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起林
(貴州大學管理學院,貴陽 550025)
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簡稱“農村三產融合”),是深化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也是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帶動農民增收、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實現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當前,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是我國農村政策和各個地區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實踐的焦點,也是三農問題研究的熱點。我國在201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提出,要通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農民增收,緊接著201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要推進農村三產深度融合。
2018年,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頒發的《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提到,要“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產業體系,加速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產業興旺”。貴州省積極探索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打破一二三產業界限,以優勢特色產業為基礎,以現代高效農業園區為載體。貴州在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通過產業鏈的延長,讓大批貧困農民增收脫貧。但是,貴州省在農村三產融合發展中面臨著各種突出問題,本文將結合貴州特色優勢產業,提出有利于本省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1.觀念缺乏,開發力度不夠。產業融合雖然在一些領域取得了較好的發展,但它畢竟是一種新型的革命,大家的觀念普遍缺乏,對產業融合的實質意義認知不夠深入,開發力度也不足。尤其是農村的三產融合起步晚,我國在2015年才首次提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對貴州省來說,農村三產融合也是一個新的概念,所以發展經驗不足,社會對產業融合的觀念缺乏,同時開發力度也不夠。首先,對產業融合發展所帶來的廣闊的行業前景仍然懷疑,對其未來發展方向的把握不足,尤其是面對產業融合帶來的綜合影響缺乏充足的準備和相應的應對措施。其次,對產業融合的本質只是片面的理解,未能準確認識到產業融合帶來的各種效應,夸大或者小視了產業融合的影響。
2.農業生產方式落后,農產品品質與價格不匹配。貴州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由于地理環境原因,貴州農業現代化水平比較低,仍然在各個小面積的作業上生產,傳統的生產方式生產效率低,農產品深加工水平低,進入到市場的農產品大多數還是初級農產品。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村農民工文化素質偏低導致農業生產發展保持粗放型態,制約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現代農業的發展。同時,貴州省的地理環境決定了我們不能重復中東部地區規模生產的道路,需要另辟蹊徑,“小、精、尖”的農產品道路更符合實際,更具有優勢。但是,貴州省由于長期傳統的生產方式,導致在實際運作中呈現以下特征:(1)品種選擇。對本地品種缺乏培優改良,產量不高但品質很高的品種被淘汰,加速本地生產種類與外省趨于同質化。(2)內部結構。因市場波動而隨意打亂生產步調且拋棄本地區優勢產業導致資源浪費、市場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時有發生。(3)政策扶貧方向。產業扶貧項目或現經營農業與各地特色品種之間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脫節且政策項目固式化。以上三個方面的影響導致貴州優質的農產品雖有口皆碑,但有品牌、有包裝、有分級的農產品少之又少,農產品難以賣出溢價。
3.農業生產具有盲目性,沒有緊跟市場動向。在市場化的環境中,信息是資源配置的基礎,農民的經營活動應是市場化的。但貴州省因農村交通相對較差,通訊設施不夠完備,導致信息來源少、信息服務不足、信息不對稱等現象明顯。個體農戶由于資金、時間和經驗的限制,自身直接獲取信息成本太高且效率低下。農戶不知道市場變化,農業生產缺乏準確的市場信息指導,信息失真或滯后造成決策失誤而蒙受損失。
4.涉農主體參與農村三產融合程度較低。在貴州省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各種涉農主體如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取得了良好的發展,但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影響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的進一步發展,比如規模小、輻射功能弱、運作不規范的問題,阻礙了農村三產融合的發展,并導致涉農主體參與農村三產融合的程度較低,不利于現代農業的發展。
5.科技管理水平低,缺乏復合型人才。現階段在貴州農村三產融合的實踐中,產業融合的層次低,對農產品的深加工不足,對農產品附加值的推動作用不強。產業融合缺乏科學的管理方法,特別是缺乏一套科學的管理融合模式,單一的融合模式使得經營主體之間地位不明確,統籌管理能力弱。由于第一產業產出的附加值低于二三產業,導致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而最后留守在農村的主要以婦女、小孩和老人為主,文化程度低,且生產效率低都制約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同時,產業融合缺乏專業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一方面,缺乏對農村專業人員的培養和重視;另一方面,農村經濟的發展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強,導致整個農村產業化和規范化的進程放緩。
1.鞏固農業基礎,穩定農業地位。在實施農村三產融合之前,必須要先鞏固農業基礎,穩定農業地位,提升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激發內生發展動力和活力。推行農村三產融合的最終目的是實現農民增收。但是,如果在農業基礎不牢靠,投資和利潤沒能達到一定水平的情況下就推行農村三產融合,就會得到事與愿違的效果。所以,必須要先鞏固農業基礎,穩定農業地位,在農業發展到具有一定競爭力時再來推行農村三產融合。這樣可以減少下游高利潤產業對農業投資的擠壓,來保證農民能夠在農村產業融合中真正受益,實現增收。
2.積極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民尤其是貧困戶抵御市場風險、實現反脆弱性發展的重要載體,在農民參與市場活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要鼓勵農民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開展農產品加工與銷售,開展電商的直銷與發展。引導高校畢業生、新型職業農民、返鄉農民工,采取多種形式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承擔農業政府重點項目,直接向農民專業合作社執行項目財政資金,對合作社成員持有的資產形成和管理政策。開展創新農民合作試點,鼓勵打破區域和行業限制,發展農民合作社,把土地引導到農民合作社。還要引導更多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服務水平,增強內生發展活動和發展后勁,使之成為引領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現代農業組織。這樣,農民合作組織可以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進一步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發展現代農業、鄉村振興中的積極作用。
3.促進農旅產業融合發展。貴州省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非常適合旅游產業的發展。但在旅游產業發展的同時,要結合當地特色優勢農業,通過農旅產業融合發展,將第一產業的有機特色農產品和第三產業旅游消費體系有效聯結起來。而且在這一過程中,當地的農場品進入了附加值很高的旅游消費品行列,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產出效益。農旅產業融合發展對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農業本身難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農業要與服務業進行結合,對于適合旅游產業發展的貴州來講,必須不斷挖掘當地旅游資源的文化底蘊,達到產業跨越式的發展和轉型升級。2016年貴州省旅游總人數5.31億人次,比上年增長41.2%,實現旅游總收入5 028億元,增長43.1%,旅游市場呈現“井噴式”增長,農旅產業融合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
4.推動大數據與農業深度融合。推動大數據與農業深度融合,培育貴州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新動能并實現貴州現代農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具體做法如下:(1)要推進農業生產管理精準化。加快構建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實現現代農業生產管理的實時監控、精準管理、遠程控制和智能決策。(2)要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運用大數據,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形成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質量有保障、責任可追究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3)要推進農業市場銷售網絡化。積極培育農村電商主體,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電商應用能力,建設信息開放共享、數據互聯互通的農業電商公共服務系統,構建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網絡化運營體系,破解“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難題,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