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即是指由貨幣資金的供需雙方以金融工具為交易對象所形成的市場。金融市場的建設與發展是市場經濟體系發展最主要的部分,它能使社會資金的積累、分配與投資通過市場原則進行,這對一定時期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盡管我國的金融市場已相對比較完善,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下面筆者將結合我國金融市場的現狀具體分析這些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貨幣市場,指票據、證券持續期限在一年以下的短期金融市場,按交易的內容和方式可分為銀行同業拆借市場、短期證券市場和貼現市場,筆者在此重點剖析銀行同業拆借市場。銀行同業拆借市場在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監管體制方面都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在管理體制方面,拆借市場的擴張與收縮缺乏內在調節機制,而且拆借的主體也不盡合規,目前仍有少數未被授權的機構違規參與資金拆借,即使是有資格參與拆借的商業銀行和基金機構,其將拆借資金用于信貸放款和中長期的投資,如此短款長用也極易引發銀行系統的流動性危機和支付清償危機;其次,在運行機制方面,同業拆借市場缺乏市場交易中介組織。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為我國同業拆借市場提供了一個成員交易的平臺,然而僅僅提供一個平臺是不夠的,拆借市場各成員之間信息不對稱情況嚴重成為困擾市場的關鍵因素之一,而中介機構扮演一個“信息經紀人”的角色,可以緩解拆借市場的信用問題。另外,在監管體制方面,拆借市場缺乏有力的監管:缺乏對參與主體的有力監管,導致未經授權的機構參與進來,擾亂了拆借市場的秩序;缺乏對資金的有力監管,導致拆入資金的用途存在違規現象,部分金融機構為達到利益目的而不惜違反國家法律,這都阻礙了貨幣市場的健康發展。
資本市場是一國中長期資金借貸和票據證券流通交易的市場,其存在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我國的資本市場的層級結構尚未成熟。成熟的多層次資本市場,應當能夠同時為大、中、小型企業提供融資平臺和股份交易服務,但目前我國的中小企業融資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而且股權結構方面也不合理,這也使得我國的上市資源比較緊缺;其次,我國資本市場中的機構投資者偏少,股票市場投機氛圍濃烈。一方面,我國的企業都在排隊等著上市,其部分目的就是為了股東圈錢套現;另一方面,我國股票市場投資者隊伍中多以散戶為主體,而養老金、證券投資基金、保險金、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等機構投資者數量少,投資占比低。散戶的個人投資量微小,并且其炒作投機心理嚴重,目前用戶只需在手機終端輕輕一點,即可完成下單,根本沒留多余時間去思考,而且“羊群效應”明顯,跟風現象的存在使得股民在投資時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斷,此種現象的存在使得我國股票市場投機氛圍濃烈;還要提到的就是監管問題,我國資本市場監管主體呈多元化,這種分業監管必然會造成金融市場的一些監管真空,后面筆者還會詳細提到。
在市場結構方面我國金融市場各子市場之間出現互相分割的局面,這既與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發展路徑有關,也與各專業性金融市場壁壘有關,當然也與行政性壁壘有關。金融業中的銀行業以存款、貸款為業務主攻方向,證券業專注于債券、股票等證券的行銷,保險業通過保險單維持行業基本運行,而將保費單純的存入銀行,資金再生能力差。這樣相互分割的狀態使得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相互之間阻塞不通,迫使資金變相暗通,阻礙了兩市場之間的聯動效應,也阻礙了貨幣政策的傳導,減弱了貨幣政策的效力,所以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之間溝通的渠道亟待建立。還有則是資本市場本身之間的分割,我國的資本市場是多層次的,如何在各層資本市場間建立有效的轉板機制是有效發揮資本市場功能的主要環節。目前新三板相對比較封閉,其上市門檻高,退出通道也不流暢,其容量龐大,不乏有被市場低估的好企業,如何將好企業篩選出來,成功實現轉板也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國目前有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一行三會”的金融調控監管模式,盡管金融監管體系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其一,我國金融監管目前還是分頭監管的局面,雖然這樣可以對自己負責的對象進行有效的監管,但這樣卻造成了各個監管機構之間的分割,沒有統一的監管政策,難以協調合作;其二,監管范圍上存在著灰色地帶,實際上,一些具備更大能力的金融公司游離在控制范圍之外,比如新興起來的互聯網公司,而且法律條文中沒有明確規定的一些活動與金融活動有關,這也處于監管范圍之外;其三,我國對于金融機構風險方面的監管和規范性監管涉及不多,監管手段落后,監管能力和效率較低。
1.對于同業拆借市場。首先,適當放寬進入拆借市場的規模,容納多方面的交易主體,讓更多的金融機構加入到拆借市場中來,由拆借中心擔當“信息中心”,收集各市場成員的資產、經營情況,并分析成員資金缺乏的原因和償還能力、現金流量等情況,努力促進交易迅速達成,積極推行代理制度,將民間資金納入同業拆借市場,增加交易的活躍性;其次,繼續加大網絡建設力度,發展中國銀行間的網絡系統,提高清算結算的效率;還要加強對拆借市場參與主體的行為規范和監督,確保參與主體的合法性以及拆借資金使用用途的正確性。
2.大力發展票據市場。這樣不僅為工商企業解決了融資問題,還為商業銀行提供了優化資產質量的途徑,而且為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操作提供了條件。
1.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切實保障中小企業投資者的利益。
2.加快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轉變證監會職能,推動交易所的改制,強化信息披露質量,建立追責機制,強化公司治理和內控制度建設。
3.加強機構投資者的培養,推動社保基金、證券投資基金、保險金等金融機構進入資本市場,增加機構投資者的投資占比;另外,也要加強對投資者的教育,經過理性分析判斷后再作出投資決策。中介機構具有較成熟的思維和理性的判斷,可以推動散戶通過中介機構來完成投資,從而做出理性決策,以此減輕投機的心理,弱化股票市場的投機氛圍。
1.采取漸進的辦法,積極探索開辟合理的連通渠道,溝通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增加貨幣市場的資金需求和資本市場的資金供給,同時促進兩個市場的活躍與發展。例如促進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交易主體的互相滲透,推進銀行信貸資金合理進入股市,同時加強對信貸資金的監管。
2.加快建設有效的轉板機制,篩選出優秀的企業,淘汰掉劣質的企業。筆者設想,在主板市場上掛牌上市交易的公司,如果在經營的過程中達不到主板市場的上市條件,可以退市,轉入低一級的市場上進行交易,這樣解決了企業的退市問題,也保證了主板市場上上市公司的質量。
1.健全金融市場的法律體系,盡快制定具體的法律法規,將與金融有關的市場活動都納入在監管的范圍內,盡量做到讓每個在金融市場上出現狀況的活動都能有法可依,以此來規范金融市場參與主體的行為,減少金融犯罪的現象。
2.推進金融機構自律體系的建設,增強金融機構本身的自覺性,這無疑會促進金融市場更加健康的發展。
3.可以逐步變分業監管體制為合業監管體制,將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合為一個整體,制定統一的監管政策,結合中國人民銀行,實現對金融市場統籌協調的監管。
4.加強金融風險方面的意識,充分利用監管信息,做好對風險的預測和防范,可以加強對技術、管理人才的培養,建立金融風險的檢測、防范、評價體制,從而提高監管的能力和效率。
除了上述筆者提到的,我們也應該加快金融工具和金融產品方面的創新,以更好的應對金融市場的自由化和國際化。相信金融市場會更加健康的發展,為我國的經濟發展不斷注入活力和提供動力。
(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江蘇 蘇州 215021)
[1] 萬解秋.貨幣銀行學通論(第三版)[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
[2] 孫巖潤.中國金融市場監管現狀與問題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7(04):127-128.
[3] 張清惠.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現狀及政策建議[J].中國商界(上半月),2010(07):31.
[4] 中國行業研究網:http://www.chinair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