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麗
(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安徽 蕪湖 241001)
胸腔鏡下小切口心臟手術屬于微創手術,具有手術創傷小、患者術后恢復快及并發癥少等優點。在對心臟疾病患者進行該手術期間,應對其實施有效的護理[1]。本次研究主要探討對進行胸腔鏡下小切口心臟手術的患者實施循證護理對其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2年7月至2017年12月期間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收治的39例心臟疾病患者。將這些患者分為對照組(n=19)和觀察組(n=20)。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10例,女性10例,其年齡為21~70歲。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10例,女性9例,其年齡為22~7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在對這些患者進行胸腔鏡下小切口心臟手術期間,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健康宣教、生命體征監測、生活照護等常規護理。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循證護理。進行循證護理的方法是:1)胸外科的護理人員組成循證護理小組,該科室的護士長擔任循證護理小組的組長。護士長召開討論會,指導組員通過查詢相關文獻尋找循證問題,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為其制定有效的護理方案[2]。2)在手術前,護理人員了解患者的病情,告知其手術前的注意事項、手術方法。為了避免患者在手術后出現肺炎及肺不張的并發癥,護理人員應指導其進行有效的咳嗽及腹式呼吸[3]。3)在進行手術期間,護理人員密切配合醫生的操作,熟練地掌握進行胸腔鏡下小切口心臟手術的步驟,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4)進行手術后,護理人員仔細觀察患者胸廓呼吸的情況,嚴密監測其血壓、脈搏、呼吸頻率等生命體征。在遵醫囑為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藥進行治療時,確保其藥物的泵注速度,同時仔細觀察其用藥后的反應及進行心電圖檢查的結果。護理人員遵醫囑對患者進行吸氧,每日對其進行2~3次霧化吸入治療,及時為其清除呼吸道內的分泌物,指導其進行有效的咳嗽。護理人員對患者胸腔的引流管進行管理,妥善放置其引流管,確保其引流管通暢,每隔30 min為其擠壓1次引流管,仔細觀察其引流管內液體的顏色、性質,詳細記錄其引流管內液體的量。患者的引流量若>200 ml/h,且顏色為鮮紅色,應首先考慮其胸腔內發生出血。患者的引流液若突然變少,應仔細檢查其引流管是否出現堵塞或考慮其出現了心包填塞,并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處理。對于生命體征較為穩定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告知其盡早下床活動,并為其講解手術后盡早下床活動的必要性。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4],以增加其肺活量,避免其出現肺不張和肺部感染的并發癥。護理人員告知患者多吃易消化、清淡、營養豐富的食物。
統計兩組患者住院的時間、對護理的滿意度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采用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評分表評估這些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評分。該評分表的滿分為100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說明其對護理越滿意。
使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護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評分較高(P<0.05),其住院的時間較短(P<0.05),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P<0.05)。詳情見表1、表2。
表1 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評分及住院時間的比較(±s )

表1 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評分及住院時間的比較(±s )
組別 例數 對護理的滿意度評分(分) 住院的時間(d)觀察組 20 94.33±2.16 20.22±1.23對照組 19 79.35±3.66 25.83±2.57 t值 22.2929 12.4529 P值 <0.05 <0.05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循證護理是臨床上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該護理模式強調以患者為中心,對患有某種疾病的患者實施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進而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在本次研究中,將循證護理應用于對進行胸腔鏡下小切口心臟手術患者實施護理的過程中。護理人員結合以往的護理經驗和患者的具體情況,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提出循證問題:如何降低進行胸腔鏡下小切口心臟手術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護理人員對患者實施針對性較強的護理,降低了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5]。
綜上所述,對進行胸腔鏡下小切口心臟手術的患者實施循證護理,可有效地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