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曉菊
(邛崍市中醫醫院手術室,四川 邛崍 611530)
目前,臨床上對結腸癌患者主要是進行結腸癌根治術。相關的研究表明,接受外科手術會對患者的心理及生理狀態產生強烈的應激源性刺激,使其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增加其緊張感,進而可導致其血壓、心率、呼吸頻率等生命體征出現較大的波動,影響其麻醉和手術的效果[1-2]。無縫隙護理是一種一站到底式的護理服務模式,即在患者入院后便采取一系列連續性的護理措施對其進行護理[3]。本次研究主要探討對接受結腸癌根治術的結腸癌患者進行無縫隙護理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7年6月至12月期間在邛崍市中醫醫院進行結腸癌根治術的80例結腸癌患者。將這80例患者平均分為A組和B組。本次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3]:1)合并有心臟病的患者。2)合并有精神疾病的患者。3)無法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在A組患者中,有男37例,女3例;其年齡為20~65歲,平均年齡為(45.7±10.3)歲;其中早期結腸癌患者有12例,中期結腸癌患者有26例,中晚期結腸癌患者有2例。在B組患者中,有男35例,女5例;其年齡為21~67歲,平均年齡為(45.1±9.5)歲;其中早期結腸癌患者有10例,中期結腸癌患者有27例,中晚期結腸癌患者有3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結腸癌根治術及常規護理。對患者進行常規護理的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術前準備。告知患者在術前要禁食禁水,并對其進行灌腸。2)對患者進行術后疼痛護理。3)對患者進行術后飲食指導。4)對患者進行引流管的護理。在此基礎上,對B組患者進行無縫隙護理,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術前護理。⑴在接到門診收治患者的電話后,立即安排護理人員到門診迎接患者。在接到患者后,護理人員要熱情、主動地向其介紹醫療環境,并將其送到病房,然后協助患者或患者家屬辦理住院手續等。⑵在對患者進行術前訪視時,護理人員要積極地與其進行溝通,了解其病情、病史、家族病史、過敏史等基本情況。⑶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并對其性格、是否存在不良心理傾向等進行評估,再根據評估的結果為其制定個性化的心理護理方案。⑷為患者詳細講解進行手術治療的重要性、手術方案、手術流程等相關的知識,并告知其手術醫師的技術精湛、手術儀器先進,并向其列舉以往接受手術治療成功的病例,以消除其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緩解其對手術治療的緊張感。⑸告知患者在接受手術時,需保管好假牙、飾品及貴重物品等。2)對患者進行術中護理。⑴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仔細核對其基本信息,并仔細檢查其需要進行手術的部位,再次檢查其是否將假牙、飾品等物品取下。⑵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并密切觀察其輸液的情況。⑶密切觀察患者的意識狀態與生命體征。⑷護理人員要協助手術醫師充分暴露患者的手術區域,在術中積極地配合手術醫師的手術操作。預先判斷手術醫師進行下一步手術操作需用的手術器械,并提前準備,以便及時為其傳遞手術器械。3)對患者進行術后護理。⑴在將患者轉入病房時,手術室護理人員要與病房護理人員共同核對患者的信息,并在交接記錄單上作好記錄。⑵在患者清醒后,護理人員要告知其手術非常成功,以緩解其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⑶密切觀察患者手術切口的情況,并及時為其更換敷料。⑷對患者進行術后疼痛護理。①護理人員可采用播放音樂或電視節目等方式轉移患者的注意力,以減輕其疼痛感。②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讓其想象在身體恢復后的健康生活,以提高其疼痛的閾值。⑸對患者進行預防并發癥的護理。①遵醫囑為患者預見性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以免其發生術后感染。②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以促進其腸蠕動,避免其發生腸粘連。⑹對患者進行基礎護理。①保持患者病房內的干凈、整潔。②主動了解患者的生活安排,并盡量為其提供幫助(如幫助其訂餐、為其提供微波爐加熱食物等)。③在患者到病房外進行診療時,對其進行全程陪護。④對接受化療的患者詳細講解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及應對方法,以減輕其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
觀察兩組患者焦慮及抑郁癥狀的評分、各項生命體征指標及其對護理的滿意率。1)SAS(焦慮自評量表)和SDS(抑郁自評量表)的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焦慮和抑郁的癥狀越嚴重。2)生命體征指標包括收縮壓的水平、舒張壓的水平、心率和呼吸頻率等。3)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的評估標準是:⑴非常滿意:評分為80~100分。⑵比較滿意:評分為60~79分。⑶略不滿意:評分為40~59分。⑷不滿意:評分在40分以下。總滿意率=(非常滿意例數+比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19.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與A組患者相比,B組患者SAS的評分和SDS的評分均更低,P<0.01。詳見表1。
表1 進行護理前后兩組患者SAS的評分和SDS評分的比較(分,±s )

表1 進行護理前后兩組患者SAS的評分和SDS評分的比較(分,±s )
組別 例數 SAS的評分 t值 P值 SDS的評分 t值 P值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A組 40 67.53±6.82 46.32±7.45 13.281 <0.01 66.34±6.71 49.53±6.67 12.102 <0.01 B組 40 67.29±6.78 37.56±6.01 20.753 <0.01 66.14±6.86 40.38±6.30 17.492 <0.01 t值 0.158 5.788 0.132 6.828 P值 >0.05 <0.01 >0.05 <0.01
護理后,與A組患者相比,B組患者收縮壓的水平、舒張壓的水平、心率和呼吸頻率均更低,P<0.01。詳見表2。
表2 進行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生命體征指標的比較(±s )

表2 進行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生命體征指標的比較(±s )
注:**與同組護理前相比,P<0.01;##與A組相比,P<0.01。
A組(n=40)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收縮壓的水平(mmHg) 69.22±2.26 72.71±1.37**## 69.30±2.22 74.97±2.41**舒張壓的水平(mmHg) 110.52±9.53 117.66±9.94**## 110.37±9.49 122.09±9.78**心率(次/min) 74.10±4.32 78.55±4.63**## 74.21±4.45 82.46±4.71**呼吸頻率(次/min) 20.14±1.67 23.47±1.79**## 20.07±1.44 25.78±1.58**組別 B組(n=40)
護理后,與A組患者相比,B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更高,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率的比較
外科手術泛指醫師利用醫療器械對患者的病變部位進行切開、處理與縫合的過程,是目前臨床上重要的醫療技術之一。外科手術操作屬于侵入性操作,會對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產生較為強烈的刺激,使其在接受手術前出現強烈的恐懼感與緊張感,造成其血壓的水平與心率出現較大的波動,進而影響其麻醉的效果和手術的效果。有研究表明,多數患者在接受手術前會出現嚴重的焦慮及抑郁狀態,其往往因擔心自身的疾病不能被治愈或質疑醫護人員的醫療行為而出現排斥治療的情況[5-7]。翁澤華[8]的研究表明,對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進行無縫隙護理可及時查找與改進護理工作的漏洞,進而有效地提高護理服務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