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旭
(韓山師范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廣東 潮州 521041)
大力發展應用型本科,是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的必然選擇。因此,高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系統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更要結合當前經濟形勢、產業結構和市場需求,強調對學生實踐應用等多元能力的培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粵東地區在廣東省提出雙轉移戰略以來,在原有外向型發展模式的基礎上,內外并舉,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對經濟學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明顯增加,也對人才培養的質量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滿足地區經濟發展需要,對人才培養的方式、方法和培養體系進行創新,是粵東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亟須解決的重要現實教育問題。
1.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順應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隨著國際國內產業分工的深刻調整,廣東省珠三角地區產業向粵東、粵西及粵北地區轉移步伐加快。粵東地區人口眾多,資源豐富,要素成本低,市場潛力大,具有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的多方優勢。從產業和企業層面看,經濟類人才是實體經濟發展的必要力量,從內外貿易企業、外資企業到政府部門實際業務機構再到海關、貨運代理、物流公司、金融機構等都對經濟類人才有著極大的需求[1]。雙轉移戰略的實施,讓粵東地區經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目前,以汕頭的紡織、服裝、玩具,汕尾的電子信息、電力工業,潮州的陶瓷、晚裝、食品、不銹鋼,揭陽的五金機械、化工塑料為主導的特色產業群,產業基礎堅實而廣泛。因此,對地方應用型經濟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數量和質量將深刻影響該地區產業經濟的發展。培養高質量的與地區產業結構相適應、理論與實踐雙強的經濟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對順應地區經濟發展,解除粵東部分產業困境,改善廣東省區域經濟失衡,加速構建粵東經濟可持續發展體系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2.實施人才戰略,提高區域創新能力的需要。《2016年廣東省“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必須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大力促進珠三角地區和粵東西北地區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促進經濟與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形成均衡協調發展新格局。廣東雖為我國第一經濟大省,但在廣東整體經濟向好的形勢下,卻存在嚴重的區域發展失衡。2016年珠三角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比重為79.3%,粵東、粵西、粵北分別僅占6.9%、7.6%、6.2%。除各地區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差異外,最主要原因是交通、生活、經營環境等各種客觀條件制約導致的人才流失與匱乏[2]。特別是眾多領域的改革和創新,更是由于缺少應用型懂經濟、懂管理的人才支撐而難以實現。在國家大力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形勢下,粵東地區政府實施人才振興戰略,高校站在服務創新、致力創業的高度,培養就業有崗、創業有道、發展有余的應用型經濟專業人才,是提高地區創新能力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環節。
3.發揮外向型經濟優勢,增強區域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需要。2012年,廣東省政府公布出臺了《粵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明確了粵東的定位,即粵東地區將成為“全省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全省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全省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和宜居宜業的特色城市群”。近年來,粵東依托自身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不斷提高海洋開發利用水平,大力推動當地海洋經濟的“藍色崛起”,努力建設人海和諧海洋經濟特色區域。粵東三市均有港口,距高雄、香港均不足200海里,位處廈門、香港、廣州港的中間,涵蓋在閩粵贛經濟圈之中,是粵閩海洋經濟合作圈的重要節點。粵東各市的主導產業如服裝、陶瓷、五金機械等均是地區甚至是全國重要的出口基地。然而,近年來受國際經濟緩慢發展、外需不足及成本上揚等壓力的影響,該地區出口產業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離不開技術水平的提升和堅實的人才基礎。特別是在開發時間長、投入資金大的創新技術發展緩慢的情況下,經濟學專業應用型人才作為經管類核心人才,具有應用范圍廣泛、提高效益多、提升產業競爭力快的顯著優勢和特征。因此,立足于地方外向型經濟,培養高規格的經濟學專業應用型人才是粵東地區參加國內外競爭,提升競爭力水平的實際需要。
1.人才培養規模有限,流失嚴重。調查顯示,目前社會企業、事業單位對經濟學專業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從需求人才的學歷層次看,本科仍是需求主體。目前,廣東省經濟學專業每年培養本科生約2 000人,粵東四市共有兩所本科院校,僅汕頭大學(經濟學類)和韓山師范學院有經濟學專業本科人才的培養,年畢業生人數不超過200人,與珠三角和其他經濟發達省份相比,實力懸殊,培養規模遠遠滿足不了地區經濟發展的需求。本來是文化教育之鄉的粵東地區,由于受潮商歷史和文化的影響,學有所成的學子重回本地就業率較低,其他地區高校培養的較高層次的應用型經濟專業人才以北上廣等大型城市為主要就業區域,造成粵東應用型經濟學專業人才匱乏。人才培養能力弱,培養規模小是制約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
2.人才培養模式固化,缺乏創新機制。從培養主體上看,多年來,我國對經濟學專業的人才培養主要依靠高校,學校獨立培養與人才需求數據共享平臺不暢通,不利于提高人才培養的社會適用性,也不利于人才的吸納、保有和儲備;從培養機制上看,產學研一體化的培養機制并未得以深入廣泛的開展,更少有地方能實行高校教師與企業骨干輪崗互學機制,無法保證高校對該專業人才能力培養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從培養方式上看,經濟學專業因其專業性質等原因,多數高校更重視理論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注重基礎理論能力的培養,忽略了學生專業方向性和實踐實操能力的培養,不利于解決學生就業難和企業用人難的矛盾。從教學方法上看,課程教學依然以傳統的課堂教學為主,盡管信息網絡的應用對教學效果和學生專業視野的提升有所推進,但總體看,校內校外學、做、研的立體化教學方法普及度不高。固化而缺乏創新機制的人才培養模式,導致經濟學專業人才面臨理論水平不深不專、動手能力參差不齊的尷尬局面。
3.人才能力結構失衡,與產業需求匹配度低。人才培養結構應緊隨產業結構的變化。在全省大的發展戰略背景下,粵東地區產業結構升級速度加快,中高端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為本地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這對人才的需求表現為,既需要懂市場、會管理的寬口徑、復合型人才,又需要能解決專業問題、又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高級人才[3]。粵東地區產業集聚化特征明顯,產業分布廣泛,中小企業眾多,都要求在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上既重視理論基礎又重視實操能力,既注重學科整體知識的把握,又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以適應當地產業結構轉換需要和網絡金融、港口物流、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4]。就目前情況看,粵東地區經濟學專業人才能力結構失衡,重理論輕實踐,與企業無縫對接的程度較低,人才發揮優勢存在時滯性,影響了企業對人才的聘用和地方產業的發展速度。
針對問題,在宏觀層面上,一方面,需要加大對粵東高校經濟學專業的教育資源投入力度,包括新專業院校的設立以及對已有該專業院校的扶持;另一方面,以地方產業需求為導向,按照“對接產業、工學結合”的原則加強經濟學特色專業建設[5]。更重要的是,要在上述安排的基礎上,高校需要對應用型經濟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創新,構建理論教學加實踐訓練的雙軌化教學體系,使學生成為既具有理論水平又具備實踐能力且能較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的本土化精英。
1.科學培養,構建立體應用型教學課程體系。經濟學專業因其專業性質,往往偏重理論課程的教學,這與應用型人才培養不相協調。因此,韓山師范學院在進行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強調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課程體系設置采用“通識必修課+專業必修課+專業方向限選課”的形式,其中,專業必修課強調學生學科理論和專業理論的掌握,限選課以經濟學大類設立不同的專業方向,方向限選課程安排針對某一職業或職業崗位群對人才能力的要求而設置。在設置過程中,對該崗位群所需的知識、能力和職業素質進行分析論證,并將這種知識和能力最終細化落實在具體課程上,形成理論和實踐相契合的課程體系。對學生的培養既寬口徑,又有的放矢,提升了學生就業水平。
2.有的放矢,實施以就業為導向的“雙證書”畢業制度。職業資格證是認定學生職業資格和能力的標準之一,也是社會廣泛認可的學生就業門檻之一。韓山師范學院經濟學專業實行了雙證制,即學生在畢業時,除需要持有畢業證、學位證、計算機和英語等級證書之外,還需持有與本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該制度一定程度規避了經濟學專業理論性強、實踐性弱,課程范圍寬泛、職業針對性不強的問題。雙證書制度強化了學生的對某一職業能力的培養,使其與社會需要零距離對接,畢業生可直接取得相應崗位的工作能力,不需要或者只需要較少中間培訓即可成為合格的崗位工作人員。這種教學改革,使得該專業的學生在與同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中具備相當的優勢。
3.能力為先,構建校內校外聯合培養實踐教學平臺。首先,加強校內虛擬和仿真實訓教學平臺的建設。經濟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內容既需要綜合性,又需要職業性和專業性特征,應更加重視學生思維能力、實操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學院經濟學校內虛擬實訓平臺依托經濟學實踐教學示范中心,包括課程知識點實驗、課程綜合性實驗、專業綜合性實驗和跨專業大型綜合實驗;仿真實訓教學一是依托仿真實驗室實訓虛擬訓練,二是依托仿真模擬實訓基地,借助基地實景和實物工具,營造真實的工作環境,使學生熟悉或了解相關工作流程。虛擬教學和仿真教學較好地投射了社會真實工作過程,在學生實操能力的培養、實踐的可控性和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其次,積極拓展多元化校外實習基地平臺的建設。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環境和條件,企業真實的實踐環境,提升了實踐教學的內容、領域和水平,為學生進入社會做好了充足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的準備。學院經濟學專業的校外實習基地所處行業涵蓋貿易、金融、流通、財務等多個領域,能為選修不同方向課程的學生提供校外實訓條件。校外實踐教學體系涵蓋專業見習和專業實習兩大方面,其中,專業見習打破原有學生去企業參觀、對企業產生感性認識的層次,還包括教師帶隊、學生參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舉辦的相關活動的實踐教學內容;專業實習是學生在具備一定理論和實踐基礎上,較長時期在企業工作崗位上學習或者頂崗訓練的階段,使學生熟悉和掌握崗位運作原理并實際操作,培養崗位操作基本技能。
4.專兼結合,建立“雙師型”高素質教師隊伍。首先,從校內教師素質提升入手,鼓勵多年從事理論教學的教師考取相應的職業證書,從資質上成為雙師型教師。同時,實行實訓教學輪崗制,有計劃地安排教師進入企事業單位進行實踐能力的提升和進修,使每名專業教師都有貼近實踐、參與實踐教學的機會,集體提升實踐教學水平。其次,積極引入校外具有一定學歷和從業經歷的專職專業人員和專家走進學校,成為學校穩定的兼職實訓教師團隊。在教學體系上做到專兼結合,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經濟學專業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