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劇制作包括演員、劇本、制作團隊三個關鍵要素。本文從電視劇三要素的角度出發,結合收視和口碑對當今國產劇的影響,反思國產劇如今存在的問題,探討國產劇未來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國產劇 演員 劇本 制作團隊
電視劇是一種適應電視廣播特點,融合舞臺和電影藝術的表現方法而形成的現代藝術形式。它兼容電影、戲劇、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造型等多種現代藝術元素。一部好的電視劇,往往具備演員、劇本、制作團隊三個不可或缺的要素。把握好這三要素,是電視劇產業成功發展的關鍵。
首先是演員。演員是指專職演出,或在表演藝術中扮演某個角色的人物。演員是一部電視劇的靈魂。一個優秀的演員,一顰一笑、一靜一動,舉止談笑間就能輕松帶人融入他所詮釋的角色中,使觀眾和角色產生情感共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演員,應該和所謂的“明星”區分開來。一名合格的演員,應當具備良好的肢體素養和臺詞修養,并對演戲懷有赤子般的高度熱情。而明星,則往往是指經過包裝和宣傳后獲得關注的“光鮮亮麗”的公眾人物。近幾年造星勢頭強勁,許多并未接受過科班培訓,帶著“玩票”心態的“明星”爭先涌入電視觀眾的視野,草率地拍幾部“偶像劇”卻輕松獲取了高價片酬和熱烈關注。并且隨著少數流量明星天價片酬曝光,大眾在咋舌的同時不免對演員這一行業整體產生一定程度的不信任。這一現象無疑給真正的演員們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危機”。市場太過于浮躁,機會一共就那么多,制片方在最初選角時最看重的往往是明星身上的流量而并非是作為演員應有的專業素養,導致許多優秀的演員沉寂多年也未能被觀眾熟悉。例如演員朱一龍,畢業于北電的他從業十年以來一直勤勤懇懇地拍戲,對待每個角色都真誠敬業,希望他的每個角色都是新鮮的,從不靠綜藝節目真人秀等曝光率贏得關注,十年沉淀才換來如今這一個盛夏。現在的市場,對于真正的演員來說太不公平:天價片酬的失衡尚未解決,流量小生的搶位更是令人寸步難行。如果任其發展下去,未來我們在電視里,將很難再看到真正有演技的演員。國產劇的前景,實在令人擔憂。
其次是劇本。劇本是一種文學形式,是戲劇藝術創作的文本基礎,是一門為表演服務的藝術樣式。演員的演技在一定程度上固然可以起到力挽狂瀾,緩解劇情混亂尷尬的作用,但精巧的劇本才是支撐起一部電視劇的骨架。好的本子從故事的戲劇性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已經能贏得先天優勢,在電視劇架構中起到主導作用。國產劇最大的特點就在于熱衷改編,這里并不是在說改編劇本有什么不好。相反,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積攢下的厚重文化底蘊,塑造出了太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并且,一部熱門經典小說本身就存在一部分受眾,對于電視劇的傳播能產生顯著影響。但這一切都要建立在劇本制作精良的基礎上。近兩年來很多熱門大IP被改編成劇,很多經典作品也被翻拍。但令人意外的是,小說作品影視化,亦或是經典作品現代化,不僅沒有讓原著粉買賬,甚至引起很多書迷和影迷的抵觸情緒,對改編劇的宣傳幾乎起到極端反作用。“毀原著”似乎已經成為了業內一種公認的普遍現象,許多熱門IP的粉絲最不希望聽到的就是喜歡的小說被改編成劇的消息。優酷網劇《鎮魂》在這個夏天火爆網絡,憑借劇中兩位主角的高度還原成為少有的令原著粉滿意的作品,可就是這樣一部口碑超高的國產劇卻仍然因為邏輯混亂的劇情讓不少人吐槽“請鎮魂編劇改行”。整個劇組唯一沒看過原著的反而是編劇,不免令人恥笑,就像是開卷考試,答案就在參考書上卻考出不及格的成績一樣,令編劇羞愧的同時也應該引起反思。如今國產劇的編劇,尤其擅長于寫各種“商業爛片”。“商業爛片”憑借明星自帶流量往往能在市場搶得一席之位,從而使編劇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而市場的選擇又不可避免的影響到編劇的劇本創作。很多編劇并不是沒有創造出好劇本,而是市場沒有選擇好劇本。如此惡性循環,使得整個電視劇行業已變得泥濘不已, 86版《西游記》重播總量超過3000次,87版《紅樓夢》被譽為“中國電視史上的絕妙篇章”,二者共同成為“不可逾越的經典”歷經這么多年依然經久不衰,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回憶。追溯其原因,我想,尊重原著,是老一輩藝術家們教給現代電視編劇的第一課。
最后是制作團隊。當一部電視劇選完劇本和演員并確認建組后,制作團隊的重要性就開始顯現出來,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劇組”。劇組往往由導演、制片、劇務、攝影、美工等多個小組組成,負責拍攝和后期制作的所有環節。當一個劇組擁有了完整的演員和劇本后,制作團隊就成為了決定該劇最終呈現效果的“血肉皮囊”。注重細節,精益求精的制作團隊總能帶給我們驚喜。《甄嬛傳》作為現代國產劇的燈塔,耗時十個月的嘔心瀝血才完成,全劇共76集,其中每個角色,每句臺詞都值得細細品味;64集的《絕命毒師》,每個鏡頭都帶有極強的目的性,無數的細節伏筆,最終卻找不到一絲破綻,令人嘆服;《歡樂頌》中甚至連主角在facebook的賬號在現實中都真實存在,道具組的良苦用心令人拍案叫絕。這三部劇都是全劇組真情實感的付出從而獲得收視口碑雙贏的最好寫照。反觀當下很多流量劇,為節省成本而不愿意真實取景,整部劇都在綠布下拍攝的情況比比皆是。越來越少的劇組能夠真正沉的下心來打磨出精品。據不完全統計,每年電視劇產出數以千計,然而真正能走入人心的又有幾個?“百花齊放”固然是好事,但一味的追求數量,質量就難以保證。“十年磨一劍”的真理,需要所有電視人銘記。
2017年,國務院宣布二次修訂并發布《廣播電視管理條例》,要求廣播電臺、電視臺用于播放的電視劇必須經國務院廣播電視行政部門的審查批準,對電視劇的制作和管理方法做出了進一步明確的要求。在廣電總局的強勢發力下,電視劇市場出現明顯好轉現象,但良莠不齊且優不抵劣的問題持續存在。國產劇現階段所面臨的無演員無劇本無制作團隊的“三無”危機,仍需這一代電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同時,我們需要辯證分析收視和口碑在國產劇發展中的作用。如今“三無”現象的愈演愈烈,受很大一部分制片方對收視率盲目推崇的影響。新媒體迅速發展,在大數據的背景下,收視率一定程度上的卻能夠反映出電視劇的好壞。然而,我們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收視固然可以讓一部劇一時脫穎而出,贏得一定的社會關注,但這并不是長久之計。“黑紅”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紅。許多制片方為博得社會關注“不擇手段”,更有甚者以“雷劇”標榜為榮。但是,最終能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唯有內在的口碑保障。隨著國家文化建設的開展,國民對于精神文化領域的需求正逐步變得高雅化和個性化。相對應的,人們在選擇一部電視劇觀看時,越來越注重的是口碑而不是收視。收視率只是電視臺用來分析電視收視市場,編排、調整節目的參考,其高低與否并不會改變一部電視劇的內在質量。“是金子總會發光”,與此同時,“魚龍混珠”終究瞞不過時間的檢驗。最終能被大眾記住的,只有那些擁有口碑的國產劇。
如果說內地綜藝節目需要的是自主和創新,那國產劇需要的就是沉淀和學習。有精良的劇本作骨架,有用心的制作團隊凝血肉,有優秀的演員注靈魂,國產劇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有內涵,有情感,有深度,有能引起時代共鳴的靈魂。國產劇自1958年誕生至今,已歷經整整六十年的榮辱沉浮。前輩電視人們已經用畢生心血為我們開闊出了一條康莊大道。在這六十年里,國產劇抗過了美劇的狂潮,日劇的熱浪,韓劇的侵蝕,尋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發展方向。因此,我認為,國產劇走到今天,我們已經迎來了一個繁榮昌盛并且更具挑戰的新時代。我們要做的,唯有取我精華,去我糟粕,堅持總結過去六十年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訓;尊重市場的選擇,但也要學會以己之力影響市場的價值取向;堅決抵制明星偶像劇、“垃圾”劇本、“五毛”后期對市場造成的浮躁影響;始終堅持以人民群眾為基準的價值取向,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創造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化產品。
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任何電視制作都必須保證三要素不缺席。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只有讓每個環節都做到真正的“匠心制作”,才能帶動整個國產劇行業的真正繁榮。
參考文獻:
[1] 2017年3月1日《國務院關于修改和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第二次修訂《廣播電視管理條例》
(作者簡介:李明睿,山東省威海市第一中學,高三學生,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學、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