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是我國古代歷史發展的鼎盛時期,其中以貞觀之治、貞觀遺風、開元盛世最具有代表性,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到歷史空前水平,真正意義上的實現了“萬國來朝”的歷史局面。本文以高中生的視角對唐太宗李世民統治下的“貞觀之治”加以研究,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闡述這一歷史階段的特殊性,并指出“貞觀之治”對我國歷史發展的重要意義,進而加深人們對于“貞觀之治”的認識與理解。
關鍵詞:高中生 貞觀之治 唐太宗
對于歷史的研究,其意義在于能夠“知興替,明得失?!痹谖覈鴼v史發展的過程中,以唐朝對世界發展的影響較為深遠,唐朝的開創者李世民深刻認識到國家穩定的重要性,在總結隋朝滅國原因的同時,結合初唐時期的實際情況,完成了唐朝初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的原始積累,為唐朝數百年的統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一階段也被人們稱為“貞觀之治”。在高中歷史學科中,對“貞觀之治”的講述占據了大量篇幅,由此可以看出“貞觀之治”的歷史地位和影響。
一、“貞觀之治”的歷史背景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說,隋朝的滅亡與其統治者的昏庸、殘暴不無關系,隋文帝建立了隋朝,其勵精圖治,為隋朝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開端。然而,其繼任者隋煬帝卻并不以為然,為滿足一己私欲,隋煬帝窮兵黷武,連年征戰,導致民不聊生,為籌措軍餉而橫征暴斂,造成民怨沸騰。最終在多次征討高立國失敗后,社會矛盾已經到達不可調和的境遇,各地農民揭竿而起,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時任太原留守的李淵趁機帶領部下起兵造反,于公元618年徹底結束了隋朝的統治,創建唐王朝,開始了唐朝長達289年的統治。唐高祖李淵稱帝后,吸收和借鑒了隋煬帝滅國的經驗和教訓,在繼續秉持隋朝科舉制的同時,注意休養生息,弱化社會矛盾,實現了唐朝初期的社會基本穩定。
二、“貞觀之治”的三個重點
唐太宗李世民是隋朝滅亡的親歷者,他深深的知道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為此,在登上皇位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勵精圖治,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進行改革,進而開創了對后世影響深遠的“貞觀之治”。
(一)“貞觀之治”的政治改革
唐太宗李世民統治時期,為革新吏治,穩定政治局面,在繼承隋朝科舉制選拔青年才俊的同時,也大量啟用賢能之人,對貪官污吏采取零容忍的態度,在官場上掀起了一股廉政之風。
首先,唐太宗制定了較為完善的人才選拔機制,為國家治理儲備了大量人才,從而沒有出現明顯的人才缺失現象。以貞觀初年的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為例,成為貞觀時期最為有名的朝廷重臣,為對表現較為突出的臣子進行表彰,唐太宗將二十四名功勛卓著的臣子畫像列于其中,供人們瞻仰,由此可以看出唐太宗對人才的重視。
其次,隋朝建立了科舉制度,為眾多學子提供了一個走向仕途的機會,盡管,因為隋煬帝的橫征暴斂、連年征戰,隋朝被滅國,但是,實踐證明,科舉制不失為一種正確的人才選拔機制。利用科舉制,唐太宗籠絡了一大批飽學之士,且官員素質較以往明顯提高,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底層民眾與統治階層的矛盾,使社會秩序得以恢復。
第三,唐太宗結合隋朝在國家治理方面的體制問題,對三省六部制進行了完善,也就是提出了所謂的八座議事制度,其中八座包括六部長官和左右仆射,所處理事務多為國家重要行政事務。對于八座議事制度無法裁決的事項,則交由更高一級的宰相會議商定,宰相會議是唐太宗時期出皇帝以外最高的權力機構,參議行政事務的地點為“政事堂”,因此,宰相會議也被稱為政事堂會議。對于宰相會議無法解決的問題,則最終交由皇帝進行決斷,這種分級政務處理制度,能夠將繁雜的行政事務按照輕、重、緩、急進行分類,提高了行政事務處理效率,有利于行政事務處理的科學性。
最后,為規范官員行為,唐太宗制定了嚴密的行政監視制度,對于官員在任期間的政績,監視部門會根據《唐律疏議》中的各項規定進行處置。不僅如此,監視部門會不定期對各級官員進行考核,按照考核規模可以分為小考和大考兩種形式,小考結果與官員俸祿的升、降存在直接關系,大考結果將決定官員的去留。在這種監視體制下,唐太宗時期的官員普遍無違法亂紀行為,政治環境較為清明。
(二)“貞觀之治”時期的經濟發展
經濟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前提,隋煬帝時期的大運河工程、對外戰爭等大大透支了國家經濟,因此,對于唐太宗來說,解決經濟發展問題則是重中之重。
首先,恢復社會生產力,唐朝初期人口僅有不足300萬,如此數量的人口并不足以支撐唐朝發展所需要的社會生產力。為此,唐太宗時期采取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均田制的推出實現了廣大農民擁有土地的夢想,激發了農民參與農業生產活動的積極性,糧食產量逐年提高。其中,在農業生產方面,通過引進不同地區的糧食品種,不僅豐富了唐朝人民的飲食,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其次,唐太宗吸取了隋朝滅亡的教訓,在制定稅收政策時,充分考慮到了農民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稅賦,并且,在特殊自然條件下的糧食減產情況,唐太宗也明確了相關減稅、免稅措施,從根本上為休養生息創造了良好的財政環境。例如,在遇到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的情況下,地方官府可以據實上報,中央不僅會免除地方應承擔的各種稅賦,還會根據災情進行賑濟,以安定民生。
第三,唐太宗所推廣的各種經濟政策實現了社會經濟的恢復和一定程度的積累,人均消費水平呈現出明顯上升趨勢,這極大的提升了社會成員的消費欲望及購買力,推動了以消費帶動的經濟增長,為“貞觀之治”的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最后,在對外貿易方面,唐太宗李世民統治時期幾乎達到了我國封建歷史王朝的鼎盛時期,長安成為世界性的貿易中心,這也是促進“貞觀之治”形成的重要經濟基礎。例如,唐朝的瓷器不僅在高立國、西域等地受到極大歡迎,在李世民統治后期,唐朝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物流集散地,世界各國的商人均在此進行貿易活動,進而帶動了交通運輸行業的發展。
(三)“貞觀之治”下的文化發展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文化積淀形成的影響力不可小覷,唐太宗李世民繼位之后,大力推崇儒家學說,這與貞觀初年社會亟待大治的情況相適應,儒家學說的各種思想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為恢復生產與經濟創造良好的環境基礎。除此之外,唐朝對佛教、道教也給與了一定的發展空間,最終形成了儒、釋、道三教并存的歷史局面。其中,唐太宗李世民最為重要的文化政績當屬支持玄奘前往印度求法,完成了漢傳佛教與印傳佛教的融合,建立了早期的中、印關系,為“貞觀之治”的實現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思想統治工具。
除宗教方面得到推廣以外,貞觀時期的文學發展也進入到了鼎盛時期,唐朝社會環境的改善實現了人民安居樂業,在對外用兵方面唐太宗一直以來都甚為節制,主動與少數民族建立良好的政治關系,進行文化交流,實現了貞觀時期唐朝文化多樣性的極大豐富。以唐太宗為例,他一生所作詩文無數,為唐朝文化繁榮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經后人整理的《全唐詩》與《全唐文》可見其文學造詣之高。
然而,唐太宗在文化發展方面的政策促進了唐超初期的文化繁榮,但是,在文化繁榮的背后,重文輕武成為這一時期發展的一個重要弊端。全唐上下沉浸在紫醉金迷之間,以文化形成的影響力并不能夠維持唐朝的區域影響力,中央集權下的軍事力量建設與地方發展不相一致,最終為“安史之亂”埋下了隱患。
三、結語
“貞觀之治”開創了我國封建社會統治的全盛時期,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各領域,都形成了對區域國家的最大影響力。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統治時期,社會吏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矛盾逐漸趨于緩和,社會生產力得到較大程度的釋放,社會財富快速積累,在開創“貞觀之治”的同時,也為“貞觀遺風”與“開元盛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龔朝鳳,馬婧,陳雪艷.從“貞觀之治”解析唐太宗的用人之道[J].農家參謀,2017,(12).
[2]楊家俊,張兵.“貞觀之治”與唐太宗的安民思想[J].蘭臺世界,2015,(03).
[3]劉后濱.唐太宗的政績觀與貞觀之治[J].文史天地,2014,(02).
(作者簡介:姜左城,渤海大學附屬高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