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澤艷 蔣 葵
十九大提出“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并指明在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這進一步明確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的要求。森林資源作為自然資源資產的重要資源之一,與水資源、土地資源、礦山資源、大氣資源共同構成了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主要內容。由于森林資源分布不均、地區差異顯著的特征,地方領導干部作為資源管理的一把手,因此,本文選取森林資源資產進行研究,聚焦于領導干部森林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圖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正確“定責”,引導領導干部的行為偏向森林資源保護和森林資源環境改善方向。
(一)全面性。森林資源“數量、質量和價值量并重”、“動態與靜態并重”的核算要求,在指標設定的時候要考慮全面,要結合采伐量、自然耗減量、自然生長量以及人工培育量等進行存量評價,還要將森林資源在生長周期的耗減以及增量納入評價體系。做到定性與定量、財務與非財務相結合。
(二)規范性。森林資源的指標多而雜,指標的設定要符合審計范疇,更重要的是要反映出森林資源資產的特征,而且指標之間要求有較強的邏輯關系,需要考慮各個指標的協調性,保持指標獨立,避免指標的重疊設置。
(三)動態性。森林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是一個持續長期的過程,這就要求指標必須在較長的時間具有實際意義,所以設定的指標既應該反映森林資源資產當前的狀態,也能夠動態的反映其后續潛力。
(四)區域性,要針對森林資源的區域差異問題,因地制宜,評價指標要具有針對性。
(五)可操作性。森林資源資產遍布的面積較廣,管理權限的界定尚未明晰,這就要求指標設定所需數據可以獲取,可比,并且可以量化,同時還要求數據來源具有權威性,這樣才能正確評估森林資源。
我國《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管理暫行規定》中界定森林資源資產的范圍,包括森林、林木、林地、森林景觀資產以及與森林資源相關的其他資產,突出森林防火、資源消耗、環境保護、資金利用等約束性指標評價,重點關注領導干部任期內對森林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管理以及林農生活水平改善,并與領導任職前的年度進行對比分析和綜合評價。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實務管理的情況,本文采取如上的范圍界定。
(一)循環發展視角下的審計指標
主要通過資源狀況、資源保護、資源利用、資源效益四個維度的指標反映森林資源的循環發展。在整個過程中,首先需要摸清資源的現狀及其變動情況,在此基礎上再談及資源的保護問題,進一步合理的利用森林資源,同時森林資源能產生效益,最后又回到關注資源現狀,森林資源的可再生性特征也體現出循環發展這樣的過程,只有規范把握每個維度才能達到森林資源的綠色發展。如表1所示:

表1 評價指標體系——循環發展視角
(二)低碳發展視角下的審計指標
陸地上碳儲存量最大的森林資源資產系統對氣候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因此減少人類對森林資源資產的破壞,提高植樹造林的比例,勢在必行。各地方政府領導干部應加強森林、濕地、荒漠等生態系統建設,實施天然林保護及防護林建設,最終實現林業綠色發展。隨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加劇,全球氣候變暖,通過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已是國際上公認的低成本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措施。地方政府應當重視林業發展,把造林綠化放在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故本文通過區域環境、城市綠化、造林情況三個維度來構建低碳發展視角下的審計指標,如表2所示:

表2 評價指標體系——低碳發展視角
(三)安全發展視角下的審計指標
為維護生態安全,我國劃定了“森林紅線”等生態紅線,它是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因此國家也多次出臺了有關森林資源資產的各項政策,每年中央政府撥發的森林資源資產專項資金使用不當,都是領導干部管理不善造成的;另外森林火災、病蟲害等問題也威脅森林資源資產的安全,基于此,本文選取政策監管、資金安全、資源安全三個維度來構建安全發展視角下的審計指標。為全面反映不同維度下對森林資源安全發展的思考,采用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結合,如表3所示:

表3 評價指標體系——安全發展視角
本文在分析總結我國目前森林資源資產開發、保護、利用現狀的基礎上,受綠色發展理念的啟發,嘗試從該理念三大路徑: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安全發展三個維度搭建領導干部森林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設置相關指標。目前,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實踐,一是需要盡快編制森林資源資產負債表;二是需要與相關專業人員配合;三是需要因地制宜,適時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