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麗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西安 710100)
我國民族地區已經有許多高校設置了舞蹈專業,以重點培養舞蹈人才,而這也是我國教育、文化等事業發展的表現。具體而言,民族地區對舞蹈專業人才的培養也是對舞蹈這一藝術繼承、發展的表現[1]。在現代社會發展、文化市場發展的浪潮當中,民族地區在舞蹈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具體應當如何把握時代需求,做到該人才培養的與時俱進,也是當前民族地區高校需要思考的問題[2]。針對這個問題,舞蹈專業人才培養必定需要向應用方向轉型。以下將就此問題具體分析社會對民族地區舞蹈人才培養的需求、民族地區舞蹈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并就如何轉型提出幾點建議。
國家發展戰略當中,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始終是非常重要的內容。為此,國家在推動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等事業發展方面也給予了多種支持。研究數據顯示,民族地區的發展速度于2014—2015年,已經超過全國和西部地區,民族地區的綜合實力得到顯著增強。縱觀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中的產業結構,其已經在逐步轉型,第一、二、三產業結構在逐步優化當中[3]。其中,第一產業始終保持穩定發展,第二產業發展比重下降,但是第三產業增長極為明顯。從民族地區產業結構來看,舞蹈文化產業作為第三產業當中的一類,發展也極為迅猛,例如云南、新疆等民族地區的舞蹈文化產業,民間舞蹈、舞臺劇、具有民族風情的歌舞等發展非常繁榮,由此民族地區的旅游文化產業也得到推動和發展。尤其是民族地區在豐富的傳統民間舞蹈資源的基礎上,以產業的方式發展對各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建設也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并且已經成為打造區域文化,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
與此同時,民族地區將舞蹈專業引入教育教學當中,與之相關的教材、教師、傳統民間舞蹈等對舞蹈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對學生未來就業推動民族地區以經濟發展同樣具備一定的優勢。
此外,社會當前始終需要舞蹈專業人才,無論是文化單位、國家機關、企業等實際上都需要舞蹈人才,因此給予舞蹈人才的就業機會也非常多,由此對促進舞蹈文化產業,促進經濟發展也都有積極的作用[3]。當然,除了經濟層面,文化本身的發展也需要舞蹈專業人才。
總而言之,現代社會需要舞蹈人才,并且非常需要應用型的舞蹈人才。
從當前社會對舞蹈人才的需求當中,不難看出舞蹈人才培養的意義重大,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容忽視。基于此,以下則針對民族地區舞蹈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予以詳細分析。
自20世紀90年代至今,民族地區就舞蹈專業人才培養方面,主要通過高校增設舞蹈專業如舞蹈學、舞蹈編導等進行舞蹈人才的培養。民族地區高校也一直都是舞蹈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隨著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社會對舞蹈人才的需求日漸凸顯,而民族地區高校在這方面的競爭也越加激烈[4]。相比過去,民族地區舞蹈人才培養的方式、方法、條件等均有一定的提升和改善。但是,民族地區高校對舞蹈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當中,還面臨著以下突出的問題。
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迅速,但是與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相比,其仍處于弱勢,高校對舞蹈人才的培養仍然缺乏各類資源,如舞蹈教師、舞蹈專業相關教材、教學中舞蹈創作和表演實踐資源、數字化資源建設等都相對缺乏。
以舞蹈人才培養中舞蹈創作和表演實踐資源缺乏為例,民族地區高校與其他地區的高校相比,本身的關注度以及知名度是比較低的,在開展舞蹈人才培養的過程當中,資源也相對較少,其中創作與表演實踐資源的缺乏尤其突出,教師和學生需要進行舞蹈創作,需要進行實踐表演,一方面平臺展示的機會少,另一方面舞蹈實踐也難以提高。此外,由于平臺不足,學生舞臺創作及表演觀摩機會也非常缺乏,而觀摩實際上對提升學生舞蹈感悟等作用非常大,是舞蹈實踐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5]。雖然,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獲得一些舞蹈資源,但是缺乏現場觀摩,整體的觀摩效果實際并不理想,同時對應用型舞蹈人才的培養也是不利的。
在舞蹈人才培養當中,學生舞蹈動作是否標準、肢體是否協調等方面的要求非常嚴格和突出,由此舞蹈考核也主要以此為依據。該方式之下的舞蹈人才培養,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達到舞蹈專業的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舞蹈需要融入舞者的情感,是舞者情感表達和傳遞的一種方式。舞蹈作為一種藝術,應當要把握動作的標準程度,把握肢體的協調度,但與此同時也需要重視其中的藝術性,尤其在傳統民族舞蹈人才培養的過程當中,更應當突出舞蹈的人文、藝術氣息[6]。但在民族地區舞蹈專業人才培養中對于這一點的突出,遠遠不如對學生舞蹈動作標準等方面的突出。
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以及在社會對舞蹈人才需求的基礎上,民族地區進行舞蹈人才的培養則可通過各種方式,對其高校中舞蹈專業人才的培養逐步向應用型轉變。就此,針對關于民族地區舞蹈人才培養現狀中提出的兩點問題,對舞蹈專業人才的轉型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舞蹈專業學生應用能力的核心在于舞蹈的社會性應用,而現今社會除了對舞蹈人才本身的舞蹈技能有要求之外,實際上對舞蹈人才的表演能力、節目排練等方面的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綜合而言,應用型舞蹈人才實際上是既具備良好舞蹈技能,又具備表演、組織等各方面能力的人才。
在民族地區舞蹈專業人才培養當中,一方面資源缺乏,另一方面應用型和藝術性的培養不足,要達到應用型舞蹈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則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
綜合上述探討與分析,民族地區的舞蹈專業人才培養可從以下方面進行。
1.確立具體的應用型舞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從文化市場發展態勢來看,市場對舞蹈人才的要求進一步提高,選用人才也逐漸變得非常嚴苛[7]。在這種情況下,民族地區對應用型舞蹈專業人才的培養,可確定如下目標:舞蹈人才應當掌握舞蹈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并且有扎實的舞蹈基礎;舞蹈人才應當具備舞蹈的表現力、舞蹈編排以及創新創作能力;可在專業的藝術團體、文化企業、機構等從事舞蹈表演、教學等工作。
2.以專業分流突出應用型舞蹈專業人才的培養。民族地區院校可依據其區域內經濟、文化等發展情況,依據地區對舞蹈專業人才的需求,依據舞蹈專業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等制定和設計舞蹈專業分流方向,具體如舞蹈教育方向、舞蹈表演方向、舞蹈創編方向等。在專業分流之前,針對舞蹈專業的學生均要求接受舞蹈專業課程以及公共文化課程等,由此確保舞蹈專業學生具備舞蹈專業技能基礎之上,可進一步提升專業應用能力。
3.拓寬舞蹈教學資源平臺,強化實踐。舞蹈專業人才要向應用型轉變,需要在資源以及實踐的基礎上進行。而民族地區在舞蹈教學資源方面,實際上具有非常豐富的民族舞蹈資源。以舞蹈專業的編導為例,依據當地民族舞蹈特色,結合舞蹈專業所涉及到的教學內容,學校可以為舞蹈專業師生提供觀摩民族舞蹈的平臺,或者師生自行挖掘民族地區的舞蹈資源,通過觀摩欣賞,在一定舞蹈技能的基礎上進行舞蹈的創編,不斷提升學生創作排練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從而逐步達到向應用型人才方向轉變的目標。
另外,民族地區院校可依托當地經濟、文化發展基礎,不斷完善和擴充校內的舞蹈設施設備,組織安排舞蹈活動或比賽,加強與相關企業的合作等等,由此不斷拓寬舞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渠道。最后,院校還可通過加強舞蹈數字化資源的建設,為舞蹈專業學生提供更多的資源,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最終達到推動應用型舞蹈專業人才培養的轉變。
綜上所述,民族地區舞蹈專業人才培養本身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并且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增快,也為民族地區文化教育事業、文化市場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面對社會、舞蹈產業、文化市場的需求,民族地區舞蹈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逐步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方向轉變。對此,雖然民族地區舞蹈專業人才培養當中存在一些問題,但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如高校確立具體的應用型舞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拓寬資源及機會等,對推動應用型舞蹈專業人才的轉變必定有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徐兵.民族地區高校舞蹈專業應用轉型途徑與策略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6,(12):20-21.
[2]馬琳.民族地區舞蹈專業人才培養應用轉型探索[J].文化學刊,2017,(1):112-115.
[3]徐兵.民族地區高校舞蹈專業應用轉型發展的思考[J].戲劇之家,2017,(8):185-186.
[4]文靜.民族地區綜合性普通高等院校舞蹈學專業教學模式研究[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2011.
[5]韋娜.民族地區藝術院校舞蹈編導專業人才培養教學模式特色研究[J].歌海,2016,(5):99-101.
[6]朱紅.建立民族舞蹈特色教學體系,傳承與發展民族舞蹈文化——兼論云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發展模式[J].藝術教育,2011,(2):18-20.
[7]紀芳芳.學科建設視野下的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傳承[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