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萍
(湖北工程學院圖書館,湖北 孝感 432000)
據統計,全球有近30億人喜歡飲茶。茶在中國被譽為“國飲”,“夫茶之為民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以無。”飲茶于身體可以止渴解膩,治病養生,提神醒腦;從茶色、茶香、茶味至茶具、茶館、茶藝,無不體現品、賞之樂;茶道更是將哲學倫理道德人生融入其中。而由茶形成的品種種植、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經濟產銷、生態旅游、茶文化交流等需要相關文獻資源提供支撐服務。
中國是茶樹的故鄉,種植面積約4千萬畝,位居世界第一。中國茶樹種植資源廣泛,栽培歷史悠久,分布于西南、華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區,紅茶、綠茶、青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茶系品種豐富,茶葉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優勢特色經濟作物,帶動地方經濟及生態旅游發展。產茶區所在高等院校本著服務地方經濟,把握學校辦學定位、特色學科建設與科研工作發展的需要開設茶學及相關專業。該專業培養畢業生具備農業生物科學、食品科學和茶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能在農、工、商等多領域從事與茶學有關的技術、推廣、經管、教研等工作,帶動茶學相關產業的發展。
文獻資源建設是高校圖書館建設的基礎,各高校都有重點學科及學科特色,高校圖書館除為高校提供基礎資源保障服務外,也肩負著對特色學科、地方資源的開發等特色職能。專題特色是館藏特色的重要內容,為此高校圖書館對茶學專題數據庫的建設具有鮮明的區域性,以期實現區域信息資源共享。高校信息資源中心圖書館應滿足讀者對茶學文獻信息的需要:專業、深度、全面。如了解國內外茶學歷史文化,全球茶系品種種植分布,本地區茶葉茶企相關信息,茶學相關專利、課題、論文等。建設并實現茶學專題數據庫一站式檢索,方便廣大讀者及種植科研教學人員。
數據庫茶學數據庫結構的劃分定位建立在學科系統上,并具可操作性,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茶學研究按大方面可以劃分為茶科學與茶文化學,為此茶學專題數據庫設為二級類目。一級主題類目:生物學、食品科學與中藥學、茶文化學。二級類目層次根據每個數據庫內容以樹狀形式一一列出。二級主題類目:生物學分為植物學和生物化學;食品科學與中藥學分為中藥學、食品加工、食品生物化學、食品營養;茶文化學分為茶史學、茶文化社會學、飲茶民俗學、茶的美學、茶文化交流學、茶文化功能學、茶文學。
茶學專題數據庫包含紙質讀本實體庫與數字圖書數據庫兩個部分。數據庫應具備讀者需求的所有功能,為讀者提供便捷的操作使用方法,內容顯示檢索方式應符合大眾習慣[1]。紙質讀本實體庫將館藏的所有茶學圖書進行集中,專門開辟茶學圖書閱覽區,方便讀者借閱;數字圖書數據庫根據論文資源、音視頻資源、人物照片資源、經濟數據資源等建立子庫類型進行頁面展示[2],依據不同類型頁面展示也會有所不同。如論文資源可使用期刊模版,根據數據資料刪除、添加、修改相應字段,描述文獻的主題、關鍵詞、摘要、刊名、作者、單位、項目等。
1.資料收集的范圍及渠道。茶學專題數據庫以文本、圖片、視頻、音頻等形式收錄資源信息,多角度對茶學進行展示。資料收集主要圍繞著茶史學、茶樹種植資源、茶葉保健研究、藥物和食品研制、飲品、茶文化功能等主題進行。為此,茶學資料收集包括幾個方面:一是高校圖書館館藏茶學類圖書的調查整理,即紙質資源與電子資源(包括電子圖書、電子期刊、電子報紙等);二是相關專家學者相關課題科研資料(如土質、氣候、營養分析報告)、學生畢業論文;三是政府、茶企、茶研究相關網站,獲取公開信息(茶經濟、茶種植技術、茶相關作品藝術旅游等);四是實地調研茶基地采訪收集一手信息,記錄翔實分類有序便于登記查找,如茶基地信息——名稱、地址、面積、品種、產量;茶企業信息——編號、名稱、商標、地址;茶加工信息——編號、批號、日期、原料來源、產品類型、等級等,此項收集學科館員可與相關院系實習學生共同完成。
2.專業人員的配備培養。圖書館員的配備直接影響數據庫建設使用。圖書館管理員對資源的加工整理需要有生物學專業基礎的圖書館員去組織安排完成,如對紙質文獻進行數字化處理,并進行分類、標引,對處理的茶學資料進行分析、比較、鑒別、歸類等,茶學學科館員配備尤為重要。同時,數據庫技術人員為茶學專題數據庫提供技術保障,頁面設計標的指引、數據上傳更新、運行維護等等。因此,需要對相關建庫館員進行相關培訓,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學習方式,使館員們具備資料的收集制作,分析加工整合的專業技能,為茶學數據庫建設提供團隊保障。
3.數據庫建成后的注意事項。數據庫建成后為提高利用率,應做好宣傳工作,讓讀者了解茶學數據庫,在讀者獲取資料的同時積極收集反饋意見。學科館員匯總分析,對內容加以取舍,規劃重組;在查找方式上對館藏位置或鏈接指引使讀者能夠輕松查找獲取所需信息。網絡系統維護人員對數據庫的硬件要按期及時維護,保證其穩定性,對文獻資源要進行定期備份避免造成損失[3];及時關注國內外茶學相關信息,補充最新科研成果資料,每年更新茶經濟動態,讓數據庫充滿活力而非擺設。
數據庫的建設要體現館藏特色,地區(所在茶區)特色,高校專業特色。但茶學數據庫的建設也沒有必要各自山頭,為避免重復建庫,在保證質量的同時,大家共同受益。各高校圖書館以聯盟的形式,采取統一規劃,分散合作建設等方式。這樣可以避免高校圖書館建庫方面的不足,同時也可充分發揮各館的優勢。數據文獻資源相互溝通傳遞,各數據庫負責人之間應加強聯系,以真正實現資源的共建共享。
受地域氣候品種、各地區消費者品飲喜好、當地文化傳統習慣等眾因素影響,高校開設茶學課程設計安排也有所不同。各地茶學資料收集應具有地方特色,數據庫建設小同大異。各地方高校圖書館必須依靠自身力量進行開發研制,數據庫建成后不僅能深化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的內容,有利于讀者對茶的科學研究,實現校地及各產茶區高校信息資源共享互補,以加快校企科研成果轉化為產能的步伐,形成產、學、研共同發展的一體化機制,服務地方經濟促進茶經濟產業的良性發展,將優質的茶品推銷海外;推動茶文化的傳承交流,讓中國茶文化傳播至世界每個角落。
參考文獻:
[1]張秉軍,邢杰,卜潔.高校圖書館地域文化特色數據庫建設與研究——以天津文化藝術特色數據庫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4,(6):46-48.
[2]彭燕.少數民族口述歷史數據庫建設與研究[J].圖書館,2014,(5):119-121.
[3]張中茹.試論寧夏地市圖書館地方文獻數據庫的建設——以石嘴山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4,(5):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