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時民

今年全國安全用藥月的主題為:“安全用藥,共享健康。”要做到安全用藥,共享健康,不僅是醫院,醫藥生產、經營企業和消費者等方方面面都有責任。
藥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直接關系到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然而,目前安全用藥的現狀讓人堪憂。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因藥品不良反應住院的患者占住院人數的5%~10%,而住院患者中發生藥品不良反應的人數達10%~20%,致死率為0.24%~2.9%。因此,建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制度是國家藥政管理機構為保障公眾用藥安全,依據法律法規規定藥品生產、經營企業、醫療機構及時上報藥品不良反應的重要舉措。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便開始著手建設藥品不良反應監測體系。衛生部于1989年正式成立了藥品不良反應監察中心,1998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成立后,對藥品上市后的監管力度開始加大,真正開始對藥品上市后的不良反應監察,1999年10月,衛生部藥品不良反應監察中心正式并入國家藥監局,成立了現在的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端幤饭芾矸ā访鞔_規定國家實行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制度,賦予了不良反應監測制度的法律地位,要求醫療單位和藥品生產、經營企業發現藥品不良反應后必須報告;1999年11月,頒布了《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管理辦法》(試行),明確了各有關方面的職責和義務以及報告的程序。2017年,我國進一步擴大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覆蓋面,完善藥品不良反應監測體系。基層網絡用戶數量持續增長,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已有34萬余個藥品生產企業、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注冊用戶,可在線實時報送藥品不良反應報告。
目前,收集到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絕大多數來自醫療單位,而來自另一個重要渠道,也是報告主體的企業的不良反應報告很少。有關人士認為,目前制藥企業首先要做就是認真對待藥品不良反應問題。
醫藥企業正確對待藥品不良反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若把藥品流通劃分為上、中、下游的話,消費者為“下游”,醫院或藥店為“中游”,制藥企業無疑是“上游”,在“上游”正確對待不良反應,等于在源頭上卡住不良反應。很顯然,藥品的不良反應報告,很大程度上應該由企業來做。但我國的制藥企業在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少,80%以上的藥品不良反應由醫務人員上報,而只有10%左右的報告由經營和生產企業做出。在美國,60%以上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是企業上報的。
專家認為,害怕不良反應的報告影響藥品的銷路,這是企業不愿及時上報藥品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因此,一些企業在藥品說明書上來個“曲線救國”,盡量回避藥品不良反應的表述。有的產品甚至連最基本的不良反應和安全用藥劑量、療程都避而不談。究其原因是企業的短期利益驅動所致。
其實,這樣的做法大可不必。藥品有不良反應并不等于是不合格藥品,任何藥物都有可能存在不良反應。作為制藥企業,應該注重雙重效益,即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在獲得經濟利益的同時,也應該對消費者負責。對于藥品可能會出現的不良反應,應該在藥品說明書中體現出來。
而在國外,并不諱忌把藥品不良反應寫在藥品說明書上。美國的藥品說明書中有三分之二的部分用來講藥品的不良反應,并且把不良反應分為“罕見”、“偶見”、“常見”幾大類分別給予說明,給患者提供了明晰的指導。
因此,制藥企業自身必須加強對藥品不良反應的收集,做好進一步修改說明書等方面的工作,提醒患者注意,以減少今后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對于有嚴重不良反應藥品,如果不良反應大于其治療作用,企業應選擇其產品停售。人命關天,人的健康大于經濟利益,藥品生產的宗旨本來就是把人的健康放在第一位。
時下,廣告大戰硝煙彌漫,各路大軍競相上場。在各類廣告中,藥品廣告以其發展速度之快、覆蓋面之廣而令人刮目相看。以廣播、電視為例,有關藥品的廣告要占到全部廣告的1/3以上,有的地方甚至超過半數。
很多藥品廣告大肆宣傳甚至夸大藥品療效,這種現象最常見的在于非處方藥和保健食品。因為商家認為與處方藥相比,非處方藥和保健食品不良反應要小得多,夸大療效最多是“治不了病,吃不死人”,實際上非處方藥也有不良反應存在的可能。
藥品廣告夸大其詞的一種主要手法是給患者制造一個“客觀事實”,即以專家、患者的名義進行療效誤導宣傳。虛偽的、夸大的藥品廣告宣傳實在害人不淺,應該足以引起人們的重視。為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也對醫療、藥品、醫療器械廣告作出了嚴格規定,其中第十六條規定,醫療、藥品、醫療器械廣告不得含有下列內容:(一)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斷言或者保證;(二)說明治愈率或者有效率;(三)與其他藥品、醫療器械的功效和安全性或者其他醫療機構比較;(四)利用廣告代言人作推薦、證明;(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的其他內容。
應該說,如今一些重點傳媒基本上杜絕了違法藥品、醫療器械的“進攻”。然而,某些媒體違反《廣告法》的醫療、藥品、醫療器械廣告還有一定的市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沒有得到有關部門批準的私自印刷的廣告至今仍猶如“天女撒花”,塞向人們手里,放入人們自行車網兜里,飛進千家萬戶門縫里……
在藥品宣傳廣告中,受眾很難見到有藥品不良反應的詞句。因此,夸大其詞的藥品廣告宣傳該收斂了。消費者也應該在藥品廣告頻送“秋波”之時,多長個心眼,防止“花錢反成冤大頭”的事情發生。
在醫療保障制度不斷深入改革的當今,“大病進醫院,小病上藥店”已經成為醫藥消費領域的一道嶄新風景線。買止痛片止痛、買消炎片消炎等自我藥療,逐漸為消費者所接受。小病進藥店的好處能免去掛號、化驗、劃價、取藥等排隊的麻煩,省時、省力又省錢。但是,由于我國消費者普遍缺乏基本藥學常識,去藥店買藥帶有極大的盲目性。尤其是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許多新藥對于市民來說可能很陌生,“吃錯藥”的事情經常發生。因此,在當前情況下,藥店營業員當好“參謀”很關鍵。
截至2018年6月底,全國執業藥師注冊人數為430058人,環比上月增加4423人。目前,平均每萬人口執業藥師人數為3.1人,遠低于世界藥學聯合會公布的每萬人口累計擁有注冊執業藥師6.2人的標準,我國公眾對執業藥師的需求與執業藥師配置數量增長差距仍然較大。以人口配備執業藥師來看,發達國家執業藥師(國外稱藥師或藥劑師)的配比為1∶500~1∶1500,我國若以14億人口為基數,按照1∶1500的比例計算,需要執業藥師93.3萬,缺口高達50萬。
根據有關規定,執業藥師的職責是以指導用藥安全有效為基本準則。執業藥師有權在執業范圍內負責對藥品質量的監督和管理,參與制定、實施藥品全面質量管理,對本單位違反規定的行為進行處理。在流通領域執業藥師負責處方的審核及監督調配,提供用藥咨詢與信息,指導合理用藥等。
不僅執業藥師隊伍人數告急,而且藥店執業藥師的素質也亟待提高。有些執業藥師缺乏藥學、醫學知識,難以擔當消費者用藥“參謀”的職責。有關人士認為,當務之急還要提高營業員的業務素質,擔當好藥品經營的重任。然而,有些地方的藥店主管部門以業務忙、人手少為理由,很少對營業員進行培訓。長此以往,藥店勢必難以把好消費者安全用藥關。
時下,很多消費者喜歡憑經驗服藥,因此服藥而產生的副作用也時有發生。
張先生是一名駕駛員,前不久患感冒,他到藥店里買了感冒藥服用,沒料到,服藥后昏昏沉沉差點發生交通事故。后來,在藥店當執業藥師的李女士告訴張先生,他所服用的感冒藥可能含有咖啡因??Х纫蛟诖碳づd奮期過后,緊接著會出現行為和精神抑制,昏昏沉沉,如果是駕駛員則易發生事故。
大量臨床資料表明,目前常用的感冒藥使用不當還可出現以下不良反應:長期濫用含有阿司匹林、撲熱息痛、雙氯芬酸鈉的感冒藥可因藥物積蓄而導致頭痛眩暈、視力模糊、胃腸道出血、脫水、血壓下降、昏迷,乃至危及生命;服用含有雙氯滅痛的感冒通可出現一過性血尿;服用含有金剛烷胺的藥物可出現多動、抑郁、失眠、幻覺等。
除了感冒藥,某些抗生素、止痛藥、抗過敏藥、心血管病藥等都有副作用。
由此可見,進藥店買藥的學問可不少,買什么藥、怎么服用、有沒有禁忌等問題,光靠普通消費者的經驗是無法解決的。到藥店買藥時該聽誰的呢?
消費者服用藥品首先要留意藥品包裝上的警示語。處方藥會標注“憑醫生處方購買,非處方藥則也會標注”請在藥師指導下購買和服用。要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上的適應癥、用法、用量、禁忌,嚴格按照說明書服用。
假如藥店營業員同時拿出好幾種同類藥品時,消費者應選擇以前服用、證明確有一定療效的藥品。如果“要聽藥店的”,聽藥店執業藥師的推薦比聽藥店店員的推薦穩妥。因此,消費者到藥店買藥,最好向執業藥師進行咨詢。但是,服藥后一旦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止服用,反應嚴重的應該上醫院診治,以免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