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10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對軍民融合戰略再次指出,要“強化責任擔當,狠抓貫徹落實,加快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在前幾天的軍民融合工作會議上,習主席要求全黨要“瞄準各方反應強烈的矛盾和問題,堅決拆壁壘、破堅冰、去門檻,破除制度藩籬和利益基板,營造公平競爭的政策環境”。深刻指出了當前軍民融合存在的深層次問題,指出了解決上述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作為一個在軍隊服役47年并仍在從事軍民融合工作的老兵,下面我談談對當前軍民融合形勢及發展的一些分析、判斷、思考和建議。
對當前軍民融合形勢的基本判斷
自2015年3月黨中央把軍民融合確定為國家戰略后,軍民融合形勢快速發展,截止到2017年底,各級成立了3000多個軍民融合的領導和管理機構,加強的對軍民融合的領導和管理;不少地方政府還對涉軍企業進行資金扶持或融資投入,如北京、廣東省、西安市、深圳市及綿陽市等;很多城市還舉辦了軍民融合高端論壇、路演或展覽活動,剛剛結束的在軍事博物館進行的第四屆軍民融合成果展,也再次展示了在該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有的還對先進涉軍企業、產品和領軍人物進行了評選并頒獎。可以說軍民融合發展迅速、形勢喜人。
但我們也應清醒看到,軍民融合發展中存在“雷聲大、雨點小”和“兩頭熱、中間冷”的問題;目前陸續進入軍隊列裝服役的,仍屬于保障、后勤、單兵裝具等低層次上,真正圍繞主戰武器系統、圍繞提升實戰能力的融合還很少。特別對大型戰艦、戰略轟炸機、戰略導彈等武器或平臺,戰略偵察預警裝備,在越級指揮、橫向協同手段的融合,在對戰場實時信息的偵察和傳輸技術的融合等能夠直接影響到戰爭進程和結局手段上的融合,基本都還沒有起步;有的職能部門因怕擔責而不作為,大部分民企還沒有找到融合的門路;也出現了為了謀利而打著軍民融合旗號的皮包公司。這種情況亟需改變。
當前影響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因素
軍民融合的深入推進之所以會出現上述問題,我認為其主要原因有七個:
(一)只是企圖通過軍民融合撈取好處。他們看到黨和國家當前都高度重視軍民融合,習主席還親任委員會主任,認為這是一塊有利可圖的大蛋糕,就打著軍民融合的旗號來吸引關注、謀取私利,致使這個領域魚龍混雜、亂象頻出。
(二)不少部門還在觀望和等待。我接觸過一些管理機構的領導,有人談到,軍民融合是重要,但也有風險。做好了,是應該的;出現差錯,要擔責追責;不主動去做,對我們也沒有什么影響,因此我們要等上面的文件和具體指示。在這種理念下,一些領導或管理部門不調研、不研究、不參與、不表態,處于不作為狀態。
(三)軍地之間缺乏溝通機制和渠道。軍地交往目前還局限在軍隊政治機關和地方民政部門,在裝備、技術方面,除了固有的軍工企業外,軍地之間沒有暢通的溝通渠道;一些老資格軍工企業,對自己做不了的課題、產品,就分包出去讓別人去做,利潤自己留大頭,實際研制者只得零頭。對軍民融合成果展覽,雖然也會組織相關人員去看,但也僅僅就是看看,后續不去跟蹤或進行深入了解,更談不上去論證和引進。
(四)相關法規還很不完善。與軍民融合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目前還很不完善、不配套,致使許多工作無法可依、無章可循。特別是各級領導和管理機構的職責,軍地溝通的渠道和方式,保密資質的審核與實施,產品的試用,相關獎勵制度和懲處問責規定等,都還沒有出臺??上驳氖沁@項工作北京市已經開始起步論證和撰寫。
(五)多年形成的利益鏈難以打破。正如本文開始引用習近平主席所指出的,在軍民融合領域,多年來形成的供需鏈條關系沒有改變,特別是重型和大型的武器裝備系統。軍工企業仍是旱澇保收,沒有壓力;遇到新的需求也多是采取分包辦法讓別人去做,成果還是自己的;缺乏科技創新的愿望、壓力和動力等。這種利益鏈條不打破,必將極大制約軍民融合深入發展。
(六)軍地雙方都存在理念和實踐的盲區。民企對軍隊的具體需求不了解,軍隊對于民企的優勢和產品也不熟悉。特別是軍隊在信息通信、導航控制、偵察預警、新材料研發與運用上,仍然使用著多年的老裝備,因為當前并沒有打仗,貌似對新技術、新產品的需求并不緊迫;民企的高新技術和產品也沒有渠道能夠進入軍營并讓軍隊熟知,這種持續多年的盲區亟待消除。
(七)審批層次高、環節多、周期長。當前批準進入部隊列裝的各種資質要求繁多,批準的權限主要在總裝,少數在軍種;對于部隊亟需的技術、產品、裝備和裝具,需要層層申報,要說清寫明引進這些產品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和可行性,經逐級審核批準后才能正式辦理相關手續和列裝,這個過程通常需要三年以上。
各級領導和管理機構亟需抓好的工作
要順利搭建好軍民融合溝通的平臺,讓民企先進技術和產品大規模在軍隊列裝,并成為企業自身可持續發展的新動力。我認為當前應做好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構建寬闊的軍地交往平臺。軍地交往不應局限在政府民政部門,而應在政府、企業和軍方之間搭建起溝通的寬闊橋梁。我退休后更深度地參與了這項工作,通過對多家軍工企業和民企的交往,深感亟需拓展軍民融合平臺,與軍方構建順暢的溝通渠道。
(二)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及規章。特別對于軍民融合各級領導、管理機構的職責,軍地科學技術交流的范疇及方式,技術及產品的認證與審核程序和辦法,相關獎勵與懲罰措施等,都應隨著軍民融合的深入而形成法律性規范。
(三)加大對先進企業的扶持力度。我看到,不少地市的軍民融合管理機構,對轄區內的高新企業在用地、研發、起步方面在政策和資金上都給予了不同程度的資助或扶持。他們組織相關企業申報、經專家評審、到形成決策。這樣做有效激勵了企業發展軍工技術的積極性,也務實幫助了一些企業解決了起步階段的燃眉之需。
(四)構建高素質、高水平智庫。所有軍民融合的重大問題,都應經過領域權威專家的縝密論證和咨詢,充分運用現實情況、相關大數據作為決策的依據和基礎,要有能力一眼識破混在軍民融合領域各類騙子及騙術。智庫專家不能“跨界”,必須確是本領域經權威認證的專家,而不是對任何事都可以信口雌黃和自我感覺很好的“萬金油”式所謂“名人”。
(五)構建與軍方密切聯系渠道。通過政府和軍隊領導機關統一協調,讓有資質的涉軍企業與軍隊科研院所、基層部隊、工程大學等建立技術交流渠道,使之能夠當面了解雙方的優勢和需求,實現優勢互補,為軍民融合的深度發展在基層打下堅實根基。
(六)堵住軍民融合腐敗環節。在選擇和確定“民參軍”產品過程中,堅持公正、公平和透明,不搞暗箱操作,不搞權錢交易,不搞請客送禮,不去迎合腐敗分子;地方政府不要把軍民融合事業看成是搞好自身“政績”、單純提升本地經濟建設的“順風車”,而真正把它作為一項利國利民的事業做大做好。
涉軍企業應做好的六件事
高效推進軍民融合,現有的12大軍工集團應發揮好排頭兵作用,在思想理念、產品技術上堅持不斷創新;相關民企更需要理清思路、弄清需求、優化結構,努力作為。
(一)必須切實弄清軍隊需求。我曾在火箭軍基層部隊、院校和領導機關服役,深感軍隊迫切需要實行軍民融合,特別在以下三個領域更有著迫切需求:在新技術領域:需要仿真技術預測、設計未來戰爭;先進偵察及打擊效果的實時傳輸及展現技術;大功率、多頻率的抗干擾技術;全方位抗干擾能力強的指揮通信技術;現地快速精確測量技術;高精度制導控制技術;對多種復合信息的過濾處理技術。在新材料領域:需要新型隱形材料;耐高溫材料;高抗強度抗壓材料;高能防腐涂料。在新裝備領域:需要能夠適應惡劣環境的裝備裝具;先進的戰場應急搶修設備器材;適應多種戰場環境的裝備和裝具;能夠進行自救、互救的醫療器材;水處理系統等。
(二)必須形成產品和技術優勢。通過調研,切實弄清哪些技術和產品才是軍隊的亟需?民企要清楚自己的優勢和短板是什么?自己的產品能否適應未來惡劣的戰場環境?能否適應顛簸的長途投送?能否抵御全方位的高強度干擾?能否適應各種地理和氣候環境條件等,不斷增強現有產品的技術含量并進行改造升級。
(三)必須實事求是。近三年多以來,我多次以點評專家或首席專家身份參加軍民融合的各種論壇、路演或產品展示活動,數次看到有的企業為了宣傳自身實力,不惜對公司、產品進行肆意夸大甚至造假,對公司領導進行吹捧,讓現場專家當場揭穿,使這些企業事與愿違、前功盡棄。這些都一再警示我們,要做好任何事業,都需要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務實作風。
(四)把產品推到軍營試用。要真正把軍民融合事業做好、做大,就要把基礎打好,從一點一滴做起,從基層做起。最好先把產品推廣到軍隊部隊試用,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改進。一旦基層官兵認可了,他們就會逐級申報,機關也會組織評審并請示列裝,從而可以穩步推進融合,也必然會實現預期的軍事效益和經濟效益。
(五)要能夠融入軍隊現有裝備系統。民企要使產品具有良好的界面,具有可融入性和系統兼容性,特別是要能夠與軍隊現役武器裝備系統或保障體系成為能夠銜接的有機整體,為此相關企業要根據軍隊的需要,對產品進行提升兼容性的改進或創新。
(六)不怕挫折,穩步推進。務實推進軍民融合,必須避免急功近利和幻想在短時間內獲得巨大效益,因為任何一項先進產品有需要一定的研發周期。在現行機制下,必須耐心按照現有的程序一步一個腳印的前行,對可能出現的挫折和坎坷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做到戒驕戒躁,穩步推進。
習近平主席指出,“軍民融合是國家戰略,關乎國家發展和安全全局,既是興國之舉,又是強軍之策”。只要我們堅持“軍民融合”的正確方向,堅持為富國、強軍和“打贏”服務的宗旨,相信在黨中央、各級軍民融合機構的領導下,在綜合國力和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的大背景下,在軍隊和各涉軍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堅信我們的軍民融合事業一定能夠取得輝煌成就。
作者簡介 楊承軍:火箭軍參謀部退休研究員。教授,博導,大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國家安全委員會、國家智庫高級研究員;全軍軍事學學科評議專家、裝備理論專家,《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戰略》終審專家;導彈技術專家、核戰略專家、核軍控專家、首席軍事理論專家、軍史專家。工信部、廣東省、深圳市軍民融合高級專家,量子防務首席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