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媛
摘要:回族舞蹈是在西北地區特殊的區域環境與伊斯蘭宗教文化氛圍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題材內容、動作舞姿、服飾道具方面表現出個性化的風格特征,并由此帶來豐富的訓練價值。準確把握其風格特征和訓練價值是我們高效率地編創、訓練和表演回族舞蹈的基本前提。基于此,文章以“淺談回族舞蹈的風格特征和訓練價值”為題,正是要采用文獻梳理法、作品分析法、調查訪談法、歸納總結法,簡要論述回族舞蹈個性化的風格特征以及由此帶來的訓練價值,借此深化對回族舞蹈的認識,激發參與回族舞蹈訓練的積極性。
關鍵詞:回族舞蹈 風格特征 訓練價值
個性化風格特征是促使民族民間舞蹈存在并被廣泛傳播的核心因素,編創、訓練和表演的回族舞蹈作品只有展現其應有的風格特征才能實現其藝術價值,獲得廣泛的接受和認可,因此準確把握民間舞蹈風格特征是專業舞者所應具備的一項基本素質。回族舞蹈之所以廣受青睞,根本原因在于其個性化風格為觀眾所帶來的獨特的視覺審美、情感審美、文化審美體驗。本人在訓練和表演回族舞蹈過程中,對此深有體會,因此,文章接下來將結合個人學習經驗,系統闡述回族舞蹈的風格與訓練價值情況。
一、回族舞蹈的風格特征
(一)頭部動律特征
舞蹈表演涉及到身體各個部位的運動,每一個運動均表現出個性化的動律特征,從而形成了整個舞蹈作品的基本動律。回族舞蹈十分注重舞者頭部的運動,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搖、點、擺”的動律效果。其中,“搖頭”是指舞者擺正自己的頭部,以自己的頸椎為軸線,前后左右地擺動自己的頭部,而且可以根據頭部運動方式的不同,還可以將擺頭技法分為碎搖頭、側搖頭、碎擺頭等,或者是歡快,或者是靈動,或者是自然,亦或者是充滿激情等,借此傳達舞者在回族舞蹈作品不同情境下的心態和情感。其中,“點頭”是指舞者端正頭部,隨后由下頜帶動頭部從深低頭、平臺頭到端正頭部而進行的點頭運動,回族舞蹈表演過程中所普遍使用到的“雜麻雀三點頭”、“鳳凰點頭”的技法,均是以“點頭”運動為主。這些技法或者是為了展現舞者的禮貌、自信,或者是為了創造幽默風趣的效果,會有意識地控制點頭的節奏、韻律、速度、力度情況,從而呈現出差異化的視覺美感和情感表達效果。“擺頭”也稱為“擰頭”,是指舞者以個人頸椎頂部關節為軸心,通過下頜來帶動頭部進行左右的擺動,因擰動的方向和速度不同,擰頭動作又可以分為單擺頭和碎擺頭,主要是為了傳達舞者開心、愉悅的心情。“搖、點、擺”是回族舞蹈最具特色的頭部動律特點,在其他民族民間舞蹈中很少見,從而也成就了回族舞蹈個性化的藝術風格。這主要來源于回族群眾禮拜過程中進行“賽倆目”之類動作時的頭部姿態,以及對個人日常生活中所常見的蝴蝶、鶴之類動物的模范,這從而也進一步反映了自然環境與宗教信仰對回族舞蹈風格特征形成與發展的影響。
(二)屈伸動律特征
回族舞蹈的下肢表現出明顯的“屈”與“伸”的動律特征,既由此形成了柔、顫的審美效果,而且也構成了其它動作技巧與舞姿形態的動律支點,是回族舞蹈又一極具特色的動律方式。具體來說,舞者主要是采用全腳、跑腳、跟腳、跪腳之類的豐富的步法,配合以“全蹲”與“半蹲”的動作,最終所呈現出的屈伸動律表演效果,由此所衍生出的技巧包括十字屈伸步、左右屈伸步等。結合個人訓練和表演回族舞蹈的經驗,全腳屈伸步呈現出較大的動作幅度,技巧轉換比較快,靈活自然,傳達出瀟灑、靈活、輕松的特點。跑腳屈伸步主要是由兩腳的腳掌交替進行屈伸所呈現出的步法,具有輕柔、流暢的特征。跟腳屈伸步是指前腳掌著地之后再壓腳后跟的屈伸動作,表現出活潑、穩健的特征。跪腳屈伸步主要是由女子表演,以展現柔美的形象。屈伸動律在回族舞蹈中十分常見,諸如回族男子群舞《歡樂地面館》中,一群回族小伙子靈活變換屈伸步的大小與力量,營造出開心、愉悅的情境氛圍,使人充分體會到了回族舞蹈豐富的屈伸律動方式以及由此所傳達出的豐富的情感思想。
(三)腳部動律特征
“踩、跳、踏”是回族舞蹈腳部所呈現出的最突出的方式,成為回族舞蹈所表現出的又一個性化的風格特征。“踩”是指舞者將雙手背于身后,以前腳掌作為落腳點,邊跳邊踩;“跳”是指舞者在表演過程中,單腳離地或者是雙腳離地,呈現出起身、跳躍的姿勢;“踏”的動律要求舞者只能踏,不能踢,包括跳踏、平踏、轉身、騙腿之類的動作,這由此衍生出了回族舞蹈中的“踩點點”和“踢踏舞”。此類舞蹈主要依靠快速交替變換腳部的步法以及腳部在舞臺上所呈現出的“踢踏聲”,營造出靈活、愉悅的情境氛圍,給人以美的觀看體驗。
(四)宗教文化特征
回族舞蹈的宗教文化特征主要表現在對湯瓶道具的使用上。《古蘭經》中要求伊斯蘭教徒要時時刻刻注重個人的衛生,加強各種凈洗活動。回族群眾嚴格遵循《古蘭經》中的凈洗要求,在天長日久的生活中逐步培養出“小凈”與“大凈”的習慣,而且遵循著嚴格的凈洗流程,諸如小洗遵循著洗兩手,隨后再洗自己的腕部,然后洗兩遍,隨后利用清水漱口,再就是要嗆鼻,再換水來洗臉,隨后再洗兩手至兩肘,利用清水抹頭、洗耳、洗脖頸、洗自己的雙腳至腳部兩踝等,既表現出明顯的程序,而且十分細致、全面,充分彰顯了人們對于凈洗行為虔誠的心理。這些天長日久的行為均被引入回族舞蹈作品之中,從而形成了一大批以“洗禮”為主題的回族舞蹈作品,或者是表現洗禮的行為,或者是展現洗禮用的工具,或者是展現舞者對于洗禮虔誠的心理,亦或者是借助洗禮來表達舞者對于宗教的敬仰或者是對于生活的贊美等。
二、回族舞蹈訓練價值
(一)增強表演所需的基本能力
回族舞蹈表演過程中的頭部、四肢、軀干乃至于眼神、面部表情均呈現出鮮明的技巧性特征。作為一個專業舞者,加強對回族舞蹈的訓練活動,一方面可以借助回族舞蹈個性化的動作技巧、舞姿形態來增強個人身體柔韌性、靈活性、力量感,諸如“搖、點、擺”的頭部動律,可以大大提高頭部運動的靈活性,“屈、伸”的腿部動律可以增強腿部的柔韌性,“踩、跳、踏”的腳部動律可以提高腳部靈活性,并在表演過程中逐步提高身體力量感,增強身體素質。另一方面,加強對回族舞蹈的訓練,也可以培養個人對于一順邊、鴿子翻身、硬軟屈步、蝴蝶步、鳳凰展翅、碎搖頭、側搖頭、碎擺頭等技巧的掌握和應用能力,為將來更好地訓練和表演其它各類舞蹈奠定基礎。
(二)掌握民族的風格韻律
掌握民族民間舞蹈個性化的風格韻律是提高舞蹈訓練效率的關鍵所在。而且從整體上來說,各類民間舞蹈雖然擁有差異化的表演技巧和律動方式,但內在地也存在異曲同工之妙,諸如回族舞蹈的“屈伸動律”與藏族、蒙古族舞蹈的“屈伸動律”雖然應用方式不同,但均是通過腿部屈伸而形成的。基于此,加強對回族舞蹈的訓練活動,能夠準確掌握和應用回族舞蹈個性化的風格韻律,把握“搖、點、擺”的頭部動律,“屈、伸”的腿部動律,“踩、跳、踏”的腳部動律的精髓,從而在訓練和表演其它民族民間舞蹈的時候,能夠融會貫通地加以區分和應用,從而提高個人的舞蹈學習能力,提升自己的舞蹈素養。這是訓練回族舞蹈所表現出的又一突出價值。
(三)提升舞蹈的訓練價值
當前,回族舞蹈廣受人們的歡迎和青睞,廣泛出現在各類舞蹈表演活動之中,甚至被諸多高校舞蹈專業引入課堂,作為民間舞教學的素材。這由此極大地推動了回族舞蹈的推廣與傳承。然而從長遠來看,回族舞蹈的有效訓練依賴于大量專業舞者的學習、訓練和表演,更多地挖掘回族舞蹈的個性化技巧、獨特性題材內容,不斷地推出既符合回族民俗習慣特征,又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舞蹈作品。基于此,加強對回族舞蹈的訓練,也能夠更好地提升回族舞蹈的訓練價值,更好地傳承和保護我國民間舞蹈藝術。
三、結語
綜上所述,回族群眾在西北地區山脈、高原、平原、丘陵、河谷的自然環境和濃厚的伊斯蘭教文化氛圍中,創造出璀璨的回族舞蹈藝術。這些舞蹈的個性化風格特征集中表現在對“湯瓶”道具的廣泛運用乃至于創造出的一系列以“洗禮”為主題的舞蹈作品,“搖、點、擺”的頭部動律,“屈、伸”的腿部動律,“踩、跳、踏”的腳部動律等,由此成就了回族舞蹈個性化的藝術風格與審美效果。當前,加強對回族舞蹈的訓練可以增強個人舞蹈表演所需的基本能力,掌握民族舞蹈的風格韻律,為更好地傳承發展民族民間舞蹈奠定基礎,基于此,作為一個專業舞者,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高對回族舞蹈重要性的認識,加強對該舞蹈的研究、創作、訓練與表演活動。
參考文獻:
[1]王玉蘭.回族舞蹈教材[M].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
[2]瑪依莎.回族民間舞男班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3]袁媛.回族舞蹈的動律特征和藝術特質[J].大舞臺,2015,(06).
(作者單位:蘭州歌舞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