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強,張家榮
(商洛學院,陜西 商洛 726000)
研究和分析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不僅有利于促進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也是對研究上市公司經營績效方面理論進一步進行補充和完善,而且對于提高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的競爭能力,提升文化軟實力,以及對于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都具有重大的意義[1~2]。另外,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研究更為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的股東們帶來了便利,根據經營績效可以制定相應的獎罰制度,激發員工們的工作積極性,從而實現公司價值最大化的目的[3~4]。
我國文化產業上市公司與其他行業相較而言,存在競爭力偏弱的問題,追根溯源,基本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5]。
1.文化產業的法規政策不完善。目前來看,我國暫時沒有一部基本法律對于如何發展文化產業、怎樣發展文化產業等問題做出明確的規定。因而使得各個地區的文化方面的立法受到了不少阻礙和困難,嚴重加大了地方立法的難度,同時涉及文化產業的領域無法得到相關法律的保障。文化產業的法規政策不完善將直接影響到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的融資、生存等一系列的問題,間接導致文化產業上市公司面臨破產、被兼并或者重組等情況的發生。
2.文化產品傳播方式落后。大多數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的經營業務仍然停留在以傳統技術為主的營銷策略上,其所涉及到的演出業、影視業、出版業、設計制作等許多文化產品的傳播方式單一,文化產品的創意不夠,缺乏吸引消費者眼球的新穎性,也沒有結合高新技術將新時代的元素應用到文化產品當中。
3.市場開拓能力不強。由于我國的文化產業上市公司受到以往貫徹執行的計劃經濟市場體制的影響,所以對于文化產業在市場中占據的份額不夠重視,研發一款新文化產品上市之前沒有做好前期的調研工作,市場開拓能力不強,營銷能力低下,這也是造成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的文化產品在市場上占有率較為低下,營銷策略不完善的原因之一。
4.產業平臺較少和人才儲備力量薄弱。我國主要是通過文化會展、電影節等方式為文化產業提供平臺,卻很少在各地區建立有關的文化產業項目推介咨詢中心,也未設立關于文化產業相關的企業經營模式培訓課堂。再者,文化產業上市公司對于人才的培養不夠重視,只是一味地追求短期效益,缺乏管理制度和人才培養制度的建設,更沒有為在職人員提供良好的職業發展前景。
1.合理規劃及大膽創新。主要是要加強整體規劃。制定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文化產業規劃,其包括動漫業、出版業、影視業等重點發展產業的專項規劃部署,明確把握國家重點產業的布局情況以及重點發展方向。其次,在國家完善法規政策之后,能夠運用法律的保護傘進行文化產品的大膽創新,跳出傳統慣性思維的束縛,敢于冒險、勇于挑戰,設計研發出一些具有新時代元素特征的適應市場目標消費群體的文化產品。
2.調整產業結構和建設示范基地。首先,對傳統文化產業進行改造。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指導于調研、設計、生產、經營和服務等各個細小的環節,對于傳統的生產經營模式和傳播方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重點培育和推廣核心產品,打造核心層產業鏈的重磅升級,拓展文化產業相關的業務及搭配相應的服務,加大對文化產品的宣傳力度和國際知名度。其次,發展新興文化產業。最后,促進產業集聚。在一個地區先進行試點建立產業基地,而后在總結前面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在一部分地區進行推廣,甚至可以擴大規模建立示范性的文化產業園區[6]。
3.扶持領頭企業和創造特色品牌。將一批文化企業培育成為領頭軍型企業,讓領頭軍企業帶動其他企業的發展,最終相互促進實現文化產業整體的全面升級和達到經濟快速增長的目的。文化產業上市公司在經營日常業務之余理應注重市場調研而后研發出具有新穎性的產品,能夠迅速吸引廣大消費者的眼球并刺激他們的購買欲望。同時,對文化新產品的營銷策略和推廣上市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不斷加強對其的管理,發掘和開發新產品的潛藏價值。
4.提供施展平臺和加大人才投入力度。以往對于文化產業提供的平臺基本上都是通過綜合類或者專業型的文化會展、文博會、交流會、電影節等形式實現,現在除了之前的那種平臺之外,各文化產業上市公司還在許多地區建立文化產業項目推介培訓中心,以及設立相關的企業經營模式培訓課堂,較大程度地實現了多家文化產業上市公司可以面對面地一起交流經營管理經驗,讓更多的企業參與文化產業項目交易之中,更好地體現了文化產業上市公司與政府連接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各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紛紛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勵機制,真正實現了為我所用[7]。
文化產業顯然也成為了很多國家促進經濟發展的助推器,而文化產業曾被稱為全球最有前途的朝陽產業之一。因此,對于我國的文化產業上市公司來說要學會利用更高、更全面的財務杠桿分析以獲取更高額的經濟利潤,不應滿足于暫時依賴法律這個天然的屏障而停滯不前,而是要提高各種社會資源、經濟資源的利用效率。
參考文獻:
[1]鄧建商.中國傳播與文化上市公司經營績效實證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09,(13):86-88.
[2]黃琳霖.文化產業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0.
[3]劉璐.基于因子分析和DEA-Bootstrap法我國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評價研究[J].時代金融,2013,(9):196-198.
[4]楊瀟,陳亮.基于灰色關聯度的我國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評價研究[J].企業導報,2013,(22):33-34.
[5]白積陽.我國文化產業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企業績效的實證分析研究[J].上海商學院學報,2012,(5):26-37.
[6]劉志杰,朱靜雯.傳播與文化產業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與公司績效相關性研究[J].出版科學,2011,(5):70-72.
[7]李春林,孟杰.我國中部地區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動態綜合評價研究分析[J].統計與管理,2012,(4):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