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艷 李麗 張淑敏

摘要:本研究使用基本共情量表對三年制醫學專科學生進行共情能力的測量,制定團體心理輔導計劃方案并對目標學生實施輔導干預,對心理輔導后高職醫學生共情影響結果進行對比分析,通過輔導促使醫學生提高共情能力,發展更加完善的醫學人文情懷,對醫務工作產生更多的職業認同感和幸福感。 為醫學生人文素養教育提供心理學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團體心理輔導 醫學生 共情
國家醫改逐漸推進,對醫學生人文素養培養提出更高要求,重視對醫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召喚人文關懷的回歸。按照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學校在醫學人文課程課程體系建設、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路徑探索方面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并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共情”概念首先由心理學家鐵欽納從美學領域帶入心理學領域,后經由羅杰斯等心理學家研究關注,逐漸發展為心理學領域的重要概念,共情是一種能設身處地從別人的角度體會并理解人的感覺、需要與情緒的一種人格特質和能力。在醫學生培養過程中,如何使學生更多感知、識別患者由于病痛引起心理壓力和情緒困擾,設身處地的理解和接納患者及家屬的情緒變化,醫學生共情能力的培養能更有效的解決這一教育主題。共情能力的培養目前也是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部分,本研究擬通過團體心理輔導的形式,讓醫學生在積極共情的基礎上,在醫療服務中體恤到了患者的身心特點,對患者的痛苦、壓力和心理需求產生了深切的體會和情感上的共鳴。
綜合分析以往研究,目前缺少針對醫學高職生共情能力的研究,在提高學生共情研究中所用方法趨于傳統和單一,缺少團體心理輔導技術對醫學高職生共情能力的影響研究。本研究在醫學高職院校醫學人文教育科研項目的基礎上,開設團體心理輔導課程,為學生人文素養教育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徑。在團體輔導項目的選擇上,以發展性為取向,輔導目標在于充分解決醫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智力和潛能的開發和各種經驗的運用以及各種心理危機和沖突及人際互動的發展。
一、研究對象及方法
(一)研究對象:選取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心理社團學生100人,為我校醫藥衛生類高職醫學生,專業組成為護理、臨床、口腔、藥學、醫學技術類和健康管理類。
(二)研究工具:采用基本共情量表(BES)共20個條目,分認知共情和情感共情兩個因子,采用5級評分,各因子分和總分,高分表示更好的共情能力。
(三)研究方法:使用基本共情量表對實驗組和觀察組學生進行測評,利用發展性團體心理咨詢方法對學生進行結構性、封閉性團體輔導,兩個學期十六次輔導后,進行重測。
使用案例研究法:制定團體心理輔導方案并開展團體輔導。對輔導后學生共情能力影響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四)在統計方法上,采用spss17.0進行數據分析;采用訪談評估的方法進行質性研究,將量化評價和質化評價的結合對心理輔導對高職醫學生共情影響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二、研究內容
(一)使用“基本共情量表”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前測,對測量結果進行比較。
從上表可以看出,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干預前共情能力對比不僅在總分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并且在認知共情和情感共情兩個維度上也沒有顯著差異,說明兩個組別的學生在本研究涉及的變量上是同質的。
(二)制定團體輔導方案,根據醫學生特點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發展性團體輔導項目。以發展性作為輔導取向,開展團體輔導,建立開放的、包容的,支持性的團體氛圍,研究方式采用封閉式發展性團體心理輔導項目進行兩學期共計十六次輔導,每次120分鐘。
每次輔導一個任務主題,并在研究實施中不斷改進。
(三)團體輔導階段,一、團體形成階段,訂立團體目標,明確團體設置,訂立團體活動制度。二、團體發展階段,認識醫學生在人際互動中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性,建立相互陪伴、溫暖與滋養人際關系、培養感受愛、傳遞愛、建設愛的情感溝通能力。三、工作階段,進一步增強團體成員間的信任感與協作意識,增強集體的凝聚力及成員的社會性參與。進一步自我認識進一步澄清自我及身心關系,充分發揮成員的包容力,接納能力,發展對自我和他人的認同。四、結束階段。協助團員對共情的理解,引導成員掌握對他人的情感支持與互動中的資源,以發展的心態面對生活中對人文關懷的感知和分享。對自己的團體經驗做出總結,處理小組結束時的情緒,接受團體帶領者對成員進行的結構性訪談。
(四)小組活動效果的評估,團體輔導活動中間工作階段,即第10次活動結束后進行問卷調查,對小組活動效果進行評估,根據評估內容及時調整方案。團體輔導結束后對團體進行評估,檢驗目標達成情況,評估結果基本達到干預目標。
三、結果
輔導結束后利用“基本共情量表進行輔導后的測量,將兩次測量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并討論共情相關因子的顯著性變化,并深入探討變化產生的原因。將團體心理輔導前與輔導后學生共情水平進行對比,分析團體輔導對共情的影響因素,分析學生在人文素養綜合能力的變化。
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干預后共情能力對比在總分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并且在認知共情差異顯著,情感共情維度上也存在顯著差異,實驗組在經歷兩個學期的發展性團體心理輔導后,共情能力顯著提高,與對照組共情能力形成顯著差異。
四、討論
(一)共情培育在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上有重要意義和作用,本研究從醫學生人文素養培養方法途徑為出發點,通過測量工具,對被試學生共情水平進行測量,了解學生共情水平,利用結構式封閉團體心理輔導,輔導內容以提高醫學生共情能力為主要目標,對學生共情水平進行干預影響,使被試在團體溫暖接納的氛圍中發展良好的的共情能力。
(二)通過提升學生共情能力,改善學生自身人文素養,指導未來工作。促使學生在未來的醫療工作實踐中能體驗和感悟醫學人文服務的內涵。能夠對患者在醫療服務中實現真正的尊重和關注,設身處地的理解患者,促進良好醫患關系的建設發展。能為其未來在在醫療工作中體會到患者在就醫過程中的情緒和需求,表達理解與尊重打好基礎。
(三)通過團體心理輔導,促使醫學生發展更加完善的醫學人文情懷,對未來畢業后的醫務工作產生更多的職業認同感和幸福感。通過團體心理輔導提升醫學生人文素養,為醫學生人文素養教育提供心理學的方法和途徑。
(四)研究結果
設計更為合理有效的發展性的團體心理輔導計劃方案并對目標學生實施輔導干預,可促使其共情能力的提高。 增設團體心理輔導選修課程及活動,能為醫學專科生人文素質教育增加新的方法和途徑。通過發展性團體心理輔導使醫學生發展共情能力,培養人文情懷。
醫學生的共情能力應明顯高于其他職業人群,這是未來醫務工作者必須具備的人文素質中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培養醫學生醫學素養的同時,應該同時加強其人文素養的培育,團體心理輔導是培養醫學生共情能力的一項有益嘗試。
參考文獻:
[1]蘇艷.三年制專科新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現狀分析與危機干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03).
[2]馮振軍.醫學生共情能力培養方案及評價體系完善的研究[J].2016,(26).
[3]林樹濱.醫學生共情的研究進展[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5,(10):127.
[4]朱麗麗.團體心理輔導培訓對臨床護士共情能力的影響張慧[J].護理研究,2016,(06).
(課題來源:滄州市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團體心理輔導對高職醫學生共情能力的影響研究 》階段性研究成果,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專項課題(課題編號:201711268);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2018年度研究課題《發展性團體心理輔導在培養醫學生共情能力中的應用》(課題編號:HBSZKT-2018137);作者單位: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