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國經濟呈現出飛速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較以往有較大程度的提升。然而統計數據表明,在我國少量偏遠貧困地區,特別是基礎設施較差的農村地區,仍然不能達到全國平均人民生活水平,這些地區是扶貧工作的重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正值我國改革開放初期,中央提出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后帶動整體共同富裕的思想,因此我國政府基于此種思想將東部地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側重點,致使我國西部地區尤其是偏遠地區人們的生活水平較低,長時間未得到改善。然而伴隨時代的進步,我國政府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長期目標,正是該目標的提出進一步推進了我國扶貧計劃的逐步落實。然而在具體實施扶貧計劃的同時,出現了一些問題影響到計劃的順利實施,所以為了進一步推動我國農村金融機構扶貧計劃的正確實施,順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應找準扶貧計劃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且針對于這些問題采取有效的方式,逐一解決。
國家一直以來出臺各種政策扶持貧困地區,在這些政策的落實下,我國貧困人口數量逐年遞減,達到了有效的扶貧效果。農村金融扶貧機構將國家財政作為根本基礎,促進金融機構在貧困地區的針對性資金投入。盡管我國農村金融機構一直以來致力于農村扶貧工作呈現出一些呈現,不可忽視的是其中凸顯的問題。經過細致的剖析可以發現,我國農村金融機構扶貧工作當前具體狀況:
在我國一些地理位置極為偏遠的農村地區,目前仍然呈現出較為貧困的狀態,從根本上實現脫貧不得不依靠金融機構的資金扶持。因此,我國農村金融機構于2014年出臺了農村小額信貸政策,針對于農村貧困人口申請小額貸款實行免予抵押或者免予擔保的政策。該政策的出臺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統計數據發現,當前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累計向農村貧困人口發放的貸款高于1200億元。調查表明當前我國農村地區貧困人口在信貸這方面的需求較大。
我國政府和各級央行出臺相關貨幣政策,以期吸引各類金融組織,加大對于貧困地區的資金幫扶。調查發現,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對于貸款有極大的需求量,所以金融機構在貨幣政策的指引下加大資金投入,用以促進扶貧工作的具體落實。
按照中央工作報告,我國政府每年都增加扶貧項目資金總量。與此同時,我國各地區政府財政也逐年提升資金投入用于扶貧工作,與去年相比,我國扶貧資金增加了50%以上。“十三五”階段,我國政府投入了2500億元用于扶貧工作。在扶貧地區投資資金總量逐步增加的同時,政府部門積極開展建立檔案的方式,達到切實保護貧困人口的目的,防止其他人員冒充貧困人口,使扶貧工作切實落到實處。
當前,各地區在開展扶貧工作的過程中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理解扶貧工作的本質有所差異,這就造成扶貧工作的具體實施在各個地區有較大差別,各地區政府在開展扶貧工作時都采取不同的方式,特別是一些地區并未將政府扶貧計劃和金融機構具體工作結合起來,導致金融機構開展工作缺少具體實施方案,扶貧工作過于教條。此外,扶貧工作的有效落實應得到各地區政府、各部門的共同協助,扶貧調撥資金的環節,需要較多復雜的程序,并經歷多個流程化工作環節,因此扶貧資金的申請直至成功發放需要較長時間,從流程化工作到資金落到實處需要等待較長時間,這就造成扶貧工作缺乏時效性。
農村扶貧金融機構具體涵蓋農村信用社和郵政銀行,采取的扶貧方式大多是小額貸款形式。根據我國銀行制度,貸款項目必須經過層層審批,審批過程耗時耗力,而且結合實際情況能夠發現,申請貸款的對象一般是企業,這和扶貧工作針對于貧困人口的政策不符。此外,農村扶貧機構僅僅包括農村信用社和銀行部門,政府財政部門并未參加到此項工作中。一些農村偏遠地區落實扶貧政策缺乏有效管理,扶貧工作缺少當地政府的有效保護,致使扶貧政策針對于貧困人口施行的小額貸款制度并不能真正讓貧困人口獲得幫助。通過以上各種狀況能夠發現,我國貧困地區實際上并不能完全受到政府保護。
我國一些農村地區地處偏遠,長期以來沒有得到資金的扶持,該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較差,為群眾的日常生活帶來困擾。例如,當前我國仍然有一些偏遠地區不能實現供電,白天正常供電,然而晚上不能達到正常的供電狀況。所以,面對這些地區基礎設施較差、交通交通不便的狀況,只能采取設立信用社、銀行儲蓄網點的方式。此外,一些山區居民呈現散居的方式,這種狀況導致很難形成金融機構連接。在如此偏僻的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獲利的根本目的不能實現,因此金融機構在這種地區設立辦事處的可能性較小。農村地區特別是偏僻的山區,居民知識水平較低,加之交通不便,阻礙了農村居民去往金融機構尋求幫助。
特別是我國一些偏遠地區,當地經濟水平較低,領導團隊也缺乏相關經驗,致使當地的發展始終令人堪憂。例如,一些地區仍然以種植業作為基礎產業,但是群眾的耕種方式仍然采用手工方式,沒有利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導致出現該現象的原因在于:一,缺少相應資金購買機械;二,農村群眾知識水平較低,僅能從事傳統耕種方式,沒有專業性的農技指導,開展機械化耕種較為困難。因此,農村群眾的生產方式依然保留傳統手工方式,不能形成產業化發展。此外,當前農村生產的成本較高,金融機構提供的資金只能達到基本生產需求,致使金融資源不能呈現較高使用率。
盡管當前我國農村地區仍然有大量貧困人口,在政府的幫助下一些貧困農戶的生活得到改善。然而農村地區的經濟來源大多依靠種植業。種植業通常受到天氣因素的影響較大,在農村地區開展種植業如果遭遇自然災害,農戶缺乏預防措施將造成較大損失,這就導致后期需要大量資金用于種植業投資,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這些生活得到改善的農戶不得不面臨返貧的狀況。實際上,農村金融機構針對于貧困地區扶貧工作的能力有效,農戶如果出現經濟問題僅僅尋求金融機構這種方式過于局限性。所以,應積極尋找其他資金幫扶的方式,以此來打破依靠農村金融機構的單一性局限。
第一,依靠電商平臺的方式,利用互聯網宣傳農產品,有利于農產品擴大銷售范圍、增加銷售量,避免單一的采購商方式銷售農產品,電商平臺銷售農產品也能夠切實節省運輸成本。農戶在電商平臺上傳自己的農產品,購買者在瀏覽電商平臺網頁的過程中發現令自己滿意的產品,直接在平臺上下單購買,農戶根據訂單打包發貨。第二,農村金融機構推出的信貸業務,該業務不可避免存在風險,農戶考慮到風險問題將慎重的申請貸款,在這種情況下農戶使用電商平臺出售農產品,在這個過程中施行用戶貸款評價制度,農戶將提升貸款意愿。此外,網上購買產品存在著較為完善的評價制度,金融機構根據得出的評價結果作為貸款資格參照;獲得差評的農戶,在申請貸款的過程中將遭遇困難。按照這種方式,可以達到降低金融機構貸款風險的效果,幫助廣大農戶提升收入。
金融機構在很多農村地區實施扶貧貸款存在著較高風險,所以這就造成了金融機構向農村地區發放貸款的意愿較低。此外,貸款經理辦理扶貧貸款并不能獲取高額收益,在這種情況下貸款經理更傾向于辦理能夠產生較高收益的普通貸款,因此金融機構向農村地區發放貸款的難度較高。根據上述情況,有必要進一步完善農村貧困風險補償制度。一方面,金融機構在開展農村扶貧工作時可以通過設立扶貧投資基金的方式,將扶貧基金應用到滿足條件的申請貸款項目,用于補償。另一方面,可以邀請保險公司加入扶貧工作,政府利用優惠政策、補貼政策吸引保險公司參加扶貧工作,為農戶提供多種類型的金融產品。此外,如果農戶購買了保險,在開展農業種植生產的過程中一旦遭遇自然災害造成大量經濟損失,可以通過保險公司獲得補償金,能夠有效防止出現返貧現象。
農村地區人們掌握的知識較少,這就造成農戶對于金融機構的貸款項目缺乏正確認識,阻礙了農戶通過金融機構貸款方式實現提高收入。所以,當地政府必須針對于這種狀況大力宣傳推廣金融機構貸款項目,并引入多種形式的金融類產品,為農戶普及金融產品知識,使農戶對金融機構、金融產品產生正確認識,避免脫貧與返貧現象同時出現。
歸納以上,面對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較以往有很大改觀,然而在一些偏僻的農村地區,依然存在著不可忽視的貧困問題。所以,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指引下,應積極主動地尋求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農村金融機構的金融貸款扶貧方式經過實踐證實效果顯著。
(洛陽理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1] 李宇.農村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精準扶貧模式的探討[J].山西農經,2017(15):66,145.
[2] 李宇.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金融機構業務模式創新——以山西省為例[J].銀行家,2017(7):111-112.
[3] 彭莎.優化農村支付體系助力“精準扶貧”發展——巴東縣農村支付服務“精準扶貧”對策研究[J].知識經濟,2017(19):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