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
傳說已久的“帽子”終于要戴上了。
“注資帽”“薪酬帽”“獎金帽”“轉會帽”……近日,新華社發布消息,中國職業足球將在財務監管上有大動作,上述各種限制體現在中國足協即將推出的《職業俱樂部財務監管規程》及其配套的2019-2021年監管指標中;同時,統一俱樂部財務記賬規則、打擊陰陽合同和逃稅漏稅等也是新政的措施。
中國職業足球近年來大肆“燒錢”的虛火,能否就此降一降?它能為其他行業做好榜樣嗎?
2004年,中國的頂級足球聯賽從“甲A”改制為“中超”,當時號稱對標的是英超聯賽。然而,十多年后,在許多球迷眼里,中超唯一能和英超媲美的只有它的“燒錢”能力。
中超到底有多燒錢?2017年12月初,中國足協公布了第三方審計機構對2016賽季中超、中甲兩級俱樂部財務狀況的調查結果。數據顯示,2016賽季中超16家俱樂部收入為70.82億元人民幣,但其投入為110.14億元,一個賽季下來整體虧損近40億元人民幣,平均每家俱樂部虧損2.4億多元。相比中超,中甲俱樂部的總虧損只有8億多元人民幣,但中甲的總收入只有10.92億元,而支出達到19.15億元,虧損幅度比中超更甚。
這項統計顯示,在中超的支出費用中,人工成本即球員和教練工資占67%;而目前世界五大聯賽中薪酬壓力最大的英超,人工成本也只占整體開支的58%,德甲更是只有42%。中超的競技水平離五大聯賽還有很大距離,而整體薪酬水平卻已經不遑多讓了。
而在國內足球媒體近日公布的統計數據中,最近6年間中超共有5支球隊總投資額達到了1.7億歐元(約13.3億元人民幣),最高的河北華夏幸福達到了1.98億歐元。在各類機構給出的當前全球球員的年薪前十名榜單上,中超的幾大外援也至少占據了三個席位:上海上港的奧斯卡以2400萬歐元居第四,緊跟內馬爾之后;他的同胞和俱樂部隊友胡爾克以2000萬歐元的年薪排在第六;前十榜單的末尾也由中超球隊引入的外援把守。
巨額投入、高薪引援,這些最直接的效果當然是在短期內增加了比賽的精彩程度和對球迷的吸引力,也對聯賽的品牌影響力有所提升。當多名巴西國腳、前國腳都在中超踢球,中超的豪門對話變成南美外援的“內戰”之時,球迷們自然會更愿意到現場來支持那些原本在千里之外、只能在屏幕上遠觀的偶像,就算仍然是只能看直播視頻也省去了熬夜之苦,球市越來越火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中超聯賽的每場平均上座人數2009年為16059人,至2015年大幅攀升至22193人,增幅達38.2%。以廣州恒大在亞冠的兩次折桂為代表,中超的國際影響力也在逐年增加。2016年,全球已有51個國家和地區轉播中超比賽,其中不乏英國、比利時、葡萄牙、法國、巴西等傳統足球強國。
然而,不能忽視的是,如果這樣的“金元風潮”持續下去,帶來的將是職業足球的競爭失衡加劇,這將反過來從根本上摧毀足球市場發展的基礎。因為足球比賽的精彩程度,很大程度上與之存在的不確定性有關,如果只靠拼財力造成強者恒強、弱者恒弱,以及“寡頭壟斷”,那么比賽將越來越失去懸念,人們的關注度會逐漸降低。
實際上,這樣的競爭失衡在中超正在逐漸加深。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產業分會常委兼秘書長、上海體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曹可強主持完成了國務院足球改革發展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2016年重大約標項目《足球產業開發的相關理論研究》。研究報告中提到:“C5”是國外學者研究歐洲職業足球競爭平衡的一個應用普遍且可靠的測量指標,它是指職業聯賽中賽季結束時,排名前五名俱樂部所獲積分總和占所有俱樂部所獲積分總和的比率,數值越大,則聯賽競爭失衡越顯著。中超2009-2015年的C5數據變化趨勢顯示,除2012年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一直處于上升中,2009年C5為0.37,2015年升至0.45。
當需要把中超與參賽球隊數量不一樣的其他聯賽做橫向比較時,就要引入另一個指標:“C5競爭平衡指數”(C5ICB)。在這樣的考察角度下可以發現,雖然在2009-2014年間,中超的該指數低于歐洲五大聯賽;但明顯地,中超C5ICB的上升速度逐年加快。至2015年,中超聯賽的該指數已經高于除西甲之外的其它四大聯賽。
“金元政策”導致的競爭失衡讓聯賽各俱樂部把注意力過分集中于籌錢、投錢、“買買買”,而忽視了后備梯隊培養、管理制度建立、場館設施建設等。曹可強對《新民周刊》記者表示:這種短視行為,從宏觀而言,造成了在足球產業上投入的國家資產的低效利用和流失風險。
顯然,如果放縱“燒錢”趨勢蔓延,無異于讓中國足球飲鴆止渴。
為應對這樣的狀況,中國足協在較早就開始了相關的政策研究,從今年年初以來,就在不同的場合陸續釋放相關信號。最近的這一次通過新華社的“官宣”,雖然還未正式公布政策的細則,但基本的方向已經比較明朗,某些措施也有了基本的落地時間表,因而引起了熱議。
不少國內足球俱樂部的管理者對新政持整體肯定態度。同時,也有人擔心,國外足球聯賽或者其他體育聯賽固然有成熟的“工資帽”“公平法案”等制度,但那是在產業發展相對成熟的市場體系中適用的,到了中國會“水土不服”。
11月26日,中國足協新聞辦官微發布消息稱,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國家集訓隊參加2019中超聯賽不屬實。此前,在2018中超收官階段,足協卻從各俱樂部抽調選手組建U25國家隊軍訓,讓諸如大連一方等隊人員捉襟見肘,引來熱議。
質疑之聲較為集中的還有新政在設置球員薪酬限額(薪酬帽)的具體措施時,提到“2019賽季所有國內球員重新簽訂勞動合同,薪酬待遇按稅前金額及新的標準重新簽訂”。這一條被普遍認為有違反勞動法的嫌疑,且足協沒有權力強行要求俱樂部如此執行;如果足協要強推,又有可能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違背了新政的初衷。
對此,游松輝表示,如果足協真的如此要求,顯得過于草率,他認為必須設置過渡期,讓改革運行在循序漸進的軌道上。曹可強則提出,足球改革政策的制定不是足協一家的事,而是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各個部門的通力配合,像勞動合同的簽訂,就涉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的介入,他認為,在政策的細則推出時,這一方面應該做出改善。
曹可強說,實際上,對俱樂部財務的治理,已經明確寫入了三年多以前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的《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方案》第十二條的內容包括:“制定俱樂部人才引進和薪酬管理規范,探索實行球隊和球員薪金總額管理,有效防止球員身價虛高、無序競爭等問題。研究引進高水平外援名額限制等相關政策及決策機制,處理好外援引進與本土球員培養的關系。加強俱樂部勞動合同管理,嚴厲查處‘陰陽合同等違法行為,及時糾正欠薪行為。調整俱樂部運動員轉會手續費政策,減輕俱樂部負擔?!弊銋f即將推出的俱樂部財務規范措施,是對《方案》這一國家層面戰略的落實,需要得到各方力量的支持協助。
另外,給俱樂部的各種“帽子”究竟會如何劃線,也是公眾非常關心的問題。中國職業聯賽各個俱樂部之間的經濟實力、發展水平很不平衡,如果直接以整體的水平設置一個統一的“平均值”來給各俱樂部“戴帽”,將會造成新的不均衡。曹可強表示,以他在開展研究時與中國足協團隊的接觸來看,足協掌握了各個俱樂部收支的一手詳細數據,并且借助第三方會計師事務所的專業支持,所制定的政策較之以前會更加科學。他認為,經過“政社分離”的改革,足協的行政色彩盡管不能說已經完全消失,但正在不斷減弱,他們對俱樂部的市場主體地位也更為尊重。他相信,各種“帽子”的劃定,將是一個足協與各俱樂部共同協商、互相博弈之后的結果。
同濟大學國際足球學院院長游松輝認為,一系列“帽子”的限制引導,有利于中國職業足球的長期穩定發展。他特別指出:足球在當前備受關注,因而這種去除虛火、求真務實的政策,不僅能促進足球產業以及體育產業健康發展,還能對社會其他領域的風氣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在許多球迷心中,中超近年打得越來越好,而中國足球整體水平依然不行,主要還是“國字號”球隊踢得不行。在新華社發布“帽子”新政后幾個小時,這種反差就在國足與巴勒斯坦的友誼賽中體現出來。面對國際排名僅第99位的對手,國足卻打得綿軟無力,只能交出“逼平”的答卷,讓很可能是里皮帶領國足的最后一個主場黯然收場。新政能直接讓國足受益嗎?
曹可強認為,對俱樂部財務的規范,直接作用于聯賽,是中國足球改革的階段性的措施,這種改革的成果若要在國家隊層面體現出來,可能需要三到五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新政對國家隊球員的影響更多是在心態和理念的轉變,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p>
并且,各種“帽子”戴上之后,俱樂部把省下來的錢投向哪里,這也是個關鍵的問題。游松輝告訴《新民周刊》記者,對中國足球而言,找準資源的投入點確實非常關鍵。他舉例說,人們一直在談青訓的重要,但是在讓更多孩子來學踢球的同時,不能忽視把資源分配到優秀教練員的培養上。不然,光有學生沒有好老師,也培養不出優秀的足球人才來。
另外,通過足協制定財務規范并不是讓中國職業足球均衡健康發展的唯一途徑。在前述的《足球產業開發的相關理論研究》中,曹可強和他的同事龔波提出: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的管理者要通過政策引導和扶持,促進中超俱樂部在空間布局上的平衡。
具體而言,是借鑒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建議,結合中國國情,形成對中西部職業足球的對口支持。依托國家經濟文化帶,形成以渤海灣城市圈為龍頭的黃河流域(華北西北)足球帶、以長三角城市圈為龍頭的長江流域足球帶和以珠三角城市圈為龍頭的珠江流域足球帶。他們的思路是,借鑒NBA的空間競爭平衡模型,在省份或城市間建立對口扶持或合作戰略伙伴關系,在市場分割、賽事分區分級、人才培養與選拔、人才交流等方面實施區域性戰略平衡、相互競爭,形成三個帶狀空間的競爭平衡。
同時,曹可強的團隊還提出,當前國內的職業足球偏向于“柱狀體系”,即中超和中甲球隊都是16支;目前中乙是28支,但幾年前還是和中超中甲一樣是16支球隊。這種體系是計劃經濟的遺物,在不完全市場經濟體制下有限的配額容易被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壟斷。他們認為,當前情景下可考慮繼續積極擴大中甲、中乙的規模,與中超形成合理的“金字塔結構”。
足球的發展也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政策補償性競爭平衡也不應忽視。
他提出,國家有限的支持資金可以更多向中西部傾斜,在場地建設、師資培訓、校園足球布點、重要賽事承辦、地方賽事組織、對外交流、賽事轉播等方面開展扶持,擴大這些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的足球運動的影響力。俱樂部獎金比例分配也可以做調整,除名次因素外同時考慮中西部補償政策。與以上政策相協調,青少年U系列比賽中可以提升中西部球隊的獎勵力度與配額。
這些策略,有的尚待落實,有的已在路上。財務的“帽子”,只是中國職業足球均衡發展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