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寶鼎,吳 俊
(吉林農業大學旅游管理系,長春 130118)
自中國開展“十二五”計劃工作以來,我國在刺激全民旅游需求的增長的同時,出臺了一系列推動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政策,逐步形成一批獨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鎮,也促進了旅游活動空間由傳統景區向全域化拓展,催生新的城鎮體系的構成。未來中國旅游業的新支撐點將向中小空間范圍的城鎮旅游轉移,而過去三十多年來,城市和鄉村這兩種分異的終端空間一直是旅游經濟的增長點。旅游小城鎮的生長成為對單向度城鎮化進程的一種抵拒,為中國快速發展的城鎮化提供了借鑒和模式創新,旅游小城鎮為更具可持續的經濟社會發展創造出一種新模式,也促進了城鄉關系的和諧發展。基于吉林省優勢旅游資源分布的影響,如長春凈月開發區的升級轉型、查干湖旅游經濟開發區的建設、蓮花山旅游渡假區等,吉林省主要景區周邊的旅游經濟開發區得到長足的發展。省內大型景區周邊的旅游小城鎮發展迅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長白山二道白河鎮與松江河鎮的發展。
小城鎮是一類特殊的社區,主要表現在小城鎮社區參與主體間關系網絡的特殊性,既不同于城市社區也不同于鄉村社區。在旅游小城鎮中,旅游者作為一大主體進入到小城鎮的社會空間中,滋生了旅游服務產業鏈,并且這類主體持續不間斷地流入,進而另一類主體旅游從業經營者也開始進入到旅游小城鎮的社區范圍。小城鎮具有強烈的農商氛圍,各式酒店、餐廳的出現不但體現了對地域宗族的留戀,又體現了追求情義般商業經營原則的向往。在旅游小城鎮的社會空間中就同時體現出了以地緣、業緣和親緣(血緣)糅合的局面,線型街道界面兩邊平齊的建筑店鋪是對商業追求平等的表現。在這一個地域性社會中總體上將會出現四大主體:政府主體(鎮政府和鄉政府)、經營主體(旅游從業人員和組織)、觀賞主體(旅游者)、文化主體(居民與當地非政府組織)。四大主體是對旅游未開發前的小城鎮傳統社會空間結構的改變,同時也是對應于新的旅游場域的參與者而言。四大主體的內部也應該是分層次的,其中的關系就更加復雜,需要研究占據同一位置的“階級”中的“不同階層”是如何互動的,這種跟層次的互動關系梳理起來很龐雜。但從兩者關系單邊互動入手,仍可以在相對完整的社區空間中把它整理出來,逐漸擴大到整個關系網。
以吉林省長白山周邊旅游小城鎮為例,現有三個分區,即池北區、池南區、池西區。隨著長白山旅游的發展,長白山管理委員會行政級別也得到提升,景區城市景觀不斷發展,建設了長白山機場和長白山公路,現代交通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方便了當地居民的出行需求。二道白河鎮、松江河鎮和東港鎮是承擔長白山四周服務功能的重要的三個城鎮,其中松江河鎮隨著撫松新城的建設,已成為城市化地區,二道白河鎮城鎮化現象最明顯。隨著配套設施的建設和景區可進入性的不斷提高,景區過度建設、環境生態保護、地方利益博棄等問題也成為長白山旅游城鎮化發展亟待正視和解決的問題。長白山區域的管理者主要有地方政府、林業局、管委會。在這里,政府擁有土地的管理權、所有權、審批權。以地方利益博弈來說,林業局隸屬國家林業部門,有森林資源的開采權,管委會擁有景區管理權及保護區管轄權。在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問題上,三者的權力交叉,存在著嚴重的協調問題。
空間成為社會構筑的內生變量,空間的安排構成影響社會的一個因素,社會也造就了物化的空間和空間安排。因此,社會空間既不是完全脫離地域物質依賴的純抽象性社會空間網絡,也不是早期的地理環境決定論下的被動生活模式寫照,而是哲辯式的社會空間互動關系。旅游服務區的出現緣起于旅游者在小城鎮中的行為活動,例如食住行、游購娛樂等一系列行為活動,但是服務區也限制了旅游活動的開展,這就表現為旅游參與主體的人與空間與旅游空間的不斷成型生長的互動。但無論如何,旅游小城鎮的社會空間不同于城市和鄉村的特定地域農商、文商的旅游小城鎮,也不同于其他旅游小城鎮社會關系網絡的概括以及其中的主體參與及互動,不同于城市和鄉村的特定物質元素原型提取,這些都是旅游小城鎮的社會空間特色的體現。
吉林省絕大多數旅游小城鎮均為政府主導下的旅游開發模式,但不應忽略小城鎮與農村天然的聯系。旅游場域有新的參與主體,新的主導資本,新的游戲規則。旅游場域的確立是在管制規范和認知三方面樹立制度的合法性,獲取制度合法性的過程,這意味著有群眾的積極響應,有法可依,有道德可言。旅游小城鎮的各類主體需要全在這個場域中進行資本的爭奪,這種爭奪是根據自己持有的資本數量和構成而進行的,這些主題包括經營主體、政府主體、文化主體、觀賞主體等,主體關系網也得以逐步建立。
國內外理論與實踐研究表明,社會空間結構的合理有序是一個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吉林省是我國傳統農業大省,小城鎮作為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要載體,是實現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必要途徑。
旅游的快速發展是在外界環境的干預下迅速發生社會文化變遷,這不同于傳統社會自身相對緩慢的演化過程,旅游的快速發展已對旅游城鎮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隨著旅游不斷發展,原本的小城鎮逐漸成為旅游熱點區域,在其社會經濟獲得了較快發展的同時,這些旅游小鎮會被誘導以游客的滿意度為參照進行重新生產、分配與交換。旅游小城鎮是一個空間類型較全面、涉及利益相關者較多的小型地域社會,政府、企業、居民和游客等力量都會影響著社會空間結構。通過對吉林省二道白河鎮等代表性旅游小城鎮的社會空間結構演化研究,可以幫助解釋旅游小城鎮社會空間的特殊性和復雜性,科學看待旅游發展與社會空間變遷的關系,以期指導吉林省旅游業持續有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陶慧,劉家明.基于ATR的旅游小城鎮分類評價與發展模式研究[J].地理科學,2015,(5):529-534.
[2]黃震方.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鄉村旅游發展——理論反思與困境突破[J].地理研究,2015,(8):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