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玲
(山東省曹縣第二人民醫(yī)院耳鼻喉科,山東 菏澤 274413)
慢性鼻竇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見病。此病患者可出現(xiàn)流膿涕、鼻塞、頭痛、咽痛等癥狀。鼻息肉是慢性鼻竇炎患者常見的合并癥[1]。慢性鼻竇炎患者的鼻腔黏膜可分泌較多的膿性分泌物,其鼻腔黏膜在炎性因子的長期刺激下會反復發(fā)生水腫,進而長出息肉。鼻息肉會阻塞患者鼻竇的開口,阻礙其正常呼吸,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其腦供氧不足、記憶力下降。一些生長速度較快、體積較大的鼻息肉還會壓迫患者的鼻竇壁或鼻腔頂壁,導致其出現(xiàn)眼眶、額部及面頰脹痛等癥狀。因此,臨床上應及時對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患者進行治療。在本文中,筆者主要比較用鼻內窺鏡手術與傳統(tǒng)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的效果。
選擇90例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均為山東省曹縣第二人民醫(yī)院耳鼻喉科在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期間收治的患者。這些患者均具有進行鼻內窺鏡手術或傳統(tǒng)手術的指征。將其中接受鼻內窺鏡手術的45例患者設為觀察組,將其中接受傳統(tǒng)手術的45例患者設為對照組。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26例,女19例;其年齡為19~71歲,平均年齡為(40.13±3.69)歲;其慢性鼻竇炎的病程為5個月~7年,平均病程為(3.12±0.78)年;其中,左側鼻腔發(fā)病的患者有12例,右側鼻腔發(fā)病的患者有10例,雙側鼻腔發(fā)病的患者有23例。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25例,女20例;其年齡為21~68歲,平均年齡為(41.07±3.82)歲;其慢性鼻竇炎的病程為8個月~8年,平均病程為(3.68±0.93)年;其中,左側鼻腔發(fā)病的患者有10例,右側鼻腔發(fā)病的患者有11例,雙側鼻腔發(fā)病的患者有2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觀察組患者進行鼻內窺鏡手術,方法是: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鼻腔進行表面麻醉。將鼻內窺鏡置入患者的鼻腔內(若患者雙側鼻腔發(fā)病,應逐一進行治療),觀察其鼻腔內的情況,找到息肉組織。經(jīng)鼻內窺鏡的工作通道置入手術器械。在鼻內窺鏡的輔助下,用電刀將患者鼻腔內較大的息肉組織切除,對創(chuàng)面進行電凝止血。之后清除其鼻腔內較小的息肉組織,吸出其鼻竇腔內的膿性分泌物,徹底沖洗其鼻腔(目的是促進鼻腔收縮、嗅溝開放)。最后退出鼻內窺鏡和手術器械,用碘仿紗布條與凡士林紗布條分別填塞患者的鼻竇腔和鼻腔。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傳統(tǒng)的手術,方法是: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鼻腔進行表面麻醉。在直視下切除患者鼻甲的后半部分,充分顯露其蝶竇口。切開其蝶竇前壁,開放其蝶竇,然后依次切開其前篩竇、后篩竇與額竇。找到患者鼻腔內的息肉組織,用電刀將息肉組織切除,對創(chuàng)面進行電凝止血。切除患者的鼻鹵門,以擴大其上頜竇口。最后徹底沖洗患者的鼻腔,用碘仿紗布條與凡士林紗布條分別填塞其鼻竇腔和鼻腔。
采用自制的臨床癥狀積分量表評估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其臨床癥狀的嚴重程度。此量表包括流膿涕、鼻塞、頭痛、咽痛、額面部脹痛共五項評分指標(每項評分指標的分值均為0~3分,總分為15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上述癥狀越嚴重。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發(fā)生并發(fā)癥(如腦脊液鼻漏、鼻腔粘連、眼框內氣腫、鼻腔出血、鼻中隔穿孔等)的情況。術后,對兩組患者進行12個月的隨訪,統(tǒng)計并比較其病情復發(fā)的情況。
用SPSS19.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的比較(分,±s )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的比較(分,±s )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的臨床癥狀積分 治療后的臨床癥狀積分觀察組 45 11.35±2.67 2.16±0.37*#對照組 45 11.52±2.60 6.69±1.39*
術后,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術后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比較
術后,對兩組患者進行12個月的隨訪得知,觀察組患者病情的復發(fā)率為4.44%(2/45),對照組患者病情的復發(fā)率為24.44%(11/45),二者相比,P<0.05。
有研究表明,多數(shù)慢性鼻竇炎患者均合并有鼻息肉。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患者可出現(xiàn)流膿涕、鼻塞、頭痛、咽痛、額面部脹痛等癥狀,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藥物療法與手術療法治療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鄭銅俠等[2]研究指出,對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患者進行藥物治療不僅起效慢,且其病情的復發(fā)率高達98.6%。因此,近年來臨床上對此病患者多進行手術治療。采用傳統(tǒng)的手術對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患者進行治療,對其鼻腔局部造成的損傷較大,易破壞其鼻竇正常的生理功能,因而不利于其術后恢復[3]。近年來,臨床上對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患者進行鼻內窺鏡手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鼻內窺鏡的鏡頭較為細小,可輕易地進入患者的鼻腔內且自帶照明功能,因此可為醫(yī)生提供良好的手術視野[4]。此外,有研究表明,用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鼻中隔偏曲、各類鼻腫瘤等也可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5]。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與用傳統(tǒng)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相比,用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此病的效果更佳,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和病情的復發(fā)率均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