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燕
(景德鎮陶瓷大學,江西景德鎮333001)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傳統理論強調產業結構升級的技術邏輯,通過技術創新改造傳統產業,促使產業結構高級化。隨著文化經濟一體化潮流的形成和力促“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文化成為傳統產業結構演進的另一條主線(焦斌龍,2009)。而傳統文化產業在數字信息技術沖擊下面臨邊緣化困境(傅才武,2015),使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祁述裕,張樹武,李鳳亮,)成為新時代背景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路徑。
但是,文化是群族社會現象,馬林諾斯基認為,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運作需要得到文化認同。陳枝烈從社會學的視角研究認為,文化認同是將關于個人的思考、知覺、情感與行為,歸屬于某一文化團體中,文化認同具有強化族群成員自尊及內部凝聚力的功能(Dehyle、陳枝烈)。馬曉苗認為文化認同由三個構面組成,理想構面、現實構面和社會構面在接觸、碰撞和相互比較的場域中,所產生的在理念與行為等諸方面保持一致性的過程與結果,兩兩構面的交叉向三個構面重疊的轉變過程是文化認同的演化路徑,從而形成三構面的相互趨近和集聚。Rousseu把認同分成情景認同和深層結構認同,而文化認同是形成從情景認同到深層結構認同的關鍵。認同的建構是在一系列社會文化符號或隱喻的共同作用下產生的結果。
現有傳統文化產業及陶瓷產業、陶瓷文化產業文獻對文化產業界定、形成、演化、轉型升級等問題的探討,為陶瓷文化產業后續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現有對陶瓷文化的研究,剖析了陶瓷文化景觀符號系統,解讀了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民族文化遺產,幫助人們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文化的輝煌,但是它沒有進一步去剖析文化認同的內涵和形成認同的意義。產業文化認同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應?對陶瓷產業的轉型升級起什么作用?在文化認同的條件下,陶瓷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和模式有哪些?這些都是本文論述的問題。
文化認同的建構是中國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研究中必須凸顯的領域。已有成果對文化產業的研究往往陷入兩個極端:一個是過分關注其產業屬性;另一個是過分強調文化和情感以及意識形態屬性,造成文化產業政策脫離實際,產業化難以實現。文化產業具有獨特性,文化產品除了具有一般產品的物質屬性,更重要的是具有精神屬性,產品的符號性是其與普通產品的根本區別。技術創新加速了產品的標準化,促進了前工業化時期產業化的進程,但在后工業化時期,技術邏輯之外的文化歸屬、文化認同是產業化進程中更為重要的要素,而文化認同的建構是在一系列社會文化符號或隱喻的共同作用下產生的結果。因此,陶瓷產業文化認同是在陶瓷產業化發展過程中人們對其外在文化符號以及內在文化精神所形成的共同認識,大眾對這種文化的歸屬感也是形成這種特色文化的重要源泉。
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加速推動我國工業化進程,但在數字信息技術的沖擊下,鮑莫爾提出的“成本弊病”進一步惡化,傳統文化產業難以隨著技術進步擴大生產規模和壓縮勞動量以降低單位成本,傳統文化產業反而呈現邊緣化態勢。新技術背景下,文化要素的重新挖掘和開發,有利于提高文化產品的價值含量,應對大規模擴張下的低成本壓力。文化是一種生產力,但同時文化的隱喻性要求通過符號表達出來,被主體感知、認識和接受,才能成為生產力。鑒于文化在不同空間和時間范圍的動態性,傳統文化符號的挖掘、認同、環境變遷下的重新開發和重新認同,才是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現實可行之路。
從理論意義來講,從符號學的視角挖掘傳統文化資源,促進文化資源到文化資本的轉化,實現文化認同從而促進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是在產業轉型升級技術邏輯之外的又一補充,豐富了原有體系的邏輯架構,并為重啟傳統文化資源的功效提供了新的審視視角。
從產業發展來講,陶瓷產業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產業,受到幾千年民族傳統文化的浸潤,有著豐富的歷史和符號價值,但在現代的發展中遭遇瓶頸,如何利用傳統文化資源促進我國陶瓷產業實現轉型升級,乃至傳統文化產業的崛起,對我們這樣一個擁有豐富文化歷史資源的大國具有實際可行性和現實意義。
首先,對陶瓷產業的文化認同促進了產業集聚化發展,而產業集聚反過來又強化了陶瓷產業文化景觀的符號認同。某一區域形成產業集聚的原因很多種,大體可以分為內部生成和外部引導。但是如果要保持產業集聚的長久活力,對產業集聚組織形態的認同就成為關鍵,而其中尤為重要的就是對產業組織文化的認同,這是核心和精髓。產業組織的文化認同,既可以通過語言、文字、建筑風格、服飾等表層面顯現出來,也可以通過制度、風俗習慣、行為方式、意識形態、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等深層次表現出來。以景德鎮陶瓷產業為例,在長期的集聚氛圍下,對陶瓷產業的文化內涵形成了較為一致的認同。從文化表象來看,語言文字以最直觀、最一致的方式反映一定歷史時期的經濟、政治和風俗習慣,為區域內大眾接受和傳播,形成區域的文化特色而固化并得到認同。景德鎮陶瓷產業集聚,分工細致,專業性很強,為方便交流,逐漸發展出眾多的行話俗語,這些行話俗語不僅局限于陶瓷行業,而且逐漸滲透至日常生活。就建筑風格而言,景德鎮傳統建筑風格多以古街里弄為主,“九街十八巷、一百零八條弄”比較確切地概括了景德鎮的整體規劃格局,這種布局和陶瓷產業的發展具有極大的關聯性。景德鎮的陶瓷產業以手工制作和家庭作坊式經營為特色,促成了零散、古街里弄建筑風格的形成。景德鎮的風俗習慣也很大程度與陶瓷相關聯,如祭窯神、吃知四肉、燒太平窯,都與人們的瓷業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這些表現既是對千年產業文化積淀的認同,也是產業集聚發展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延伸。
其次,陶瓷文化認同有利于解決陶瓷藝術品的鑒定和估價難以及小微文創企業信息不對稱問題,得到金融資本的青睞,并創新金融,解決產業投融資困境。陶瓷文創產品具有豐富的文化蘊含,但重創意輕資產的特性使得產品的價值難以評估和確定,同時文創產品風險很高,傳統融資工具難以適應其特性,使陶瓷企業面臨投融資困境。此外,陶瓷企業以小微企業見多,企業力量薄弱,更難以得到正規金融的資金支持。對陶瓷產業文化的認同有利于把眾多小企業聚集起來,以強大的集群形象來獲取金融資本的青睞和支持。如景德鎮陶瓷企業大多會在產品上印刻“景德鎮制”這個區域品牌,以獲取市場認同。陶瓷產業的資本來源,除了政府的扶持政策,更重要的是創新金融,發展合適陶瓷產業的投融資模式。當前,景德鎮陶瓷產業的投融資模式,在陶瓷產業公共產品和服務領域,主要是采取政府和私人資本合營的融資和項目管理模式,即PPP模式;私人企業的融資,主要還是通過銀行傳統的質押貸款,但這種模式對輕資產的陶瓷文創企業具有很強的制約性。鑒于此,景德鎮交通銀行創新金融模式,打造瓷金融藍海,為陶瓷企業搭建金融平臺,幫助企業聯系客戶、銷售產品、回籠資金,并推出陶瓷藝術品回購業務、應收賬款質押貸款、信用額度貸款等幫助陶瓷企業融資,并成功推薦優質陶瓷企業上市,使陶瓷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再次,陶瓷文化屬于經驗傳播類文化資源,其文化認同易導致產業模仿、抄襲以及過度競爭的負效應。陶瓷產品屬于經驗傳播類文化資源,經驗傳播類文化資源主要表現為特色文化產品的生產、傳播和銷售,其特點是,雖然產品生產要依賴特定的文化資源,但其產品可復制、易流通,很容易被模仿和抄襲,在文化資源及文化產品得到消費者認同的條件下,會吸引很多企業進行同質化生產,從而導致過度競爭和產能過剩,使產品創新缺乏動力。為此,必須建立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對陶瓷產品設計、造型、花色等進行專利保護,既促進文化認同,又保護企業的利益,才能使文化資源得到傳承和創新。
傳統陶瓷文化產業轉型升級,不是摒棄傳統文化,而是要使傳統文化得到繼承和創新。在新的國際環境和時代背景下,要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與時俱進,得到新時代消費者的認同,陶瓷文化產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基于符號認同理論和新的時代特征,傳統陶瓷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有如下幾個模式可供參考。
傳統陶瓷產業比較注重賦予產品文化內涵,其技術主要體現在產品設計和生產環節,也即文化和技術的結合是通過產品形態直觀的呈現出來。而新時代和技術背景下,文化和技術的結合,不僅使陶瓷產品向高檔化、藝術化躍升,而且向新的領域延伸,催生了諸如會展經濟、工業旅游體驗經濟等陶瓷新業態,傳統文化煥發新生,重新得到認同和發展。此外,開發利用陶瓷文化資源的模式,從傳統的直接賦予產品文化信息,即“內容為王”,演變成“內容、平臺和大數據”三位一體的架構模式,把陶瓷文化產業打造成“以內容為主導、以平臺為載體、以大數據技術為支撐”的新型文化產業生態圈,促使傳統陶瓷產業轉型升級,提高其產業附加值。
新經濟形勢下,產業融合趨勢加強,產業邊界日益模糊。傳統陶瓷產業也要與其他產業融合,把其文化資源與其他產業進行整合,拓寬產業盈利空間。目前,陶瓷文化產業的跨界融合主要體現在陶瓷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相結合的工業旅游,陶瓷產業與文化創意相結合的陶瓷文化創意產業,陶瓷產業與互聯網產業相結合的陶瓷互聯網經濟。把陶瓷產業和其他產業融合起來,使陶瓷產業實現轉型升級,也有利于把陶瓷文化傳播的更廣,得到更多人的認同。
如前所述,陶瓷文化屬于經驗傳播類文化資源,具有強流通和易復制的特征,尤其是當前通訊信息技術發達的背景下,陶瓷文化的傳播比較廣泛,陶瓷產品的生產遍地開花,我國很多地區都引入了陶瓷生產線,打造成生產基地和園區。但是我國大多陶瓷產區重復建設嚴重,陶瓷產業結構雷同,文化資源缺乏差異化,致使我國陶瓷產業形成嚴重的產能過剩,對資源造成極大浪費,使陶瓷文化資源失去特色,也使整個陶瓷產業失去升級的源頭和動力。因此,為了保護陶瓷特色文化資源,促進陶瓷產業轉型升級,應實施跨區域治理,整合文化資源,優化產業布局。為實現陶瓷文化產業跨區域治理,首先應使陶瓷文化生產要素實現跨區域的自由流動和共享,突破自然區域、行政區域的限制,在更大范圍內實現文化資源的共享和協同發展,減少重復建設。其次,建立跨區域合作機構,推動跨區域治理的實施。如絲綢之路經濟帶,把絲綢之路上的相關陶瓷區域融入進來進行統籌規劃,既開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和服務的一體化,也注重結合各自特色文化資源,既發展特色文化,又推動區域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