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祿
在中國面食的龐大版圖上,蘇州的面是一塊閃爍著迷人光芒的拼板,它在稻作文明的地盤上,娓娓動聽地講述著小麥得道成仙的傳奇。而昆山的奧灶面,更是神一樣的存在。每年,蘇州美食江湖會大張旗鼓地動員成千上萬吃貨來評選“十碗面”,在眾聲喧嘩中走秀的諸神中,奧灶面站在突前位置,手捧麥穗,雙足赤裸,自帶光環,神格很高。
奧灶面背后站著一個人,他就是劉錫安。親切憨厚,略顯驕傲。
每天,數不清的吃貨直奔昆山或路經昆山,根據大眾點評的指引,去中山路天香館吃一碗奧灶面,還有阿婆菜包、桂花拉糕、紅糖發糕、蘿卜絲湯圓、油氽大排……但許多人未必知道,在劉錫安與奧灶面的故事中,夾纏著人與自然、人與食物、人與命運的微妙關系。
劉錫安是個“遺腹子”,父親畢業于黃埔軍校,由于他過早地離世,童年劉錫安只得跟著母親來昆山投親,仰人鼻息。他在玉峰山下放過牛,在酒樓茶室賣過“焐酥豆”,在正陽橋下扛過面粉袋,在飯店里拉過風箱、撿過煤渣,13歲那年入餐飲行業當學徒,15歲時已斬露頭角,曾獲技術比賽第一名,后被奧灶館里的頭牌師傅徐天麟收為徒弟。領導有意栽培,讓他去省烹飪學校深造,又在蘇州義昌福、松鶴樓、得月樓、味亞飯店、黃天源等名店學習,菜肴點心皆有所涉,紅白兩案一路通吃。他拍拍我的肩膀說:“我年輕啊,心比天大,眼睛盯著上海灘,一有機會就去拜師求藝,紅房子、喜來臨、新雅、成都飯店……西餐、西點、粵菜、川菜,我都想學到手?!?/p>
劉大師還對我說:“改革開放,百業待興,商業局領導決定恢復傳統名店奧灶館。最初的店址在正陽橋南堍,稱為‘南奧灶館,但是開業后生意不見起色。有識之士建議恢復半山橋堍的奧灶館,政府就把原址上的居民遷走,恢復老字號。也不知怎么回事,這家店時開時關,被老百姓謔稱為‘開關店”。
危難時刻劉錫安毛遂自薦,接過這只燙山芋,恢復傳統的紅湯爆魚面和白湯鹵鴨面,制作精良,味道對路,顧客近悅遠來,很快名聲大振。后來劉錫安還踏準國內旅游業剛剛興起的節拍,與旅行社聯手開辟“昆山一日游”線路,“玩亭林公園,吃奧灶面”吸引了無數游客。每天清早,游客趕到奧灶館吃面,店堂里坐不下就站在馬路兩邊的人行道上吃,吃好面碗筷一放就走人,以致碗筷堆積如山,成為昆山一大奇觀。
再后來腦子特別靈光的劉錫安還推出“雙喜面票”,方便群眾在生日、壽誕、喬遷、升學、就職等“歡樂時刻”約了親戚朋友來店里吃面慶賀,這不就是杏花樓月餅票的“前身”嗎?劉大師說:“在我當家的十一年中,營業額幾倍幾十倍的增加,職工收入也節節上升。奧灶館接待了許多中央首長和省市領導,文化界名流也慕名而至,題字作畫不計其數,奧灶館成了昆山的一張名片?!?/p>
1997年,心系鄉梓的劉大師回到昆山,在中山路恢復了創建于清咸豐三年的天香館老字號,以紅白兩碗湯面安身立命打天下,從權威機構和網民那里無可爭議地收獲了“華夏第一面”、“中國名小吃”、“中國十大面條”等殊榮。劉錫安本人也成了“昆山奧灶面制作技藝”的非遺傳承人,去年又榮登“中國烹飪大師名人堂”。名人堂,高大上啊,這項榮耀似乎只有會做滿漢全席、孔府家宴、譚家官府菜或紅樓宴的大師才配吧,但劉錫安硬是靠一碗面榮登“殿堂”,真的很牛。
劉大師讓我更加佩服的是他開朗豁達的人生態度。前幾年他被查出患了胰腺癌,醫生說他只可活半年,他沒被嚇趴,在上海做手術,然后化療,上午化療結束,跳下病床就溜出去找好吃的,中餐西餐,歌廳影院,一個也不能少?,F在我看他精神狀態很好,網格羽絨外套,紅襯衫,領帶系得一絲不茍,笑聲透墻而出,連樓下吃面的老吃客都聽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