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風濕免疫內科主任醫師 楊岫巖
關節炎是非常常見的病癥,全國患有關節炎或經歷過關節炎困擾的人數以千萬計。但在關節炎診斷治療中,人們存在許多含糊不清和錯誤的認識。這些認識影響了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甚至越治越病,導致病情加重。弄清這些誤區,可以讓治療少走彎路。
許多百姓和鄉村醫生將關節炎分為“風濕”和“類風濕”兩大類。認為“風濕”會反復發作,與天氣變化有關,但不破壞關節,而“類風濕”是相對固定的多關節炎,會損害關節,甚至會導致殘疾。這種分類方法在風濕免疫科醫生眼里是荒謬的,是一個嚴重的誤區。
實際上“風濕性關節炎”是一個不規范的病名,現代醫學(西醫)疾病名稱中沒有這一病名,中醫的疾病分類也沒有“風濕性關節炎”之說,關節炎在中醫屬于“痹證”。許多人將風濕熱引起的多關節炎稱為“風濕性關節炎”,這是不嚴謹的。對于以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的風濕熱患者,應該診斷為風濕熱。就如同以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的紅斑狼瘡患者應該診斷為紅斑狼瘡,而不是診斷為狼瘡性關節炎。還有一種反應性關節炎與鏈球菌感染相關,稱為“鏈球菌感染后反應性關節炎”。
受到上述錯誤的關節炎分類法的影響,人們自然地將大多數非類風濕的關節炎統統診斷為“風濕性關節炎”,因此在治療上形成了“靜脈滴注抗生素+激素”的錯誤配方。由于其中的激素,如地塞米松對各種關節炎具有很強的抗炎鎮痛作用,用藥后關節腫痛迅速好轉,病人滿意度高,醫生的信心也增強了。激素的作用被誤認為是抗生素治療有效,這種的錯誤配方在鄉村醫院非常流行,被作為治療關節炎最經典的療法。
對于絕大多數關節炎而言,使用抗生素并無益處,只是增加了過敏的風險和造成抗生素濫用。地塞米松是一種長效激素,不應該用于治療關節炎。雖然有一些免疫相關的關節炎在治療初期可以使用小劑量激素,但必須與緩解病情抗風濕藥聯合使用,才不會發生激素依賴而造成副作用。

在港澳和東南亞,風靡多種治療風濕病的“特效藥”,成分是地塞米松(激素)、吲哚美辛(消炎痛)和B族維生素,貼有中英文標簽,但中文標簽不注明成分,或只標幾味中藥,產地多是德國、美國等。但是在他們本土的藥店并不出售這些藥物。由于激素和消炎痛復方抗炎鎮痛作用強,止痛消腫的效果立竿見影,很受患者的青睞。這類含激素和消炎痛的復方制劑的危害,一是只控制癥狀,不控制病情,導致疾病延誤;二是長期使用會產生激素的全身性副作用和消炎痛的胃腸道等副作用,給安全用藥帶來隱患。

關節炎治療難免要用到激素,患者對激素的態度經常走極端。有的非常青睞激素,因為一用癥狀就明顯緩解,而有的擔心激素的副作用,所以對激素一概拒絕。對于關節炎的治療,激素是一把雙刃劍。長期依靠激素治療關節炎,其副作用導致弊大于利的治療結局,但是也不應該拒絕激素,因為激素有著很強的抗炎功效。因此需要合理使用激素,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和最低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