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協同育人視角下,如何聚焦學業困難學生,做好學業幫扶機制,成為了當前重要課題。本文針對協同育人視角下的學業幫扶工作,提出了高校搭建協同育人平臺的舉措,以及創新高校“1+2+3”立體式學業幫扶機制的具體措施,旨在為當前協同育人視角下的學業幫扶措施起到微薄貢獻。
關鍵詞:協同育人 學業幫扶 創新機制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2018年6月22日,陳寶生部長在新時代全國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教大計,本科為本,本科不牢,地動山搖。” 伴隨著高校逐年擴招和現行教育體制改革的縱深推進,國內高校從以往的“嚴進寬出”到“寬進嚴出”成為了必然趨勢,這就勢必導致了部分學生會因為學業成績不合格而留級或是退學。因此,如何幫助學業困難的學生走出困境成為了高校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
一、國內高校對于學業困難學生的幫扶現狀
民族復興,教育先行。學生能否順利畢業關系著和諧家庭、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建設。我國高校目前對于學業困難學生的幫扶機制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缺少學業預警機制。大多高校對于學生的學業狀況沒有進行積極的預警分級處理,只有等到問題較為嚴重的暴露出來才進行被動應對,為時已晚。第二缺少協同育人模式。按照目前高校的管理體制來看,學業幫扶任務都落在了輔導員身上,而輔導員的事務性常常是“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工作局面,很難把學生的學業幫扶放在重要位置上。第三缺少相應激勵機制。對幫扶人員缺少相關的激勵機制,很難調動工作的積極性。
二、積極搭建高校協同育人平臺
(一)協同育人平臺的重要性
協同育人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教育主體,通過互相合作的方式,發揮各自的優勢,進行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協同育人模式是高校推進教學改革,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提升教育質量及社會競爭力,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二)協同育人的具體措施
1.建立黨政干部聯系班級制度。從校級領導至處級、科級干部,每人安排一個班級作為聯絡班。由學院帶班輔導員負責配合接洽工作,如學業狀況、聯系方式、家庭情況等,尤其要列出學業困難學生,作為以后的重點關注對象。接洽成功后,黨政干部主要負責了解學生的日常狀態,包括學習、思想、生活等方面,同時也可聽取學生對于學校行政工作的意見和建議。黨政干部聯系班級更有利于學校的行政管理人員與教學育人一線的溝通,便于互相理解,更好的幫助學校制定適合育人一線的管理制度。
2.建立任課教師雙導師制度。每個班級選派一名學院里年輕、優秀且有責任心的任課教師擔任班主任兼學術導師,主要負責學生的學業引導以及在學業和未來專業相關行業工作的答疑解惑。專職任課教師既可以把課堂作為教學陣地,又可以在“教書”的同時“育人”,做到一舉兩得。
3.建立朋輩輔導制度。(1)班導生制度。從同專業高年的優秀學子中選派各個方面均突出學生作為低年級的“班導生”。負責引導低年級學生從入學就養成良好的習慣,班導生們自身的成績可以為低年級學生起到“榜樣”的作用,良好的學習習慣、突出的管理能力和較強的責任心可以幫助低年級學業在學業方面答疑解惑,在學業上有所建樹。(2)學生黨員幫扶機制。學生黨員是高校學生中各方面的佼佼者,應該在各個方面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在學業方面可以實行“一對一”、“一對多”或“多對一”的黨員幫扶機制。
4.建立社會幫扶制度。(1)設置企業獎學金。通過熱心公益的企業或是校友資源在高校設置企業獎學金,建立激勵機制,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也能幫助一些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2)產學研結合育人。通過校外實習基地,第一可以改良高校師資結構,既有理論經驗豐富的高校學術導師,又有行業一線實踐經驗豐富的工作導師;第二可以將課堂上的理論知識與行業現狀相結合,讓學生掌握行業一線動態。
三、創新“1+2+3”立體式高校學業幫扶機制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我國大學的課堂的挑戰性和美國相比還是有差距的。在協同育人的視角下,創新高效率的學業幫扶機制迫在眉睫。
(一)一項預警。
學業困難的學生給家庭、高校和社會都帶來了困擾。多數國內高校對于學生學業的預警機制基本都是到了問題暴露嚴重,無可挽回階段才啟動,為時過晚,因此必須建立學業分級預警機制,將學生的學業問題扼殺在萌芽階段,按照協同育人模式,由聯系班級的黨政干部、學術導師、朋輩輔導以及輔導員進行四級分層的預警制度,并建立學業幫扶檔案,實行“一管到底”原則,由專人進行跟蹤幫扶,且必須建立家校聯系制度,學生的學業問題不僅是高校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樣也需要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具體四級分層預警制度執行措施見下表:
(二)兩個陣地。
1.抓好宿舍學風建設。宿舍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所,可以把創建宿舍的良好學風作為長期基礎工作進行。促進宿舍積極向上的學風,提高宿舍成員的凝聚力,使成員之間相互影響,共同進步。更可通過創建“流動學習標兵宿舍”,引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促進宿舍之間的良性競爭,實現你追我趕的學習風氣。
2.組建“虛擬班級”。根據學業困難學生的實際情況,組成 “虛擬班級”,為其做出固定的學習規劃。例如:給大三還未通過英語四級的學生,組成英語提高班,固定時間在固定教室進行英語四級的復習提高。再如:對于學業達到三級預警的學生安排本專業的專任教師實行學術導師輔導制度,定期給這部分學生進行專業輔導。
(三)三項舉措。
1.大力加強學風教育。積極強化學生 “以學為主”的價值導向,針對學生所處的年級,開展相應教育活動。第一要在新生入學開展好入學教育,使新生能夠盡快擺脫“上了大學就輕松”的誤區,積極地投身到學習生活中來。專業教育方面要通過學術導師和校外實習基地的實踐導師來給學生進行介紹,激發對本專業的學習熱情。第二要在大二大三階段開展主題教育班會以及以學業為導向的學生活動。通過開展“相約學士服一個都不少”、“備戰四級100天”等主題班會,給學生的學習勁頭加油鼓勁;通過評選“優良學風班”等活動為載體,夠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在班級內形成積極向學的學習風氣,促進學業的良性循環。第三是在大三大四階段通過校外實踐導師的幫助下,開展各種學習和交流經驗活動,讓學生能夠盡早的接觸到本專業的前沿內容,及早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2.創新學業輔導方式。成立層級學業指導小組,首先由學生本人進行自主學習,需要尋求幫助時可以進行朋輩輔導。選出各科成績最優的同學作為課代表,解答本班同學疑惑;再由高年級的優秀班導生進行學業幫扶;最后由專任教師組成的班主任和學術導師隊伍,定點定時進行學術指導。分層分類的學業輔導既能幫助學業不佳的同學及時解決問題,又能夠督促優秀學生進行復習鞏固,同時減輕了學術導師的輔導壓力。
3.對學風狀況進行動態調研且制定鼓勵政策。以往的學業幫扶制度過于死板,一定要到學期或學年結束才能進行應對,較為被動。高校應該加強對學風狀況的動態研究,將學風調研作為一項常態化工作,這樣才能為學校制定相關的學業制度提供最前沿的參考建議。在動態調研的同時也要注意完善現有的激勵制度,將學業幫扶納入教師的績效考核或職稱晉升中,同時制定相關的激勵措施,保障大家工作的積極性和待遇的穩定性。
參考文獻:
[1]張健.高校學業困難學生“一二三四”立體式幫扶機制研究[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5,(03):11-13.
[2]蔡志奇.應用型本科協同育人模式多樣化芻議[J].教學研究,2014,(07):5-8.
[3]王鐵.高校協同育人平臺建設研究[J].現代交際,2002,(02):152-153.
[4]袁安府,張娜,沈海霞.大學生學業預警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應用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03):79-83.
(標注:2016年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校級質量工程項目:協同育人視角下學業幫扶機制構建研究,項目編號:JY201621,課題負責人:吳宗澤;作者簡介:吳宗澤,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