽省的小龍蝦出口就曾經遭到美國的反傾銷調查。由于受技術水平,勞動力素質等因素的制約,商品的技術含量和質量較低。美國、日本、英國等國家出于對本國經濟和生產者利益的考慮,就會針對我國出口產品制定較高的質量標準使我國產品難以跨越,從而限制我國價廉低質產品進入其國內市場,以減少對其產品的沖擊。調查表明,中國已經連續十幾年成為全球遭遇反傾銷最多的國家,中國許多企業因為國外的反傾銷調查已傷痕累累,損失慘重。
從我國的發展歷程來看,改革開放以來直到2008年,科技革命和信息全球化不僅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同時推動了我國對外貿易迅速發展。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發展緩慢,各國紛紛進入調整期。我國依靠外需拉動經濟增長十分有限,再加上我國出口產品技術含量低和產品附加值低的問題,需求側發揮的作用也在逐漸縮小。在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面臨著資源環境等因素的制約,為了實現我國貿易的轉型升級,必須從供給側進行改革,使我國經濟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當前我國經濟增長已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增長的速度放緩,表明我國發展中更加注重高質量的增長。高質量無水分的GDP成為新的追求,不再苛求GDP總量以及人均GDP規模,隨著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不斷推進,調結構穩增長才是制勝的法寶。為此,有必要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
第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引進新技術,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通過供給側改革來推動出口貿易的轉型升級,加強自主創新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新的技術、新的產品都是增加新供給的重要來源。新的技術主要著來自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和自主創新。對于引進的技術要進行深入研究,深刻剖析充分利用,不僅要利用新技術增加出口產品的競爭力,還要從中吸取經驗,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科技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強立法保障,保障自主創新知識者的合法權益。企業鼓勵自主創新,提高產品質量,堅持以質取勝,取得在國際競爭中的優勢地位。安徽省企業主要以加工貿易為主,沒有核心技術的支持,對外商的吸引力較低。因此,企業要加大技術投入,開發新技術新能源,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
第二,完善法律法規,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安徽省的加工貿易多是“重數量輕質量”,忽視了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性。而且加工貿易涉及流程復雜,監管部門繁多,信息溝通不及時,協調性不足,造成企業成本過高。國家要加強立法,完善法律法規,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出口,對于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產品給予減稅免稅政策,減輕企業的出口成本,激發企業創造活力,增加出口供給。特別是對于中小型企業,要為其營造寬松的政策環境,促進出口貿易的持續健康發展。
第三,提高勞動者素質,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安徽省作為一個人口大省,大量廉價的勞動力是其在競爭中的一大優勢。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要想取得健康長遠的發展,就必須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在影響經濟發展的諸多要素中,勞動要素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勞動力成本是企業成本構成的一個重要方面。高素質勞動力對新技術的掌握和理解能力更強,更容易創造出新的生產力,不僅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而且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費,對企業的長遠發展有著重要意義。除了提高勞動者素質,還可以引進高科技人才,做到“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第四,加大國有企業改革力度,大力扶持民營企業。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前,國有外貿企業長期處于壟斷地位,計劃經濟使得國有外貿企業享有獨特的許可證優惠,長此以往企業機制僵化,缺乏競爭意識。隨著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轉化,國有經濟的壟斷地位逐漸消失,平等競爭成為新時代新時期的一個重要特征,國有外貿企業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因此,加大國有企業的改革力度勢在必行,要著力增強國有企業的市場適應能力,使其重新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自從民營企業擁有外貿經營權以來,憑借其獨特的優勢,對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首先,由于民營企業的加入,我國出口商品結構更加優化,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以往單一的商品結構。其次,民營企業利用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注重發展邊境貿易,從而避免了我國出口貿易地區的過于集中,由此減少了外貿競爭中的摩擦。所以,要加大對民營企業的資金投入,降低民營企業的對外貿易門檻,加大扶持力度。
在供給側改革和新常態下,我國的出口貿易既迎來了機遇也面臨著挑戰。在落后就要挨打的慘痛教訓下,我們要時刻記住居安思危的古訓,不驕不躁,勇于面對挑戰,迎難而上。供給側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社會生產力的水平,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因此,在新形勢和新要求下,我國政府部門將繼續擴大對外開放水平,為我國的出口貿易增添新的動能,為外貿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條件。各地區要切實貫徹落實國家的發展戰略,大力支持黨中央的決策,聽從黨的號召,為我國經濟的長遠健康發展添磚加瓦,貢獻力量。
[1] 劉偉,蘇劍.供給管理與我國現階段的宏觀調控[J].經濟研究,2007,(2):4-15.
[2] 魏浩.中國制造業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基本態勢與應對策略[J].國際貿易,2014,(3):10-15.
[3] 盛斌.建設國際經貿強國的經驗與方略[J].國際貿易,2015,(1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