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美國1787年憲法》其中均規定了地方自治的內容。中國的地方自治歷史可以從清末、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時期進行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一國兩制是新中國進行地方自治的典型表現。美國的地方自治歷史也可以從建國、大發展、后城市化三個時期進行分析。中美地方自治對比可以從單一制與聯邦制、大一統與行政至上、民族歷史與殖民歷史三個方面來進行。美國地方自治對中國地方自治的借鑒意義可以從聯邦制對于臺灣問題最終的解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強化以及依法治國的深入發展三方面進行。
關鍵詞:中國 美國 地方自治 憲法
一、中美憲法中的地方自治規定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六節規定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其第一百一十二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是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第一百一十三條規定自治地方代表名額適當照顧非少數民族群眾。第一百一十四條規定自治區主席、自治州州長、自治縣縣長由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第一百一十五條規定自治機關依規行使自治權并根據自身特點適用政策法律。第一百一十六條規定自治地方人大有權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第一百一十七條規定自治機關有管理地方財政的自治權。第一百一十八條規定自治機關可在指導下自主安排經濟建設事業,國家應適當照顧。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自治機關可自主管理相關事業并發展本族文化。第一百二十條規定自治機關甚至經批準后可組織公安部隊。第一百二十一條規定自治機關在執行職務的時可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國家從各個方面幫助各少數民族加速發展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事業,并進行干部支援。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了少數民族的地方自治權,其從立法、財政、文化、語言等多方面進行了規定,并明確了中央政府對其進行的多方面支持。
(二)《美國1787年憲法》
根據《美國1787年憲法》的規定,聯邦的權力來源于地方各州的權力,但聯邦權力高于各州權力。聯邦政府對美國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大權,而各州可以在不違反憲法的情況下進行立法,具有自治權。聯邦立法權由眾參兩院掌握,眾參兩院的議員均由各州選舉和從州議會中推選產生。各州不得締結條約、結盟或組織邦聯,不得鑄造貨幣、發行紙幣,不能損害聯邦法律,除非在特殊情況下,不能從事戰爭。
二、中美的地方自治歷史
(一)中國
1.清末時期
清末時期,西方列強入侵,國家內憂外患,社會越發不穩定,導致地方勢力的逐漸擴大,從而使得中央政府需要依靠地方勢力來行使權力,久而久之,地方勢力就掌握住了實權。
2.民國時期
民國初期,各地軍閥割據,沒有統一的中央政府,各省為自保紛紛割據。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各地的自治實權并未被中央收回,反而由于中央政府的內斗而增強,各省不尊重南京政府下達指令,僅僅在名義上是擁護南京政府。
3.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民族區域自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一開始就實行單一制的中央集權制度,考慮到中國的特殊性,在1954年全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上設立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尊重少數民族。
(2)一國兩制
港澳自治,是指堅持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港澳臺則保留原有資本主義制度不變。這樣推動地方自治,用適合國情的制度來確保中國統一的實現。
(二)美國
1.建國初期
美國在建國初期以邦聯體制為基礎,而后形成了聯邦體制,各州讓渡出權力給聯邦政府,而新成立的各州也以這種方式加入美國。
2.大發展時期
在19世紀中期以后的大發展時期,美國西進速度明顯加快,為了進一步鼓勵相關人員開拓西部,政府鼓勵個人及企業前往西部,并通過戰爭吞并墨西哥的領土,買下阿拉斯加,以給予地方自治權來擴充領土。
3.后城市化時期
二戰后,美國為了推行主導世界的戰略,轉而對地方自治進行限制,嚴格控制各州對聯邦政府的威脅,并以司法手段加強中央集權,以應對部分分離勢力。
三、中美地方自治對比
(一)單一制與聯邦制
中國自古就是單一制國家,中央政府一直對地方享有完全的管轄權,地方自治僅存在于朝貢體系下的其他“外邦”;而美國自建國以來就是聯邦制國家,聯邦政府的權力源于各州政府的讓渡。
(二)大一統與行政至上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大一統的國家,每一次國家的分裂與統一背后均蘊含著整個民族對于整個“中國”的認同,這種大一統理念深入每一個王朝,地方自治的色彩在這種中央集權的大背景下被很大程度上縮小;美國一直實行行政至上的理念,其聯邦體制的建立是由于初創美國的各州對于存在于各州之間的行政壁壘感到效力低下,從而選擇以建立共同市場的方式加強行政效率。
(三)民族歷史與殖民歷史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由不同族群組成,多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均曾經成為統治階級,但其均沒有大規模推行民族歧視政策,各民族之間可以相對和諧地相處,階級流動也不以民族、地域進行劃分;美國作為英國的殖民地本身就是自治地方,地方自治觀念深入其精神層面。
四、美國地方自治對中國地方自治的借鑒意義
(一)聯邦制對于臺灣問題最終的解決
聯邦制作為國家結構的組織形式從未在中國實行過,但中國和平統一,施行一國兩制,完全可以在臺灣試行聯邦制。“一國兩制”的提出者鄧小平曾提出統一后臺灣可以保留自己的政府軍隊,中央政府負責外交等事務,這種想法其實本身就是一種比聯邦制更高級的自治模式。
(二)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強化
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是我國基本政治制度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一方面可以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另一方面還可以提供相關的公共服務。我國目前社區組織發展水平較低,居委會、村委會組織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我國可以借鑒美國的社區公共服務方式。
(三)依法治國的深入發展
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憲治國,我國應在憲法中進一步明確中央與地方的權力,而目前憲法中只存在對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規定。其他的法律文件中也不存在地方自治的內容。應該從地方自治角度深入發展依法治國理論,將理論與實踐結合。
參考文獻:
[1]王旭.《論美國的民主》與當代美國地方自治[J].社會科學戰線,2011,(02).
[2]張曉燕.行政分權抑或其他?——美國地方自治概念再探析[J].云南社會科學,2016,(31).
[3]李國忠.中國地方自治百年發展論略[J].南開學報,2003,(05).
(作者簡介:邱立新,現就讀于重慶第三十七中學校,高中在讀,研究方向是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