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淼
(陜西中醫藥大學社會科學部,陜西咸陽 712046)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經濟逐步轉型為現代經濟,也極大影響了中國文化的發展,特別是傳統文化和社會觀念。當前現代經濟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既有沖突也有一致。一方面,它嚴重沖擊了中國傳統文化,使得舊思想、舊觀念得以破除,樹立了具有時代氣息的新觀念,也極大發揚了優秀傳統文化如誠信觀念、自強不息和仁愛思想等等;另一方面,經濟發展也使得人們信仰缺失,受到拜金主義等思想的影響,并對中國當前的文化教育產生了一些不好影響。經歷千年發展和完善的中國傳統文化對經濟產生的影響是雙面的,優秀的傳統文化積極促進著經濟的發展,而傳統文化的落后和消極部分則制約著經濟的發展。
馬克思將人類社會分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是對立統一,并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因而經濟基礎制約著文化的發展。經濟活動對文化的決定作用,主要體現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如農業文明的經濟基礎是農業社會,而到了工業社會,其文化沖擊了農業文明,形成了工業文化。
經濟是文化發展的最終和根本動力。第一,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化是受制并依附于一定物質條件的,精神文化活動的進行必須在人類解決溫飽等基本生存之后;第二,文化就是物質和人類所創造物質的體現;第三,在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經濟政治活動中都凝結著文化的精髓,并體現著人的精神面貌,總之經濟和文化都有機地統一在人和人的實踐。
經濟和文化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文化對經濟具有反作用。文化與經濟發展存在三種狀況:一是文化和經濟發展是同步的,二是文化的發展相對于經濟發展是落后的,三是文化的發展相對于經濟發展較為先進。第一種狀況下,經濟和文化在相互促進中協調發展;第二種狀況下,文化落后于經濟發展速度,將制約經濟的發展;第三種狀況則是文化先于經濟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方向和動力。
是否采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這關系到中國能否實現現代化,促進經濟發展。經歷了幾千年傳承和發展的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流傳至今的古文化,對人類文明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會也不應該在我們這一代中斷,中華文化必將流傳下去。因此,必須正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本文所論述的傳統文化是指精神層面的內容,包括思想、道德、思維等,集歷代傳承和發展文化于一體。但是,儒家文化在傳統文化中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因此中國傳統文化主要包括了以下方面。
一是以國家集體為重的權威觀念。大一統思想由來已久并對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從而產生了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利益的觀念并沿用至今,始終強調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至上,并形成了“以天下為己任、茍利國家生死,豈因禍福避趨之”的為國民獻身精神。
二是輕外在重內在,強調個人的修養。由于中國文化中淡薄的宗教色彩,使得人們注重個人自身、尤其是道德方面的發展,堅持修身為本,強調“正人必先正己”,要以身作則,從嚴格要求自己做起,端正行為,才能管好和約束他人,實現治國和平定天下的目的,其至今仍然影響著中國的發展。
三是強調義的重要性,要重義輕利,見利思義,要義利統一,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價值觀念的核心部分。人們認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即追求財富是人的本性,但要合乎情理,符合社會公益并受到社會認可,強調精神生活高于物質生活,這樣的價值觀念已被人們廣泛接受并傳承至今。
四是強調和諧中庸,重視人際關系。傳統文化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注重整體和諧,社會是在和諧中發展和壯大的,強調以和為貴。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就源于人與人之間團結合作的關系,并懂得尊重他人,友善待人。
中國的傳統文化結合了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農耕文明和封建文明,雖造就了中國人勤勞、誠信、節儉、勇敢等良好品質,但同時也產生了安土重遷、缺乏競爭意識、家族觀念濃厚等觀念。因此傳統文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有著兩面性。
第一,以國家和集體利益為重的觀念能夠促進國家宏觀政策的實施,有效克服市場經濟中市場失靈造成的缺陷。現代經濟既強調市場經濟的主體性,又注重國家的宏觀調控。受國家和集體利益至上影響,中國實施宏觀政策進行調控時,更能夠有效避免社會失序,增強國家政策的執行力和全社會的凝聚力。在公司企業進行經營和管理的過程中,集體主義仍是有效的道德原則和堅持標準,堅持集體利益為重,但也強調充分發揮個人積極性、創造性和尊重個人利益。
第二,強調自身修養能夠促使個人及其行為的自律。在中國經濟向著現代經濟轉型的時候,中國傳統文化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并付出了較少成本。在現代經濟發展,強調經濟主體之間的良性競爭,強調個人的修養,注重個人的信用和聲譽,但要在現代經濟如此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為了更好地發展,就必須要自珍自律,注重個人修養。
第三,以義為重的觀念有利于個人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在現代經濟發展還不成熟的今天,科學的價值觀還未建立,而且在商品經濟中比較注重利益,就使得人們的價值觀受到了嚴重沖擊。如果在經濟發展中,只強調利益就會造成惡性循環,阻礙經濟發展。因此,在現代經濟發展中個人必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注重誠信理念,在追求正當利益的基礎上,減少風險發生可能性。
第四,和諧中庸的觀念有利于經濟和生態文明的和諧發展。近些年來,人們認識到了環境的重要性,認識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及經濟發展都來不開社會,現代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關系應是和諧的,兩者應在和諧的關系中相互促進。在經濟發展中,和諧觀念能夠緩解不同競爭主體之間的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在經濟發展中更要如此,注重群體的和諧、關心他人、敬業奉獻、勤奮和諧、互相合作。
第一,不利于個人價值的發揮。由于傳統文化中過分強調國家和集體的利益高于一切,不重視個人利益,就會使得個人無法實現自身的追求,就會產生惰性,沒有發展的動力,這樣對現代經濟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而且深受重視人際關系觀念的影響,在招收人才時除去優秀人才,大多通過關系進入,這樣不利于企業向著現代化方向發展。
第二,不利于人才培養。因為中華文化是在封閉的環境中發展起來的,缺乏和外界交流,這使得文化具有封閉性,在影響中國人心理的同時,也阻礙了經濟發展的步伐。這樣也使得傳統文化內容缺乏實用性,教育方面只重視理論教學,忽略實踐,造成了人才培養模式的落后,不利于經濟發展。在現代經濟條件下,人才資源是寶貴和最關鍵的因素,而且現代經濟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
第三,輕視物質激勵,競爭觀念不強。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義輕利觀,要求人們對于名利不重視、不爭不搶、安分守己、與世無爭。而當這些觀念成為一個民族的性格后,將會嚴重阻礙社會發展的進程。人類的發展證明了社會的前進最終要靠物質,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而且這些觀念不利于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不利于和世界的交流和溝通,不利于經濟發展。要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就要強化人們對物質利益的關注。
第四,缺乏創新、效率和大局觀。由于受到人們安土重遷、家族觀念重等思想影響,因而人們比較保守、唯古是法,而且自給自足的農業文明,使得人們行為效率比較低下,缺乏創新理念,這不利于經濟的發展;同時,人們缺少把握大局觀念和只考慮眼前利益不注重長遠利益,這些都和現代經濟發展相悖的。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經濟的發展既有著積極的一面,也有著消極的影響。所以,要用辯證的態度看待中國傳統文化,摒棄傳統文化中的不良和不利之處,積極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促進現代經濟的良好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唐眉江.傳統身心安頓之道與當代生態文明建設——關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價值的思考[J].現代哲學,2013,(5).
[2]鞏娟娟.中國儒家生態思想及其對當今消費異化問題的破解——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價值的思考[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6,(1).
[3]張天惠.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經濟價值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6,(9).
[4]陳瑤瑤.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自覺及對其發展的思考[J].浙江體育科學,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