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麗,呂佳楠
(海口經濟學院,海口 571127)
隨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供給側改革,如何加快供給端效率,進而滿足需求端,最終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成為當前思考的重點。正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提出,使得加快我國農業改革成為了思考的主題。對農業供給側改革來講,其本質就是通過轉變現有的農業發展方式,逐步推進農業的現代化。而對于農業現代化來講,不同產業之間的融合是加快推進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一種必然選擇。因此,本文重點探討海南省在供給側改革下的農業產業融合。
在新常態的推動下,我國農業產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增長,農業生產結構性矛盾代替產量不足的問題,成為當前農業發展的主要思考問題。目前,我國農業普遍存在成本高、配置低、缺乏競爭力等現象,嚴重制約著傳統農業往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道路,成為當前傳統農業發展轉型的重點思考問題。農業結構性矛盾出現的原因基本為產出與市場需求不匹配,這也代表著農業供給側存在問題。而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這一重大理念的提出,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當前我國農業存在的結構性矛盾,以市場需求為前提進行農業生產改革,使農業產品質量及數量均滿足市場消費者需求,從而解決農業結構性矛盾,促進其現代化發展。
海南省位于我國最南端,常年受熱帶季風氣候包圍,年平均溫度在20℃以上,被社會群眾廣泛稱為“天然大溫室”,具備休閑農業及鄉村旅游的開發條件。雖然海南省地域面積廣泛為海洋,可耕種面積在總面積中所占比例極少,但由于其所具備的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土地一年四季均可耕種,因此所產的生物品種繁多。目前,海南已成為全部大部分新型農產品的來源地,能夠滿足我國廣大農產品消費者的不同需求,具備特色農業的發展條件,能夠發展成為別具一格的特色農業。
海南省作為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然而其在全國GDP占比中卻屈居下游,大部分島民仍處于貧困階段,未實現居民全面小康。為了改變海南省這一經濟現狀,應以發展當地特色農業作為全面小康的實現前提,在當地農產業中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此加大當地農業改革力度,使其與二、三產業充分融合,為當地經濟發展帶來有效促進。
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主要是以消費者市場需求作為前提,使農業產出物品從質量以及數量上滿足市場需求,從而達到農業經濟發展的目的,是我國三農會議重點提出項目。在改革地區應加快當地一、二、三產業的融合,以此使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農村轉型發展提供動力。
1.產業融合發展必須依托農業資源整合市場要素。在大力加強農村供給側的改革過程中,首先要樹立“大農業”的發展觀念,進而推動農村農業的統籌發展,目的就是要促進“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等產業融合的形成。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的改革過程,也是農業結構性改革的過程,有助于提高我國農業產品、產量的有效性,解決當前影響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供給側矛盾。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需借助當前現代化理念以及先進的農業技術進行,以此推進我國農業往現代化發展的腳步。根據國內外相關實踐研究得出,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必須依托資農業源稟賦,開發農村綠色生態資源以及特色民俗文化,加快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力度,使農民從三產融合發展中獲得利益,實現傳統農業轉型發展為現代化農業的改革目的。
2.加快產業的融合,必須堅持以市場的需求作為導向。要促進農村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之間的融合,其基本的動力還是要來自市場。隨著現代市場的變化,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也在不斷地轉變,進而促使農業供給端也必須要適應市場主體的需求。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講,加快農村農業供給側的改革,其本質就是要圍繞當前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進行改革,進而使得農產品無論是在數量,還是在品質等各個方面,都能夠符合市場的有效性需求,進而在農產品保障方面形成有效供給。而通過對農村不同產業之間的融合,可以更好地加快產業之間的資源配置。在融合中起決定性因素的主要為政府,通過政府在調控中的作用和手段,培育出多主體的農業市場,進而通過不同的主體,激發整個農村農業市場的活力。與此同時,在農業產業融合當中,還必須堅持以市場需求作為根本,通過不同的融合路徑,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不同市場主體在農業供給側改革中的作用。另外,在推動農村產業的融合過程中,還需要緊緊圍繞市場要素,以保農業供給的效益。
對此,在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要深入和穩步推進農業改革,政府部門還需要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而在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背景下,結合海南農業特色,發展高效、特色農業是海南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點和關鍵。同時在“十三五”時期,加快淘汰農業低效產品,結合海南特色,培育一些高效的產業帶,可以極大地提高海南農業供給效率,旨在促進三產業之間的融合。從具體的融合對策來講,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構建多類型的農業產業鏈,促進農業產業的融合。要加快產業之間的融合,加快對現有農業產業的配置,發展新型農業產業,同時引導農業產業向聚集方向發展。對此,海南省首先要大力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重點發展現代農業電子商務、農業物流等,并通過構建標準化和規模化的農業原材料生產基地,從而為農業的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其次,深入推進當前海南的供銷合作社,并以合作社作為依托,建立與不同農業經營主體之間的聯系,實現農產品產業的互聯互通;再次,要推動海南產業的多類型發展,還需要培育農產品加工骨干企業,從而通過標桿的作用,帶動全省加工企業的發展;最后,結合海南農業實際,大力培育和發展熱帶特色果蔬、作物加工業,同時鼓勵產業發展和引入新技術,促進產業從傳統的縱向延伸往橫向合作方向發展,以此加強不談資源要素的整合,逐步在海南產業發展中形成產業集群。
2.培育更多的市場主體,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借助當前整體的發展環境,大力在農村發展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在企業發展方面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同時積極發展協會和產業聯盟,從而通過這些舉措,大力培育和激發不同市場主體的活力,更好地通過多市場主體提升海南農村產業的活力。
3.構建多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在多元化的市場主體下,必然涉及到不同的利益主體。因此,在多元化的市場主體下,如何加強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聯系,是當前思考的重點。對此,政府應引導企業采用多種形式,如訂單農業、勞務用工、土地入股,進而構建農民與企業之間的緊密聯系,實現企業和農民之間的良性互動。同時,在構建聯結機制的基礎上,加強對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協調,通過構建利益機制的方式,加快對不同主體間利益的協調。
4.構建多元化的農村產業融合服務體系。在供給側改革的情況下,推動農村農業的改革還必須要依靠多元化的保障措施。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對農業財政支持的力度,同時搭建以政府為主導的農業服務平臺,打通農村農業發展金融渠道,并加強對農村農業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還需要加大對農村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從而通過完善的農業基礎設施,為當前農村產業的融合提供基礎保證。另外,要促進海南農業產業的可持續,還需要構建農產品質量檢驗體系,通過狠抓農產品的生產安全等,促進人們對海南農產品的認同度。
5.加快推進“互聯網+農業”的發展。結合現代信息化的發展,發展現代信息化農業是當前的一個趨勢,也是必然。要想加快海南農業的效率,就必須將互聯網技術貫穿到整個過程中,加強對農業生產、銷售等全過程的利用,進而通過信息化技術,引領當前海南農業的發展。而在這方面,海南已經率先試點,如通過建立“互聯網農業小鎮”的方式,促進農業產業鏈的融合,并在著手建立海南農業大數據服務平臺,目的是加強對農業信息的服務,提升農業生產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永安.休閑養生旅游與生態農業產業鏈延伸融合機制探討[J].宜春學院學報,2016,(8).
[2]李勇軍,王慶生.我國扶貧旅游產業鏈優化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5,(3).
[3]鄧小海,曾亮,等.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6,(3).
[4]曲景慧.中國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時空變動分析[J].生態經濟,2016,(9).
[5]伍婷.農業與旅游產業融合模型及實證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4.
[6]張義博.農業現代化視野的產業融合互動及其路徑找尋[J].改革,2015,(2).
[7]發改委.四方面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N].經濟日報.2016-01-09.
[8]姜長云.推進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要有新思路[J].宏觀經濟管理,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