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商品期貨市場經過整頓、恢復和發展,農產品期貨交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同時,農產品期貨市場的發展又直接受到國家糧食流通體制的影響。我國糧食流通體制從統購統銷到雙軌制到保護價收儲和直補,中間雖然經歷反復,但總體是向著市場化的方向進行改革。促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二者相輔相成。
我國現行糧食流通體制仍處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階段,其諸多弊端嚴重制約著農產品期貨市場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糧食收儲機制引起價格扭曲,使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功能缺失
在目前的收儲機制下,儲備糧的吞吐不通過市場操作,而是通過計劃層層分解。一方面,儲備糧操作對糧食市場的作用滯后,很難起到及時穩定糧價的調節作用,另一方面,滯后作用下價格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策的影響,市場供求關系在糧價形成機制中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期貨價格難以反應市場供需情況和對未來價格的走勢判斷。
2. 國有糧食企業缺乏內在動力參與期貨市場的套期保值
糧食流通企業(尤其是儲糧)既是執行國家糧食政策的工具,又是獨立經營的經濟實體的,政企不分使得糧食流通企業難以獨立核算政策性業務與經營性業務的效益與虧損。近年來,國有糧食企業對政策依賴增加,經營虧損掛賬也呈現增長勢頭,并沒有完全成為經營自主、盈虧自負的市場化主體,從而也沒有動力開展糧食價格的套期保值。
3. 條塊分割的財政包干體制和行政管理體制不利于統一市場
長期以來,地方政府習慣于從本位利益出發,利用行政權力干預糧食流通。糧食主產區與主銷區之間的貿易鏈條受到地方保護主義的阻隔。災年主產區限制外流、推高糧價;豐年主銷區遲購少購、加劇賣糧難。作為國家層面大一統的期貨市場,要求盡可能多的買賣雙方能參與其中,而行政地域分割成為了各方平等地參與期貨交易的障礙。缺乏開放性和競爭性的期貨市場,價格很難真正反映市場的供求關系。
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我國目前正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意在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培育面向市場的農民和糧食企業,從而建立起符合國情和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糧食流通體制。
1. 糧食價格形成機制的市場化,奠定了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基石
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至今,我國農產品價格只有三種主糧、棉花、大豆由國家制定,其余放開由市場調節。在主糧中,也由供求矛盾最大的玉米開始試點,取消臨時收儲,調整為市場化定價與糧食直補結合的價格形成機制。這樣的改革進程也充分肯定了市場機制在形成糧食價格中的作用。而有著廣泛參與者的期貨市場,公開交易價格能準確迅速地反映糧食供求狀況和變動趨勢,則必將成為市場化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鏈條上的關鍵一環。
2. 糧食企業逐步走向市場,為期貨市場的發展創造了新機遇
由于過去我國一直實行糧食統購統銷的政策,我國的糧食企業缺乏走向市場的主動性,虧損嚴重,人員膨脹。糧食流通政企分開、儲備與經營分開后,國有糧食收儲企業承擔糧食收購的政府職能,其他國有糧食加工、批發、零售企業,都要面向市場,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經濟實體。面對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糧食企業可以通過期貨進行套期保值,利用市場信息來指導經營決策。大量糧食企業參與期貨交易以后,糧食的生產和流通走向市場化,使期貨市場在糧食流通領域發揮風向標的作用,期貨價格能對未來糧食市場的供求變化、價格變化作出反應和預測。
3. 發達的農產品期貨市場離不開成熟的糧食現貨市場
購銷市場放開搞活是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中央改革方針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區域性和全國中心糧食交易市場”、“加強糧食流通體系建設”、“完善糧食市場交易規則”。期貨市場的發展離不開現貨市場的支持,糧食現貨市場的健康發育,既為糧食現貨流通的有序、活躍提供了保障,也為糧食期貨交易的開展奠定了基礎。現貨市場越發展、越成熟,期貨市場的基礎越鞏固,期、現貨市場的結合更加緊密,價格形成機制更加完善。
1. 期貨市場為政府制定糧食政策提供市場信息
糧食流通體制市場化改革之后,糧食收購保護價將逐漸由市場化的交易價格所取代。但是現貨市場流通效率低、競爭不充分,價格是已經履約的,對市場供求關系的反映相對滯后。而期貨市場具有廣泛的影響作用,價格是對未來供求關系和市場預期的反映。
國家宏觀調控可以期貨市場價格為基礎,變事后調節為事前,即考慮根據預期實施引導和調控,而不單是在價格發生較大波動時才動用儲備平抑糧價。通過期貨市場可以增強調控效果、降低調控成本,既有利于既保護農民利益,又能減少政府財政負擔。
2. 期貨市場為降低國家儲備糧輪換成本
糧食流通體制實行“四分開”以后,政府負責對國家儲備糧的管理和利用儲備糧進行宏觀調控。為了保證數量和質量,儲備局會定期進行儲備糧輪換操作,擇機逢高拋售、逢低補庫存。利用期貨市場可以在糧價高時賣出期貨合約、在期貨價格低時買進期貨合約,然后進行實物交割,達到“推陳儲新”的目的。由于期貨市場特有的保證金制度,既可以降低輪換成本,提高庫容利用率,又能保證儲備糧質量。
3. 期貨市場為糧食企業保障生產經營提供服務。
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后,糧食價格可能會進一步波動。企業可以利用期貨市場,了解近期和未來的價格信息,通過套期保值管理價格風險,確保企業生產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期貨市場實行中央集中清算機制,由交易所的交割部門負責交割,參與者無須擔心實物交割的違約,使得企業能夠合理安排現貨經營。另外,進行套期保值的糧食企業現金流穩定、貸款風險小、還款能力強,因而既易得到商業貸款,又可減少被迫對農民“打白條”。
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對期貨市場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符合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和管理體制。由于期貨市場在交易方式和效率、貿易流和信息流的匯集等方面是一般糧食批發市場所無法比擬的,為了促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應積極培育市場、擴大交易規模、完善實物交割體系、充分發揮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和風險分散的功能,建立以期貨市場為主體、以現貨批發市場為基礎的新型糧食流通體系。
1. 期貨業和糧食生產者應加強相互合作
期貨業要搞好宣傳培訓,可與各地糧食部門聯合舉辦各種形式的期貨知識講座和培訓班,把期貨的兩大經濟功能同糧食價格形成機制的聯系起來,讓廣大糧食生產者了解期貨及參與交易。糧食生產者加工商則需加強自身學習,培養一批既懂現貨經營又了解期貨運作的業務骨干,結合自身優勢,合理開展套期保值業務。
2. 適當掛牌新糧食期貨合約,豐富市場交易品種
相對于其他農產品而言,糧食生產消費量大、分布面廣、與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國家對其生產、流通、消費的檢測和信息發布較為完善且較易把握。期貨交易所應研究糧食品種的客觀規律,制定適合糧食品種交易的政策和制度,在充分調研和宣傳推廣的基礎上推出新的糧食期貨合約,豐富農產品期貨市場。
3. 期貨市場倉單化交割,倒逼現貨市場規范化交易
實物交割是期貨市場聯結現貨市場的具體體現。農產品期貨交割采取標準化倉單的形式,由簽發者保證提供符合標準的商品,持有者可用作抵押貸款,也可用于套期保值。隨著糧食生產專業化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期貨市場實物交割中的標準化倉單交易方式可以引入現貨批發交易中,為現貨市場交易提供規范化交易的方法。引入倉單交易后,糧食的商流和物流實現了分離,節省了流通費用。
4. 加快期貨市場法制建設,強化監管,完善交易規則和制度
期貨市場經過90年代的整頓,運作已逐步發展規范。但是,至今期貨市場本身及監管制度層面上仍存在許多根本性問題亟待解決。有關部門應在《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的基礎上,及時出臺并逐步修訂完善形成中國的期貨法,從法律層面上落實對市場參與各方的正當權益保護。期貨市場監管重點應放在查處市場操縱、防范市場風險、維護市場秩序上。交易所要通過一些新的途徑,如完善合約設計、修訂交易規則、嚴查分倉聯手、建立期貨運作基金等,及時化解風險、適時穩定市場。
(中國銀行總行全球市場部,北京 100818)
[1] 李國祥.我國糧食價格形成機制沿革的歷史回顧與探討[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2016(7):14-23.
[2] 魏丹,韓曉龍.從新制度經濟學角度對我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思考[J].廣東農業科學,2013(9):197-199.
[3] 孔祥智,張效榕.新一輪糧食價格改革:背景與方向[J]. 價格理論與實踐[J].2017(1):15-19.
[4] 張雷寶.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與中國期貨市場發展[J].中國農村經濟,2002(9):43-52.
[5] 程國強,朱滿德.中國糧食宏觀調控的現實狀態與政策框架[J].宏觀經濟,2013(1):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