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
(錦州醫科大學,遼寧 錦州 121000)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家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創新型國家的建設需要創新人才的培養,而創新型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基石和保障。在醫學教育方面,國家對創新型醫學人才培養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在21世紀信息網絡化時代,現代醫學科學飛速發展,醫學教育目標也隨之發生轉變,信息素養成了醫學人才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國家和社會對創新型醫學人才信息素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何提高創新型醫學人才的信息素養既是高等醫學教育人才培養問題,也是科教興國戰略實施的重要議題之一,更是我國高等醫學院校亟待解決的客觀現實問題。
歐盟1995年發布的《創新綠皮書》曾指出創新是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內成功地生產、吸收和應用新事物。創新不僅是過程,也是結果。而創新型醫學教育是指在醫學教育過程中,探索醫學教育特征和規律,鼓勵和追求新的醫學發現,對醫學人才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能力及創新品格的影響和塑造,在繼承發揚傳統醫學知識的同時,加速新的醫學知識的積累、開發、應用和傳播,培養創新型醫學人才。在醫學教育的課堂理論教學、實驗教學、臨床實踐教學中,用已掌握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以創新的理念、精神、思維、方法,革新醫學教育模式,培養既具備創新開拓精神,又掌握豐富醫學知識的人才,從而實現高等醫學教育的全面、有效、可持續發展。
1974年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率先提出了“信息素養”這一概念,他將“信息素養”定義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決的技術和技能”,即人們在解答問題時利用信息的技術和技能。1989年美國圖書館協會給信息素養正式下定義:“要成為一個有信息素養的人,必須能夠確定何時需要信息,并具有檢索、評價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近幾年,國內學者對信息素養的探討研究也很活躍。其中,江西師范大學的鐘志賢教授認為信息素養主要表現為:運用信息工具、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生成信息、創造信息、發揮信息效益、信息協作和信息免疫能力。華東師范大學王吉慶教授《信息素養論》一書的出版,不僅提高了國內學者信息素養的意識,也極大推動了國內信息素養教育的發展。張曉娟也認為,信息素養教育不僅是促進個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是人才的基礎教育,更是一種終身教育。
醫學人才的信息素養具有其獨特性。醫學生應具備對醫學信息與醫學專業教育課程進行搜索、整合和優化的技能,滿足多維度創新型醫學人才發展的要求。針對醫學人才的信息素養教育,世界衛生組織一直倡導醫學教育改革,提出了“五星級醫生”的概念。國際醫學教育委員會也提出了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明確了醫學生信息素養的具體要求:能夠利用信息和通訊技術進行自學、獲得信息、治療管理病人及開展衛生保健工作。這表明,醫學生信息素養能力不僅僅包含醫學知識和臨床技能,還涵蓋醫生的職業行為與態度、群體保健和預防觀念、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協調等內容,使信息意識、檢索資源、分析評價、遵守規范相統一。
1995年,我國開始關注大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當前醫學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已初見成效。我國醫學生開展信息素養教育的主要途徑是開設文獻檢索課、進行入館教育、舉辦專題講座。這使醫學生能形成一定的信息意識并掌握基本的信息獲取技能。大多數醫學生會通過圖書館和互聯網查找文獻并獲取所需醫學信息,掌握基本的搜索技能和應用軟件的能力,但仍存在不能正確地用數據庫查找文獻,甚至不會用醫學數據庫進行檢索問題,同時,醫學生的法律法規意識淡薄,對網絡知識和出版產權了解不深,無法自主判斷信息的真偽及其危害性,無法自覺抵制違法信息。
醫學信息素養作為一種認知技能,是醫學人才進行醫學知識創新和學習的基礎之一。醫學高校應舉辦宣講活動,強調醫學信息素養的重要性,提高醫學教師和學生的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當前,信息素養已列入大學教育目標和評價體系中,成為評價醫學人才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因此,高等醫學院校應通過舉辦相關的信息素養學術會議、出版有關的刊物書籍等形式,對全體醫學生強調信息素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校園中營造良好的信息素養氛圍,使醫學生有意識地成為“醫學信息素養人”。
高校圖書館是學校信息化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信息素養教學實踐基地。2000年1月18日,美國圖書館協會(ACRL)通過的高等教育信息素養能力標準提出“把信息素養融合到大學課程、學科與服務和管理中”,要求其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結合。而傳統醫學教學模式由于學科之間存在的差異,造成醫學生對學科知識內容的掌握缺乏連貫性,與臨床實踐割裂開來。因此,轉變傳統教育模式,突破單一學科醫學教育的局限,構建以醫學信息素養為核心的臨床一體化醫學教學模式。
當代“90后”醫學生處于心理發展成長成熟期,思想活躍,精力充沛,追求創新,圖書館員要善于分析醫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科需求,激發他們學習的內在動機,讓醫學生在信息素養教學活動中體驗成就感、歸屬感與聯系感,在醫學創新項目研究過程中滿足參與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信息素養教學設計應以真正調動醫學生的主動性為出發點,以心理學和教育學理論為依據,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獨立操作、創新能力為信息素養教育目標,以創新項目的構思、設計、實現、運行的周期為載體,將信息素養教育貫穿于學生實踐的醫學設計項目中,由此創建區別于傳統學科的應用型醫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相關研究表明,不同年級大學生的信息素養存在差異。針對醫學新生需進行入館教育培訓,使其了解學校圖書館館藏情況、規章制度,圖書、報刊的使用方法、查找方法,并為學生提供的服務。圖書館可將文獻資源使用、數據庫查詢指南、讀者權利與義務等事項放到學校圖書館網頁上,便于醫學生學習和利用。
針對高年級學生開設醫學文獻信息檢索課非常必要。醫學文獻檢索課對全面提高醫學生信息素養能力、培養醫學生的信息意識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文獻信息檢索課應不斷拓寬醫學生的知識面,更新醫學科學前沿信息,從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教學形式方面進行創新。在教學方式上,形成引導和互動醫學信息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在教學內容上,可依據醫學專業的不同,有針對性地進行相應調整。通過調整文獻信息檢索課的內容,以及理論課與實踐課的學時,實現醫學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例如:增加中外聯機檢索系統、國內重要中文數據庫、網絡信息資源檢索的比重。通過培養醫學生利用多種高效網絡檢索工具(如大型信息系統、搜索引擎、數據庫群導航)進行檢索的能力來增強醫學生信息素養能力。
總的來說,在不同的教學階段,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開展信息素養教育,要注重強化醫學生的信息素養意識,培養醫學生的創新精神、自主學習能力,加強信息道德教育,提升醫學生的綜合素質,使醫學生能夠全面利用信息技能,解決衛生服務的問題。同時,在考核形式上也要有所改變,從原來單一的閉卷考試擴展到閉卷+上機+醫學文獻利用(寫醫學論文)的考試形式來考察醫學生的信息素養綜合能力。
以醫學院校圖書館自建網站為依托,根據醫學生個性化需求創建雙向交流協作式的學習環境,為醫學生提供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以學生為中心的在線信息素質教育平臺。在線信息素質教育課程可通過自建網站、教師微博或博客、網絡教學平臺等多種形式構建,例如:在校圖書館網站上用Office文檔或其他文本格式上傳文獻檢索指南,內容涵蓋互聯網資源的使用方法,不同數據庫的介紹說明及檢索方法,圖書館資源如何使用,國內外網絡學術資源、網站的介紹、搜索和檢索技巧等。筆者認為課程體系應具備網絡虛擬交互功能及服務個性化特點,這有利于師生互動和隨時隨地的溝通。
同時,根據學科前沿知識更新教學內容,增加對計算機信息網絡、數據庫檢索技巧、醫學數據統計分析、科研學術論文撰寫、循證醫學、衛生保健與社區服務等內容的講授;積極組織跨專業、多學科的協作交流,通過構建的在線信息素質教育課程平臺,使醫學生能夠將信息獲取和技能掌握融入到醫學實踐中去,對信息選擇和評價能夠進行批判性思考,對信息內容能進行準確分析和利用。這能為全面提升醫學生的信息素養水平和職業競爭力奠定基礎,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和更新實踐內容,讓線上線下醫學信息—課堂教學—臨床實踐—互動反饋模式有效發揮作用,讓醫學生把握醫學科學發展的新方向,了解所從事專業的進展,同時,主動去尋找本專業最前沿的知識、信息和技術,成為全面發展的、具備信息素養的醫學人才。
[1]浦科學,趙文龍.基于GMER的醫學信息素養教育模式研究[J].現代情報,2009(7).
[2]肖川.縱覽中外 探索大學創新教育之路——評《國際視野中的大學創新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6(2).
[3]賀加.創新教育模式 構建創新型醫學人才培養平臺[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