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研究目的。該研究通過對武漢市現有備案注冊的檢驗檢測機構,潛在可利用的檢驗檢測儲備資源以及我市科技創新載體、創新平臺三個維度,檢驗檢測產業規模、產業現狀、產業結構、空間布局和技術水平五方面的研究,旨在全面掌握武漢市檢驗檢測產業發展水平,明確檢驗檢測產業分層分級管理的新思路,進而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措施,從而實現我市檢驗檢測服務能力的全面提升。
1.2 研究意義。該研究通過對檢驗檢測產業的分析研究,旨在促進我市檢驗檢測產業轉型升級,建立市場布局和層次結構更趨合理,市場秩序更加公平有序,資源配置更加優質高效的檢驗檢測產業業態,為社會提供更加誠信透明、經濟優質、便捷周到的檢驗檢測服務,更好的服務于武漢市的經濟發展。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對比分析,定量與定性分析,普查與案例實地研究結合分析法。通過對比分析測各領域各區域檢驗檢測技術能力,發現我市檢驗檢測產業的優劣勢;以500多家機構的普查信息為定量基礎,結合各領域實地案例分析,定性分析我市檢驗檢測產業整體發展水平和特點。
2.1 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多,可挖掘檢驗檢測潛在資源和高端儲備資源大。截止2016年底,我市備案注冊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共計592個,其中,獲得資質認定的檢驗檢測機構(以下簡稱CMA 機構)439個,獲得CNAS認可的檢驗檢測機構122個(以下簡稱CNAS機構),認證機構31個。全市已建成和批籌的檢驗檢測相關國家級中心22個,檢驗檢疫國家級重點實驗室9個,省級中心12個。各類高等院校82所。另外,科研院所、企業創新平臺眾多,包括各類(國家)實驗室154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94個,企業(技術)研發中心437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67個,工業技術研究院10個,科技產業化基地11個,這些都是潛在、可挖掘的資源和高端檢驗檢測儲備。
2.2 檢驗檢測產業結構不合理,中高端檢驗檢測配套能力不足。一方面,我市涉及公共安全領域,包括食品、農產品、醫藥衛生、環境質量、建筑工程及建筑材料檢驗檢測機構數量眾多,達360個,占備案注冊561個機構的64%,同時,民營企業涉足最多的也是這6個領域。但其他領域現有配套能力不足,尚不能很好滿足我市現有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要求。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煙草、能源及環保和鋼鐵及深加工6個產值過億的行業中僅食品和煙草領域檢驗檢測能力勉強與產業發展相配套,而光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智能電網、新型材料、生物醫藥、高性能醫療器械等新興產業領域的檢驗檢測能力配套不足,滯后于相應產業的發展。
2.3 檢驗檢測產業整體布局相對分散,未與區域產業形成產業合力。我市檢驗檢測機構按區域分布可劃分為武昌片、漢口片和漢陽片,武昌片基于其科研院校云集和產業集聚的優勢,匯聚了我市半數以上的檢驗檢測機構,達306個,其中武昌區和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的檢驗檢測機構數量最多。漢陽片的檢驗檢測機構數量最少,僅81個,為武昌片總數的四分之一。漢口片共174個,除黃陂區和新洲區數量較少外,其他行政區數量相對較均衡。目前武漢市檢驗檢測行業整體布局相對分散,產業資源難以達到最優配置,未能形成產業合力,也尚未形成機構集聚吸引產業集聚的“榕樹效應”。
2.4 國有檢驗檢測機構市場定位不清,市場化程度不高,競爭力有待加強,盈利能力有待提高。目前我市國有CMA檢驗檢測機構255家,其中事業單位148家,國有控股企業107家,總占約63%。政府和國有資產機構較多依賴行政任務,導致檢測任務來源單一,體制機制不靈活,市場化程度低,影響整個檢驗檢測服務業的活力和生命力,有礙我市檢驗檢測服務業快速發展。
2.5 檢驗檢測服務供需信息不對等,信息溝通不暢。一是企業需要的檢驗檢測需求找不到對口的檢驗檢測機構,同樣,檢驗檢測機構具備的較強檢測能力未充分的進入市場化公開信息,供需雙方缺乏一個交流互通的渠道。二是一些高端檢驗檢測潛力還需深入挖掘,引導其市場化,其檢測能力的受益范圍仍局限于企業內部研發,或僅用于國防航空、橋梁等專業領域,引導其市場化的潛力巨大。
3.1 采取分層分級管理思路,有的放矢,與不同需求對接,引導全市檢驗檢測能力全面提升。建議按照檢驗檢測來源、能力、服務領域、機構規模,以及歷年各級各類飛行檢查、監督抽查情況和通報結果,對我市檢驗檢測能力進行全面梳理和分類,采取分層分級管理新思路。通過繪制 “武漢市檢驗檢測能力分層分級管理金字塔圖”,一方面有利于對我市全部檢驗檢測機構進行等級管理,提升質監部門管理效能;另一方面有利于有的放矢,引導不同檢驗檢測能力與對應需求對接,引導不同類別的檢驗檢測能力適應性發展,促進全市檢驗檢測能力全面提升。
3.2 資源集聚、產業帶動,政策導向,提升品牌,建設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武漢園區(以下簡稱集聚區)。我市建設集聚區是依托雄厚的工業基礎、門類齊全的產業優勢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做出的精準戰略定位,它突出創新驅動、高端引領、開發合作、輻射帶動。建設集聚區堅持開放式建設模式,科學謀劃全市檢驗檢測行業發展,制定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把著力點放在政策引導和精心培育上,通過“搭平臺、設聯盟、推創新、育市場、樹地位”,促進檢驗檢測認證產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形成產業協同效應和產業合力;促進我市傳統優勢產業重新布局、整合。
3.3 挖掘檢驗檢測現有和潛在資源,開發檢驗檢測高端資源,創新國家級檢驗檢測中心建設模式。我市建設國家級檢驗檢測中心,明確重點部署的領域和方向,以新建和提升一批國家級檢驗檢測中心為龍頭,充分挖掘高校、科研院和各領域領軍企業的設備、人才、專業技術和信息等優勢資源,推進檢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建設模式,打破地域限制、行業限制和所有制限制,支持政府檢驗檢測機構主動與大型企業、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對接,與國內、國際知名檢驗機構合作,探索以股份制形式整合各類資源建設國家級檢驗檢測機構的有效途徑,鼓勵有條件的大型企業、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檢測機構向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轉型。使檢驗檢測技術為核心的產業鏈服務與產業集聚區、開發區更加融合配套,且更好地發揮政府資源調配和宏觀決策的服務作用。
3.4 探索提高質量技術基礎供給水平,服務中小微企業質量提升,搭建質量技術公共服務平臺。開展質量技術基礎“一站式”服務,助推中小微企業質量提升。一是積極籌劃在全市已有的產業園區、科技園區建設共享實驗室,提供基礎性服務。運用互聯網+檢驗檢測平臺,就近為園區企業提供標準查詢、標準查新、標準制修、計量器具檢測、產品認證等全套服務。二是探索通過整合優勢資源在全市建網布點,提供個性化服務。引導有意愿的大專院校、大型企業的實驗室和產業科技研究院積極對外開展檢驗檢測服務,為中小微企業提供一體化產品研發方案。三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檢驗檢測供給水平。
3.5 構建互聯網+的現代化監管模式,督促機構提升主體責任意識,創造良好的檢驗檢測市場競爭環境。一是充實完善機構監管“兩個人員庫”,即技術專家庫和區局為主體的監管庫,兩個庫為實現全市機構證后橫到邊縱到底地監管提供人力保障。二是健全“兩個信息庫”,通過全面梳理監管對象信息,明確監管重點,建立“全市檢驗檢測機構監管信息庫”和“全市檢驗檢測機構信用信息庫”。 兩個庫旨在一方面組織全市機構自查,摸清監管對象家底,另一方面以問題為導向,針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機構重點監管,計入信用檔案,形成動態信息作為監管參考。三是構建“兩個監管網”:縱向建立市局及區局主導,涵蓋全市機構的縱向監管網,橫向搭建質監及各領域行業監管部門,涵蓋全市機構的橫向監管網,既暢通質監部門指令傳達,又擴大質監部門對各行業的影響。四是組織實施年度監督檢查,對全市機構實施“雙隨機一公開”抽查,加強對檢驗檢測機構資質的監管,營造放心檢驗檢測氛圍。五是引導企業樹立責任意識,強化質量管理。督促檢驗檢測機構加強日常質量控制管理,提高風險控制和服務意識,梳理風險點,掃除盲區。
3.6 加強政策引導,加快機構分類改革,全面提升我市檢驗檢測產業發展。我市檢驗檢測產業的良好發展需要政府在更高層面上引導,一是引導國有檢驗檢測認證資源向關系行業發展的關鍵領域集中,向技術密集、資源密集的基礎性、戰略性領域集中。二是探索放開部分檢驗檢測領域和準入機構性質的限制,擴大對外開放與合作,重點以國有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為基礎,保障產業發展,加快引入民營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盤活檢驗檢測市場,加大外資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招商力度,增強檢驗檢測服務業輻射范圍,形成國有、民營、外資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有機結合的競爭格局。
(武漢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國家飲料及糧油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湖北 武漢 430048;武漢市特種設備監督檢驗所,湖北 武漢 430024)
[1] 郝麗娟.檢驗檢測認證整合蓄勢待發[J].質量與認證,2014,03: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