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同德



摘要:借助共享經濟這個風口,在資本與科技力量的共同驅動下,近兩年來共享單車狂飆突進,迅速崛起,成為現象級產品,但是痛點突出。本文試圖從公益的角度,尋找政策、科技與公眾的多方合力,突破現有瓶頸,通過前瞻性規劃,精細化管理,跨越式創新,迎接共享單車的又一春。
關鍵詞:共享單車 公共出行 短距離交通 公益
一、共享單車的發展狀況
(一)共享單車歷史
早在1965年,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就出現了最早的公共自行車項目,進入21世紀,國內各城市公共自行車不斷出現,逐漸發展到以永安行公司為代表的政府主導和企業經營相結合的模式。進入2016年,隨著著共享經濟的風口到來,以OFO與摩拜為首的無樁式共享單車終于迎來前所未有的爆發。
(二)共享單車的現狀
16到17年,全國各地各類大中小共享單車企業已不下百家,到2017年5月,單車累計投放達1600萬輛,用戶數已逾3200萬,注冊人數更是高達1.3億。
(三)共享單車的進化發展
1.模式進化:從免費使用到公共管理到共享平臺,每一次進化都是運營模式脫胎換骨式的創新。
2.趨勢進化:從一輛輛普通自行車到互聯網+的運行平臺,再到5G物聯網的萬物聯通,從風險投資的推風起云涌到支付巨頭的推波助瀾,無不給共享單車刻上了前沿浪潮的烙印。
3.科技進化:從機械鎖到智能鎖,從有樁到無樁,從GPS定位到電子圍欄,不僅管理的精細化程度不斷提升,而且在戰略發展上更能看到最新科技的強大賦能。
二、共享單車的發展痛點
一方面,在資本與科技力量的共同驅動下,近兩年來共享單車狂飆突進,迅速崛起,成為現象級產品,但另一方面類似資金鏈斷裂、跑路、破產、押金挪用退還困難、擠占道路、損毀綠化、侵害公共資源等負面新聞也層出不窮,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大痛點一直沒能及時找到特別有效的解決方案。
(一)共享單車的資金魔咒
應該說這一輪爆發式增長離不開各路風投資金的大量涌入,特別是以OFO與摩拜為代表的頭部企業,在短短兩年多時間內吸引了包括阿里系和騰訊在內的10億美金級多輪融資,享盡資本和流量的紅利。
正是共享單車特有的小額高頻使用場景,使得各路巨頭也獲取了巨額回報,ofo首席產品官陳為在支付寶小程序的發布會上曾表示:支付寶已成為ofo新用戶注冊認證的最主要渠道,接入支付寶后,支付寶APP內的訂單量較接入前增長了600%”。
于是乎,共享單車從單純的互聯網服務迅速演化成集移動支付、科技(智慧)出行、生態金融于一體的流量入口型平臺企業,但也正是太多利益與力量的拉鋸,使得共享單車早已脫離初心,難免會有偏離正軌的各種亂象出現。
(二)共享單車的盈利死結
本來共享單車有著非常清晰的押金+租金的盈利模式,但為了讓共享單車成為推廣拓展移動支付和信用數據的最佳工具,各種巨額補貼蜂擁而至,使得“免租免押金”成為運營新常態,原有的盈利模式一下子崩塌,而廣告等其他收入因過于低端的品牌形象的局限而增長乏力,伴隨OFO與摩拜二大頭部企業的迅速崛起,市場份額高達95%以上, 悟空、酷騎、小藍、小鳴、小鹿……等中小單車企業只能一個個黯然離場。
(三)共享單車的信用之殤
與此同時,資金鏈斷裂、押金挪用、退出困難等質疑一直無法測地擺脫,這既有制度設計缺陷、政府管理措施滯后等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信用體系的缺失;共享單車用戶方面,亂停亂放,車輛損毀率居高不下等現象也相當普遍,更加疊現了當下社會的整體信用水平。
(四)共享單車的監管死穴
作為公共交通的一支有生力量,政府從一開始就大力助推鼓勵共享單車的發展。但是由于上下班,進出站等潮汐波動現象,依靠用戶的自然流動容易形成局部熱點地區的堆積,停放無序、擠占道路等狀況非常普遍,造成共享單車“投放過量”的假象;而押金數額的日益龐大和敏感性事件的不斷發生,也對政府監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下面的兩張表可以看出政策的微妙與兩難。
(五)共享單車的運維重負
除了ofo一開始投放的機械鎖單車成本單價在500元以內外,其他單車成本居高不下,部分注重騎行體驗的如小藍單車,單價甚至超過3000元,回收期變得遙遙無期;而在政府的監管高壓下,各家只能絞盡腦汁加大人力維護和科技研發投入,運維人員達到35000人,占到整個從業人員的70%,管理成本不斷攀升,共享單車已變成重資產重負擔的勞動密集型科技企業。
三、共享單車的公益歸宿
共享單車,從其歷史發展來看,當初的起源就來自政府的推動,帶有濃厚的公共服務色彩,具備天生的公益基因。但是純公益不收費模式,勢必帶來使用過度,規模負擔急劇超重的悲劇;而不收費限制使用,又給管理水平提出太高的要求;因此低收費有限使用成為共享單車運營的共識。但是在資本力量的裹挾下,共享單車也逐漸形成了一個以移動支付為核心的價值圈,“健康出行綠色服務”的初衷反而越來越淡化,甚至有不斷被異化的趨勢,再一次來到了方向選擇的歷史關頭:只有借助公益溫和而堅韌的力量,剝離資本圈、利益網的種種拘絆,重拾公共的源起,回歸共享的本質,構筑一個全方位公益基因的共享單車大平臺。
(一)政策保證:
共享單車從本質上來說是市場化手段提供的公共出行服務,是解決公交地鐵換乘的“最后一公里問題”的最優方案,擴大延伸了公共交通的服務范圍,客觀上存在旺盛的需求,支撐著規模的不斷攀升,目前僅ofo的日訂單就達3200萬,共享單車的日出行次數已超過5000萬人次,已達到公交車每日出行3.5億人次的1/7,不斷刷新的增長速度還在不斷縮小兩者的差距,作為機動車出行的低成本替代,這種綠色分流不僅能大大緩解城市擁堵,而且可以有效阻止城市污染的繼續惡化,隨著半小時通勤圈的擴大,人們在就業、教育、醫療機會的可選項都大幅增加,使得整個城市結構都得以重構。在可預見的未來,共享單車的規模及其大數據價值必然對智慧化城市的構建做出巨大的貢獻,這種趨勢也對政府出臺的管理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決城市公共交通接駁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是市場的需求也是群眾的渴望,更是城市管理者的責任與義務。
很多亂停亂放的情況其實也存在原有的交通公共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因素,因此政策的引導有必要把共享單車提升到城市大交通格局內,從城市規劃著手,積極引導、疏堵結合,在車站、商場、小區、企業等一切人流密集場所都配置足夠共享單車的停車空間,充分滿足與公交地鐵站臺的無縫對接需求、開辟騎行專用通道、改進路口交通信號系統等,把共享單車當成為一種基礎型交通設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動納入公共交通管理體系,運用公益的思維與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共享單車公共服務的力量。
一味的“禁投新車”,“清理扣壓”等簡單粗暴的打壓式管理絕不是健康聰明的可持續性管理手段。讓公交地鐵優先(中長距離)+共享單車優先(短距離)的綠色出行模式成為城市出行的主流,同時壓制目前低效率高能耗私家車出行為主的交通體系,把更多的公共資源分配給共享單車,滿足其日益增長的擴張需求。
(二)運維保證:
共享單車的運營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粗放式的用戶運營,完全靠用戶的自然流動和自發管理,實踐證明比較悲劇;自運營或是請別人運營,不斷加大運維人力物力的投入,現在已不堪重負;最終的進化應該是大眾運營,此處最容易發揮公益的力量,比如在解決“亂停亂放”問題上,除了GPS電子圍欄技術,完全可以加入更多的公益制度設計:
1.改造并大量增加非鎖定立體還車樁,在每輛車都配置電子鎖具的前提下,傳統一樁一車的的還車樁確實效率低下,意義不大。但其按序停放的視覺效果遠比電子圍欄來得醒目直觀,如果再配上全自動立體式停車功能的還車樁,那么對共享單車的停車效率會有一個突破性的提高。
2.在按峰谷時段、按規定停放與否制定不同的收費標準,比如,按規定停放可免租金使用半小時或公益積分,而亂停放(也有可能有急事)則成倍懲罰性收取租金或公益金,一來用經濟手段來調整使用行為是最有效的,二來也可大大節約運維成本。
3.運行平臺增加“單車歸巢”大型實體互動游戲功能,所有未按規定停放的共享單車發出警示求助信號(紅燈),同時在APP地圖上發出“附近求助單車”的游戲任務,所有主動幫助非正常停放單車按指定停車點完成停放任務的參與者(游戲搶戰優勝者),均能獲得可轉讓可兌獎公益積分,讓共享單車的規范停放成為一項低門檻的集懸賞游戲、體育健身、積分尋寶、品牌廣告相結合的長期公益活動項目,借助全社會熱心公益的志愿者服務的力量,激發更多用戶的公益情懷,共同建立并逐步形成共享單車的停車文明。同時也部分解決共享單車的潮汐不均難題。
(三)盈利保證:
對共享單車來說補貼無可厚非,但其來源應該更多地來自于自身創造性的公共服務價值,來自科技與大數據的模式轉型,而不是嗜血逐利本性的民間資本。而收入的來源一部分來自服務,來自于用戶,更多的應該是公益拓展、品牌賦能后的消費流量入口,發掘每天數以千萬次的掃碼、刷卡、信用、支付、軌跡等數據的價值。把用戶使用支付給單車運行公司的模式調整為用戶使用支付給公益與享受政府交通補貼相結合為主的盈利新模式,適度監管與制約逐利資本對共享單車的綁架與扭曲。
作為城市交通系統的最后一公里解決方案的最重要最高效的部分,在公益化大旗的引領下,通過前瞻性規劃,精細化管理,跨越式創新,共享單車必將迎來最美的春天。
參考文獻:
[1]杜懌平.我國共享單車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創新及盈利模式探索[J].科技管理研究,2017,(15):225-229.
[2]中國信通院.共享單車行業發展指數報告(2017年第三季度)[DB/OL].知識庫,2017,(18).
[3]李思,高陽,鄭淯心.共享單車中場酣戰,共贏還是寡頭壟斷?[DB/OL].經濟觀察網,2017-7-31.
[4]邵丹,薛美根.共享單車與城市可持續發展——中國城市交通發展論壇2017年第一次專題研討會[J].城市交通,2017,(03):1-6.
[5]國家信息中心.共享單車行業就業研究報告[J].商周刊,2017,(20).
[6]黎友煥.企業為公益做貢獻是雙贏[N].亞太經濟時報,2017-03-28.
[7]裴伊凡,林方舟.共享單車的“N國殺”[DB/OL].中航金融研究所,2017-09-24.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