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鴻,王鐵蓉,閆 寧
(沈陽工學院,遼寧 撫順 131222)
“職業能力”一詞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職業能力的概念由于研究者的角度不一,對其的解釋也有深有淺,各不相同。有關部門國際勞工組織就關于“職業能力”一詞做出了定義,他們認為,個體能夠保持獲得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不斷進步,能夠積極地應對工作當中可能出現的變化因素的能力就稱為職業能力。美國的就業與教育委員會則將職業能力解釋為,個體在勞動市場上,通過充分地市場就業機會從而實現潛能的自信。在我國,有業內專家學者鄭曉明,通過多年的學習與研究,得出了對職業能力的定義:畢業后的學生,通過自己在校期間學會的知識以及綜合素質所獲得的能夠實現滿足社會需求、自身就業理想,在社會中實現自我價值的能力,成為職業能力。所以,職業能力作為一項與就業相關的綜合能力,以其個體特質和一系列能組合的特點來保障勞動者保持自己的工作并且有晉升職務的可能。現代社會的飛快發展,使得人才市場對于現代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更多的企業在進行用人考核時也更加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并對畢業生們的綜合素質做出了越來越高的具體要求。職業院校的職業能力培養重在培養學生適應管理、服務、建設和生產等社會第一線勞動生產的職業能力,其培養的方向和社會的職業定位也往往對職業人才的培養方向做出了具體的定位。本文通過對職業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對影響學生職業能力的教育因素進行整合分析,為職業院校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水平的教育教學做出應有的努力。
人們在從事不同的職業,他們必須具備不同的個性心理品質,而這種個性心理品質我們就稱作職業能力,其作為每一個專門工作個體的自身必須具備的條件所存在。每一個勞動者,無論從事何種職業,他們都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思想品德等職業能力。一個人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適應與否,主要取決于他對該職業的職業能力是否達到了職業的要求。職業能力作為綜合素質考核當中必不可缺少的部分,職業能力在職業院校的教育過程當中也顯得十分重要。
通過問卷調查以及對職業院校的走訪調查表明,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就業能力培養時,主要分為應聘能力、自主能力、創新能力、適應能力以及職業能力五大部分。其中,就業能力的影響在各個職業院校當中的比重占得相當大。不同的職業對于個體的要求是不同的,要適應職業的特殊要求以及相關的職業能力,才能夠盡快地進入該職業的工作節奏。職業能力具體表現為職業情感、職業習慣和職業道德。調查發現,針對職業院校學生職業能力影響因素的分析當中,教育因素也占著十分重要的主導地位。其中,主導的教育因素主要包括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設置以及實習實訓教學環節。
1.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對于高職院校來說,能夠培養特殊的人才以及特色的人才素質培養模式十分重要。不同的職業對于個體的要求是不同的,要適應職業的特殊要求以及相關的職業能力,才能夠盡快地進入該職業的工作節奏。傳統的教育模式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少誘導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缺乏互動性,往往忽視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也并不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得學生創新能力不夠,職業技能也不夠。職業能力具體表現為職業情感、職業習慣和職業道德等,往往具有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的學校以及能夠接受特色人才模式培養的學生,更能夠收到社會的青睞。不同的職業對于個體的要求是不同的,要適應職業的特殊要求以及相關的職業能力,這就需要學校在培養學生過程中更加注重特色人才的培養,這些學生的個性、特長方面都較其他學生來說有著突出的表現。只有培養出有別于其他職業院校具有特色高素質的技術型、全能型人才,才能夠在畢業后的用人市場當中,提高自身的就業以及競爭能力,才能夠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2.實習、實訓教學環節和專業設置。在職業院校的職業能力培養過程中,所學知識怎么用,如何用都需要依靠具體的操作以及實踐得以學習的。一般的職業學校僅僅重視學生專業知識的傳授以及實施的訓練,在教學過程中會常常忽視團隊合作精神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塑造,導致學生在畢業之后職業能力的不充分。院校在對學生職業能力進行培養的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們將理論知識靈活扎實地掌握,更要教會學生們在真實的訓練以及社會實踐當中,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靈活地運用到生活以及學習過程中。在這其中,對思想和文化素質培養最為重要。思想素質作為素質的重要基礎,它不僅影響了學生們在職業能力培養當中的成長軌跡,也影響了學生各方面素質全面形成的過程。在學生進行學習培訓過程中,應不斷地將集體主義、團結精神、愛國主義、奮斗精神以及敬業精神等教育,融到日常的學習生活當中。只有關心國家前途命運以及熱愛祖國的人,才能夠在工作學習過程中富有強烈的責任感,只有具備了高度的責任感,才能使學生們能夠具有較強的工作責任心,使工作能夠認真投入地開展。而且工作當中,必須要富有吃苦耐勞以及合作的精神,在學習職業知識、掌握職業技能后,職業學校的學生所從事的工作應重點掌握職業、紀律、職業理想以及職業責任等方面。在培養高精尖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過程中,教育因素當中的實習實訓教學非常重要。實習實訓教學不僅決定了學生的個性化職業訓練走向,更對學生的專業設置方向以及就業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3.學校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和課程體系。青少年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常常會受到社會關系,教育環境以及課程體系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些教育因素,對學生的身心特點往往決定了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這種強制性的說教以及指導如果不適當,會使青少年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對職業院校學生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產生了巨大的阻礙。隱形課程的設計,則會把教育的經驗在各種設計的具體情境中潛移默化地教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接受各種職業能力的學習以及教育經驗。在這種隱形的過程中,課程的內容往往會潛移默化地作用到學生的身上,并且這種效果在一段時間內會穩定地持續發展。這種效果往往還有著持久的特點,使得這種職業能力知識以及教育經驗持久的作用在學生的學習生活當中。這種課程的學習性使得對教師的要求十分嚴格,學校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課程體系的安排也需要更加嚴謹,才能夠使正確科學的教學經驗,發揮其持久的作用并伴隨學生終生。學校創新創業能力課程體系的完善,并不僅在教育因素上影響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能力教育,更對職業院校的校園氛圍、師生交往以及學校的物質環境起到良好的引導和規范作用。
職業院校的學習任務在我國現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在要求上與高中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專業課的學習種類上變得更加的繁多,文化基礎的內容上也縱向加深了許多。職業院校的學生在學習基本素質時,其內容不僅有文化、思想素質,更注重藝術修養與以及身心素質的培養。所以,在職業院校學生職業能力教育因素方面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它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們對于學生學習職業技能的渴求,也更能夠培養學生們良好的職業態度,樹立愛崗敬業負責任的道德觀。優秀的思想素質是提升職業能力的關鍵保障,這是影響學生職業能力的重要教育因素,為學生形成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個人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調查中我們發現,分別有四成、一半和兩成的學生認為,高職教育對于創新創業的能力以及職業能力和自主能力的影響非常的大。他們認為,職業院校的學生在進行職業能力、創新能力以及自主能力培養方面明顯存在的不足。另外,還有分別一半、四成和38%的學生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在三年的時間內將自己獲得職業能力的希望提升到58%。而自主能力提升占總數的四成,創新能力提升占總數的38%。學生認為,在職業院校當中,學習職業能力在教育因素方面明顯受到了影響,并且希望高校能夠通過培養個人的就業能力,提升學生在教育因素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方面學生認為,學校對于提升自己的職業能力、創新創業能力、自主能力在教育因素方面的影響過大;另一方面學生認為,職業院校在培養能力方面還存在著欠缺需要改進,對于督促自主能力、創新創業能力以及職業能力的體系還不夠完善,需要進一步地提高。這說明,職業能力在職業院校學生當中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職業學校也應當以此來作為重點提升培養對象,以有效地提升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能力,使他們在畢業三年左右的時間內能夠在應聘求職、擇業就業的過程當中,通過自己的職業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通過調查我們還發現,在高職院校的學生當中,他們普遍認為自己欠缺的就業能力依次是:職業能力、就業能力、創新創業能力、自主能力和適應能力。而職業能力作為首要的欠缺能力,其中包括技能和專業知識,還包括了團隊合作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決定一個人能否勝任職業崗位的基本工作條件,也是是否能就業的基礎。所以,很多職業院校對學生在開展就業指導教育的同時,缺少了創業教育的培養。創業意識的缺乏,使得學生畢業之后沒有掌握有效的創業能力以及良好的創業意識,導致學生職業能力嚴重匱乏。
第一,引導學生擺正學習心態,明確學習目的。學生在進入職業院校之后,會出現多種原因導致其不愛學習。比如,家庭經濟窘迫的學生,并不在乎自己的職業能力的培養,只想盡早畢業去社會掙取生活的費用;有些學生來職業學校是由于學習成績不好,沒有考入理想的大學才會選擇職業院校進行學習;還有的學生迫于父母的擇業觀念,認為自己只要有學上,就算給父母一個交代,至于自己的前途,專業以及職業都沒有一個具體的方向,思想也不夠成熟,不知道自己學什么,為什么學,毫無前進的意義。所以針對職業院校的職業能力學習來說,擺正學生的學習心態十分的重要,要使學生明白自己學習的意義,快速融入市場經濟的發展浪潮。現如今的社會,技術人才缺口較大,職業院校的學生相比大學生而言,在職業技能技術方面的學習有著很強的優勢,只有讓學生把握住在校學習職業能力的機會,才能日后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只有掌握了真才實學,才能夠早日奔向自己理想的未來。
第二,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要想使職業院校的學生掌握職業能力,正確的學習方法也是必須要考慮到的教育因素,只有引導學生正確的學習知識技能,才能夠教會學生思考的能力,做到觸類旁通。“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明白問題的精髓,做到舉一反三。只有掌握了學習的技能,才能夠在日常的學習當中更好地進行指導和實踐。“獨學則無友,孤陋而寡聞。”學以致用作為學校長期以來辦學的主要指導方針,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作為職業學校來說,只有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夠使學生的職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成長。
第三,注重職業院校學生的畢業方向,實施個性化的方案。社會的進步要求人才市場能夠更向個性化邁步,所以市場當中,對于個性化的人才要求也越來越具體。這就說明職業院校的發展,必須根據社會的需求以及個人的職業能力培養方向進行進一步的規范和培養。個性化的方案就要求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對自己未來的職業走向有初步的了解和總結,對自己的未來職業有初步的規劃和展望,再配合以時間的訓練以及個性化的課程選擇,鍛煉更加適合自身理想職業的職業能力。從入校開始,學校就應對學生的各項職業展望進行調查了解,再根據學生的自身條件,有目標地實施個性化設計,將方案在一定時間內連同學校的規章制度以及管理目標公布下去。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酌情選擇自己的體系,確定自己努力的方向。職業院校在設計學生個性化方案的過程中,也可以通過個性化的定制,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動向以及學習進度,做到有條不紊。教師在學習過程中,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不足,對問題做出及時的解決,提高學習的效率。另外,學生還可以在學習過程中鍛煉自己的能力。教師將更多的自主權利交還給學生,讓他們學會自我評估,并且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在這一過程中調整自己的擇業觀,并積極地安排自己的學業生活,快速成長并建立自己的職業架構,為職業能力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職業能力是職業院校培養的重點素質,面對社會的高速發展,市場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具體,更多的用人單位在考慮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同時,對于他們職業能力的高低也十分的重視。職業院校為使學生能夠在畢業之后盡早地投入社會的實踐生產當中,對學生的職業能力也做出了積極的努力。但是,職業能力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能夠速成的,需要配合多種教育因素的推動,才能夠使自己的職業能力快速高效地得到發展。作為職業院校的重點核心培養內容,學生的作為這一教育過程的參與者,也受這一教育過程影響。所以,只有在職業院校的各種教育活動中,教會學生職業的技能,幫助他們學會學習技能的能力,才能夠使他們學會積極探索職業能力有效途徑的能力,不受教育因素的影響,實現職業院校教學的根本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