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靖媛
(山西大學,太原 030006)
“一帶一路”是習近平主席上任即提出的外交倡議,涉及地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它指的是“一帶”——從中國西部經由中亞、西亞、波斯灣和地中海通往歐洲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一路”——從中國沿海港口和南海出發連接南太平洋和東南亞、印度、阿拉伯半島沿岸以及非洲東海岸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些媒體稱“一帶一路”是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實則不然。習近平主席說道:“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是地緣政治工具,而是務實合作平臺?!盵1]“一帶一路”同時面向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重點圍繞推動經濟政策溝通、以道路交通為首的基礎設施整合、擴大貿易促進其便利化、鼓勵投資和金融、民心和輿論以及人員交流五個領域同區域各國開展多邊合作,為世界經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正如羅伯特·杰維斯在《國際政治中的知覺與錯誤知覺》中,在國際社會這個復雜系統中,任何國家的政治經濟政策都會導致其他國家采取相應的行動,反饋給整個國際體系[2]。中國準確判斷當前政治經濟形勢,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引發了世界各國的熱烈討論,或響應贊同、或警惕阻礙的聲音此起彼伏。媒體都是敏銳的或者說它必須保持機警,這取決于它自身對國際大環境的總體把握。部分媒體,比如《華盛頓郵報》表示,中國正在挑戰現有的國際秩序;日本媒體認為中國提供公共物品是件好事,但是隨后表示雖然中國GDP趕超美國,但還不成熟,經濟質量方面依然沒有達到美國的水平。總結起來,種種質疑無非都圍繞著兩方面展開:一是實力,二是目的,即中國是否有能力主導建立起這個經濟區以及“一帶一路”倡議是否存有政治目的。上文中我們已經對中國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目的進行了初步解讀,即為了解決中國、亞洲乃至世界經濟發展面臨的困境而非建構新式勢力結盟,接下來我們需要讓他國了解為倡導“一帶一路”中國方面提供的外部基礎和智力支持。
1.致力于互聯互通、共同繁榮的物質成果。近年來,中國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國內生產總值排名世界第二,貿易規模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建國以來,中國一直積極主動地向外界提供發展援助。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和“絲綢之路基金”,專門向亞洲和歐洲兩個經濟區(65個國家和44億人口)提供基礎設施投資、融資和貸款等公共產品。開發“絲路基金”能夠刺激振興世界市場,也是對現有的國際投融資體系的完善。中國還與“一帶一路”經濟區內各國通過政策合作,加強了交通、能源和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連接與整合;依據各國的經濟特性,針對石油、天然氣、金屬、核電與可再生能源的探測、開發與利用,革新了國際分工,形成了新型產業結構;進一步完善了國際貿易和關稅制度的標準化和人民幣國際化范圍的擴大,為區域內投資合理與貿易自由打下資貿共通基礎。
2.弘揚絲路精神、繼往開來的思想成果。自古以來,絲綢之路一直是人文交流的通道以及共同繁榮的見證?!耙粠б宦贰背h取自寓意著和平、合作和友好的古絲綢之路。歷史上,古歐亞大陸飽受戰爭之苦,張騫奉命出使西域(公元前139年至公元前126年)以此為契機,使節團、商人回訪中國,交換了彼此珍貴罕見的紀念品和文物。沿線各國通過商品貿易、人才技術、思想觀念等交流,促進了經濟、文化和社會的進步與不同文明間的對話和理解。
新時代下,中國與世界共同面對機遇與挑戰,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正在重訪各個“老伙伴”,積極主動地推進“一帶一路”構想。古絲綢之路的和平、友好、開放、包容、共贏的精神,不僅是對中國,對世界來說也是一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條件下,繼承了古代絲綢之路精神的“一帶一路”倡議必然能夠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是在統合了當今世界經濟新局勢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各項合作正在穩步推進、順利實施。為了使“一帶一路”能夠更好地為中國、為亞洲、為全球經濟發展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的出現正是以其倡導區域間的國際溝通與合作,順應了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是地緣政治工具[EB/OL].新華網,2017-09-03.
[2][美]羅伯特·杰維斯.國際政治中的知覺與錯誤知覺[M].秦亞青,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