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文春暉
(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長沙410128)
智能制造產業同其他戰略新興產業一樣,均為大量應用新原理、采用新材料的朝陽產業。[1]智能制造產業屬于工業4.0的范疇,即已經步入以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為支撐,其產品均具有高精細化、高準確性、高精密度、高可靠性、高耐受性等方面的特性,能夠滿足上游產品的多項需求。
高協同性一方面是指機器設備產品本身的零部件等標準均為高度協同一致,另一方面是指智能制造產品的零部件均為配套生產,從而達成數據的協同性,根據產品的不同,實現差異化生產,也即個性化定制。以西門子公司最新的數控機床為例,根據客戶對于機床的不同需求,其生產的機床也不再是以往的標準化機床,而是更加符合人性化設計的產品。[2]
由于智能制造產業所具備的智能化特點,決定了該產業對于資本的需求度遠高于其他制造產業。從研發階段所需的研究經費到生產新型產品所需應用的新型技術與材料,智能制造產業需要通過資本市場等各種方式進行融資來獲取資本,從而獲得市場認可,占領市場份額。
智能制造產業所應用的高科技要求絕大部分從事智能制造產業的工作人員均為高學歷人才,能夠應用各種新型科研成果為該產業服務,創新技術,使企業能夠在基礎性等關鍵零部件領域占領優勢,達到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因而智能制造產業多與大學、研究所合作,將其最新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搶占技術優勢。
智能制造產業具有高協同性、智能化的特征,作為資本集中型的戰略新興產業,以投資驅動創新的發展模式決定了必須尋求多種方式進行融資。中國現有的針對智能制造產業的金融融資方式,基本是通過銀行進行抵押或擔保的方式進行,方式單一,且數額較小。若不進行金融創新,仍限制金融融資的方式和渠道,那么必然有一大批智能制造產業內具有發展前景的中小型企業面臨融資困難的境地,無法進行技術創新去匹配大型智能制造企業的發展,從而影響整個智能制造產業的未來發展前景。
智能制造產業作為高端制造業其中的一種典型產業,具有長期性、資本依賴型等特點,對于資本的需求度較高。[3]而現如今的智能制造產業屬于朝陽產業,其發展歷史較短,資本的原始積累達不到其對資本的需求,創新金融模式能夠促進各企業之間的協同發展,利用金融融資所獲得的資金,通過跨領域合作以及產學研一體化,為企業帶來先進技術的突破以及擴大市場份額等有利優勢,從而在競爭中有立足之地。
以長沙市為例,其智能制造產業主要是以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重型機械制造產業為龍頭,拉動周邊中小型機械制造企業發展。但受限于近年建筑行業,尤其是房地產產業的萎靡不振,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均陷入發展停滯階段,這便造成了其他依賴型企業的生產減產等現象。缺乏新的發展動力,是長株潭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最大障礙。
作為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智能制造產業,資金的來源廣且數額多是其發展的重要環節。目前,長株潭城市群內部的智能制造企業融資均是通過國有五大行的中農工交建獲取投資資金,但國有大型銀行的投資額度有限,其實際投資金額并不能滿足智能制造企業的增長的需要。盡管湖南省設立了華融湘江銀行等一大批主要扶持省內工業的股份制銀行,但設立時間短,其資金的來源,即社會存款有限,能貸出的金額也無法滿足智能制造產業的未來發展。
作為湖南省的省會,長沙市的經濟總產值等各項經濟指標均處于全省首位,但長株潭作為區域經濟,應該是三足鼎立,而并非長沙市一家獨大,這種資源高度集中型的發展模式,顯然不利于株洲市和湘潭市的發展,將資本、人才集中于某一大型城市的發展模式,也不利于資源的良好循環。長株潭三市對于資源的吸引程度應是不相上下的,但無論是金融機構存貸款數據,或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各項指標,長沙市基本為株洲市、湘潭市兩市總和,這有悖于國家設立長株潭城市群的初衷,同時長沙市也并非上海市、北京市等特大型城市能夠對周邊的中小型城市形成輻射效應,所以以長沙一家為主的發展現象是不理性的、非健康的發展模式。
現行的長株潭城市群內的金融機制,基本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而作為區域經濟在發展時,最為重要的便是金融一體化,長株潭城市群可考慮設立一個規劃長株潭金融一體化的機構。通過該機構,實現對長株潭城市群的金融合理配置,消除金融信息不對稱的影響,促進株洲市和湘潭市的發展,使三市的金融深化程度及成熟度真正達到“三足鼎立”的程度,從而促進整個長株潭地區的資源理性流動及經濟發展,最終達到以長株潭三市為核心輻射周邊市縣的目標,使得長株潭發揮如長三角和珠三角中上海和深圳的作用。長株潭三市政府可通過如長株潭金融一體化規劃辦公室等機構,搭建一個專門扶助中小型智能制造企業的發展平臺,為企業提供各種最新的金融融資項目,同時可引入區域性的互聯網融資平臺,這種區域性的互聯網融資平臺不僅對于普通的投資者風險更小,同時對于借貸雙方都起著促進信息透明化的作用,而金融發展的關鍵環節便是信息的透明化。通過該金融合作發展平臺,政府可以節省大量人力物力及資金,讓市場自由選擇最合適的發展方式。智能制造產業的融資方式也能在擺脫以往銀行借貸為主的資金借貸模式,渠道的多樣化和融資金額的擴大能夠大大促進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
1.以技術創新為主
智能制造企業的核心發展動力始終是技術,通過技術創新、攻克技術壁壘才能真正獲得核心優勢。盡管目前我國對于技術等無形資產的正確估值等存在一定的障礙,但未來以無形資產為抵押來進行融資的方式必能獲得更大程度上的推廣,同時各類先進的技術在尋求金融融資時,也可以獲得更大程度上的認同,尤其是天使投資、風險投資這類專業投資機構,專業的風投大多傾向于有核心技術作為支撐的企業的未來發展,因此技術創新才是智能創造企業的未來發展引擎。
2.積極尋求協同發展
考慮到未來的智能制造產業的相互關聯性,尋求上下游的企業一同進行協同發展、技術創新,將更加有利于企業對于未來標準制定的引領作用。除了縱向的協同發展外,橫向的協同發展也是有必要的。通過企業的聯合研發技術等,可以在節省資金的基礎上,更大程度上的整合資源,對于雙方企業來說也更易突破技術壁壘,更大程度上的提高發展的速度,取得技術優勢。
3.積極通過各類方式進行融資
如今的中國制造業大環境已經改變,如何通過技術創新脫穎而出成為智能制造企業必須思考的問題,那么考慮其他資本市場常用的融資方式不僅可以為企業帶來所需的資金,同時也是規避風險的一種方式。并且,以往的中國金融市場并不完善,中國政府對于金融行業的干預程度也是較大的,如今政府態度的主動轉變也有助于智能制造企業成功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