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渝川
提到加勒比你會想到什么?明媚的陽光、湛藍的海水、潔白的沙灘、絢麗的鮮花、與大海融為一體的假日酒店……加勒比在很多人的心中就是一處世外桃源。
加勒比的狂歡節傳統吸引著全球游客。在遭到美國封鎖制裁以前,每年到古巴游覽的美國游客多達30多萬人。而在那之后,加勒比的其他島嶼替代古巴成為了歐美富裕居民熱衷的度假目的地。2012年,有1800萬觀光客抵達加勒比,分別來自美國、加拿大、荷蘭、西班牙、法國、英國等國,他們為這些島嶼國家和地區貢獻了可觀的產值。
歐美游客青睞加勒比,一方面是因為他們能夠在這片島嶼成群的地域無拘無束地游覽,另一方面是能體察到自身的優越性。因為他們會覺得,因為有了哥倫布的探險,新大陸才被歐洲人“發現”,才植入了舊大陸的文明模式,并將加勒比這個新大陸、新舊世界中的核心地帶塑造成了今天人們所迷醉的模樣。
其實,他們根本就不了解加勒比的歷史。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近日引進出版了長期專注研究加勒比歷史的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卡麗·吉布森所著的《帝國的十字路口:從哥倫布到今天的加勒比史》一書。這本書梳理了哥倫布時代以來,5個多世紀里加勒比上演的風云變幻。作者將加勒比5個多世紀以來的歷史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進程聯系起來,經過巧妙的梳理,呈現給讀者一幅波瀾壯闊并富有新意的加勒比歷史畫卷。
加勒比在被哥倫布發現時,被誤認為是東方的印度,這也給當地帶來了“西印度群島”的名字。在西班牙人控制加勒比及美洲其他一些地區后,當時已經出現了對殖民屠戮和掠奪暴行的抗議,而西班牙王室對此也作出了回應,但貴金屬輸出顯露出的巨大商業收益,讓所有道德和政治規訓都不得不為此讓路。在政治動蕩、宗教糾紛、戰爭、海盜掠奪的伴隨下,歐洲人不斷發掘包括加勒比在內的拉丁美洲的經濟潛力。煙草從加勒比輸出到英格蘭,然后到了全世界。煙草生意如此誘人,以至于西班牙之外的其他許多歐洲國家都開始派出力量參與美洲殖民。荷蘭哲學家和法學家雨果·格勞秀斯甚至為殖民國家掠奪彼此領地提供了合法性的論證。
煙草之后,加勒比等拉美地區開始大規模種植甘蔗,以向歐亞大陸輸出利潤驚人的蔗糖。由于歐洲殖民者入侵美洲時,帶來的疫病造成了美洲土著人口的大量死亡,所以勞動力短缺促使殖民者設計出一個喪心病狂的填補勞動力的方案,那就是從非洲大陸劫掠黑人奴隸,然后充實加勒比的種植園。
卡麗·吉布森用了相當篇幅來敘述罪惡的黑奴貿易是如何塑造加勒比地區的經濟形態,輸入的黑人奴隸數量之多,以至于最終也誕生出人口驚人的混血人口。加勒比的黑人和混血人口將在之后受到法國大革命和美國革命的召喚,發起獨立革命,但種植園經濟以及貿易通路受制于歐洲大國的現實,將使得加勒比的島嶼即便實現了政治上的獨立,也無法擺脫受到操控的悲劇性命運。在加勒比島嶼的奴隸制被廢除以后,歐洲殖民者的控制和影響力漸漸被清除出這片地區,但1898年的美西戰爭又讓美國大規模地介入了加勒比政治。20世紀之中,美國頻頻間接以代理人(美資種植園企業、貿易企業與加勒比國家或地區的獨裁者合作)甚至直接軍事干預的方式,來確保整個加勒比作為美國的后院,處于美國掌控。
這就是20世紀加勒比地區復雜政治格局的根源所在,歐洲和美國的勢力在這里角逐,混血的拉美人為了自身的利益與之抗爭,造就了加勒比左右為難的困境,面對帝國的十字路口,如何抉擇,常常會造成完全不同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