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盼盼
(陜西國際商貿學院,西安 712046)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由來已久,一直被理論界與實務界所關注,在經濟形勢發展不利、中小企業狀況頻出的近幾年,該問題的探究和解決更具有現實迫切性。本文認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可以從兩個層次來闡述:一方面是我國資本市場和中小企業的固有問題,另一方面是新的經濟形勢給中小企業融資帶來的新困難。
1.信息不對稱。一方面,由于中小企業的經營過程缺乏公開的監督機制以及規范的會計制度,企業信息無法進行標準化的生產、交換和傳遞;另一方面,中小企業生產規模小,生產經營的不確定性大,企業隨時可能發生危機。這些因素使得銀行在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時面臨的難度大大提高,服務的成本也大大增加。
2.中小企業規模小,償債能力弱。目前,我國絕大部分中小企業的資本金都低于其總資產的40%這一指標,中小企業自有資本少、資產規模較小,一旦出現經營虧損的情況,就有可能出現資不抵債,中小企業負債能力相當有限。金融機構因為缺乏足夠的抵押品和抵押物一般都不敢輕易給中小企業進行放款,從而導致中小企業融資難。
3.規模不經濟。中小企業在貸款的流程方面與大企業并無不同,而中小企業的貸款金額相對較小,相比之下中小企業單位貸款額的成本就會比較高。而銀行等金融服務機構往往出于單筆貸款的“經濟性”考慮,也常常將中小企業拒之門外。
1.金融危機后遺癥。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2008年以后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增長速度持續放緩,直至今日進出口貿易的發展狀況仍并不樂觀。這對出口導向型為主的中小企業無疑是致命沖擊,中小企業的大量破產直接增加了商業銀行的壞賬率,也降低了中小企業的整體信用,使其對中小企業貸款門檻更為嚴格。
2.經濟轉型期的復雜形勢加重中小企業融資困難。處于轉型發展時期的中國經濟,在面臨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和前期政策消化的多方面壓力下,經濟形勢愈加復雜,經濟運行中不確定性、不平衡性和脆弱性突顯。整體經濟環境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給民營企業的生存發展帶來新的挑戰,也致使資本市場投資者投資更為謹慎,中小企業原有吸收融資的能力和空間都受到限制。
通過上文的闡述可知,我國中小企業面臨融資難的困境,且因此給我國社會經濟各方面帶來重大威脅,因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變得非常迫切。擴展和創新企業的融資方式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問題的直接有效方式,中小企業可以從以下方面努力,積極拓展融資方式。
第一,豐富擔保資產的內容。中小企業規模小,擔保資產不足是其不能獲得銀行貸款的重要原因,因而豐富擔保資產的內容,突破傳統的以不動產擔保的方式。中小企業可以將擔保物拓展為原材料、應收賬款等資產,充分利用自有資產換取流動資金,從而緩解企業融資難的困境。創新型的融資產品包括原材料抵押貸款、動產質押貸款、應收賬款質押貸款、出口退稅質款質押、創業貸款、生產設備按揭貸款等方式。
第二,吸收閑散資金。從融資成本考慮,吸收社會閑散資金這一融資方式的成本要低于其他的融資渠道,不僅包括中小企業為尋求資金的過程中付出的成本、談判成本等資金成本,還包括企業為獲得資金所付出的種種間接成本。因此,從節約融資成本和拓展企業資金鏈的角度考慮,采用吸收社會閑散資金的方式來擴展企業的融資渠道是幫助中小企業渡過資金困難的難關和促進內部資金長期積累的有效途徑。
第三,關注企業內部融資。我國中小企業很少留足備用資金,分配了大部分利潤,自我留存不足,自我積累意識比較淡薄,這也削弱了中小企業自身內部融資能力。中小企業可以將其一部分的閑置資產變賣來融入所需的資金。該方式有著明顯的優勢:通過裁撤虧損或是微利的部門來達到融資的目的,具體是指在企業的組織結構重新審核的過程中吸收外源后續資金。此外,在資金融通的速度上企業以自有資產變賣換取資金的方式比通過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資金要快,可以迅速解決企業的資金需求;企業降低了低效資產獲得的資金可以迅速改善原來的生產結構和投資方向,將原本不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淘汰而開拓新市場,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第四,吸收政府的直接資金。目前,政府對中小企業提供資金的渠道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財政貼息,即中小企業的項目貸款由商業銀行的信貸支持,待項目完成后,中小企業只需向銀行歸還所貸款項的本金,而利息由政府支付。另一種是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中小企業除了要學會對新產品技術的開發、學會抓住市場,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抓住企業的資金獲得渠道。中小企業首先要學習政府的有關產業政策和扶持政策,在學習了解這些政策的基礎上去結合自身情況,根據政府的具體規定來提交申請獲得發展的資金。政府的資源是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啟動力量,中小企業應該積極地去運用這項資源。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該問題的解決不僅需要企業在融資方式和經營活動中積極創新,也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和金融市場的協助。在處于經濟轉型期的我國,一方面,應該采用政策引導資本市場的發展,如支持小貸公司的發展等,給中小企業提供更多融資渠道;另一方面,也應積極鼓勵金融創新,將銀行業與互聯網相結合,通過“大數據”進行分析,緩解銀行與中小企業信息不對稱的現象,促進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