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俊杰 ,劉邦凡
(1.燕山大學 河北新型智庫河北省公共政策評估研究中心,河北 秦皇島 066004;2.邢臺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邢臺 055004)
與會專家學者就相關問題進行了充分熱烈的發言和討論,為雄安新區勞動政策積極建言獻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劉向兵教授等10多位專家做了主題發言,其中部分專家發言要點如下所述。
劉向兵教授在《雄安新區建設中的勞動經濟新命題——京津冀協調發展的視角》報告中,提出雄安新區建設中勞動經濟領域的“三大命題”和“六大任務”,系統歸納了勞動經濟學術界助力雄安新區的發展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主要研究方向。命題1:如何在不違背市場規律的前提下做好京津冀大區域勞動力市場整體規劃和有序銜接。命題1要完成兩大任務:人口流動由區分向規則轉變;補齊短板由分割向合作轉變。命題2:如何借力北京高端人才匯聚優勢,打造優質投資新環境,培育產業新形態,建設京南產城融合新特區。命題2要完成兩大任務:吸引人才由等待向迎進轉變;科研對接由項目向協同轉變。命題3:如何促進雄安當地勞動力技能提升和職業轉型,構建承接北京產業轉移新模板,帶動環京津貧困帶有效破題。命題3要完成兩大任務:扶貧思路由被動向主動轉變;培訓方式由通用向專項轉變。
袁倫渠教授在《勞動經濟學的形成與發展》報告中認為,對勞動問題的研究既涉及社會經濟方面,又涉及到自然科學方面。勞動是一種非常復雜又涉及多方面的現象,涉及到經濟學、社會學、法學、心理學、生理學等學科。勞動科學體系是一個多學科的知識群,而勞動經濟學則是勞動科學體系中發展最早,影響最大,成熟度最高的一門主干學科,是勞動科學體系中的基礎理論學科。
劉邦凡教授在《十九大報告論勞動》報告中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期治國理政的實踐中,對標他自己年輕時身體力行的勞動體驗,高度重視勞動的重大價值導向,不間斷多次深刻闡述他的勞動思想。在十九大報告中,共三個段落9次使用“勞動”一詞,通過對勞動問題的論述,深刻表達了習近平豐富的勞動思想。一是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對勞動者和勞動光榮進行的論述深刻表達了習近平勞動思想的勞動價值論或勞動光榮論——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深刻闡明了習近平勞動思想的勞動精神論和勞動經濟論——勞動創造財富,創造幸福;也深刻表達了習近平勞動思想的創新勞動論。二是在“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中,對勞動力的受教育標準進行的論述深刻表達了習近平勞動思想的勞動素質論。三是在“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集中闡述了勞動問題,全面而系統地闡述了他的勞動思想,提出了“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這一開創性的重大論斷;深刻表達了習近平勞動經濟思想——充分發揮勞動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勞動報酬,按勞分配,增加勞動收入;深刻表達了習近平勞動思想的和諧勞動論——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保護勞動者權益;深刻表達了習近平勞動思想的體面勞動論;深刻表達了習近平勞動思想的工會工作論。
李曉春教授在《勞動力轉移視角下的工業污染和農業污染研究》報告中認為:減少農業污染要素使用量有改善環境并降低城市失業率的效果;降低單位工業污染有改善環境并降低失業率的效果;降低單位工業污染提高國民收入,而在減少農業污染要素使用量可能減少國民收入。發展中國家的農業以資本替代勞動力是產生農業污染的主要原因,其機制可以歸納成: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業以資本替代勞動→資本中的化肥和農藥引發農業污染。
張抗私教授在《產業轉型、就業及就業結構》報告中認為,勞動者的認知不足導致應對產業轉型乏力,產業轉型和升級導致對勞動者素質的內在要求增加;人力資本投資的數量和結構制約人力資本的增量和經濟增長水平,人力資本投資結構不合理導致中國就業轉變滯后于產業轉型且阻礙了宏觀經濟的增長;職業教育是中國減少結構性失業,促進產業轉型和升級的關鍵。
方志博士在《青年作者如何實現連續投稿》報告中圍繞“什么是連續投稿、為什么要連續投稿、怎么樣實現連續投稿”等方面進行細致演講,連續投稿有四大前題,一是聚焦的持續研究;二是科學的期刊選擇;三是首次成功是關鍵;四是尊重性的投稿影響重大。連續投稿有三個側重,一要注重個人品牌的構建;二要認真修改論文;三要重視期刊的欄目變動和新的發表動向。
唐代盛在《中國人力資本聚集的空間效應:回波還是擴散?》報告中,認為地區經濟增長仍離不開教育資本和健康資本的要素積累,聚集的教育投資所產生的空間效應具有正的外部性,健康投資的非均衡性會擴大省域間經濟差距。辛寶英博士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障礙及其對策研究》報告中認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需要產業、社會保障、人居環境的支撐,以及農業轉移人口生活方式的轉變。張彤博士在《雄安新區人才政策供給》報告中認為,對于雄安新區的人才政策,首先,應該轉變人才政策供給觀念。強化市場意識,創建政府與市場共同主導、突出市場主體的耦合模式;強化法治觀念,提升國家和區域人才政策整體性的法律法規位階;強化國際視野,積極參與國際間人才分工與合作。其次,應該重構人才政策供給主體。政府由全盤負責變為重點主導,企業具有不可替代的主體地位,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為有力支撐點和自由著落點。最后,應該完善人才政策供給體系。成都明略學業規劃研究院張恒亮研究員在《學業規劃—勞動經濟學新成員》報告中認為,學生的求學活動相當于人才的生產過程,學生的求職相當于人才的銷售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