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米
今年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審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指出,要落實黨中央對審計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強全國審計工作統籌,優化審計資源配置,拓展審計監督廣度和深度,消除監督盲區,做到應審盡審、凡審必嚴、嚴肅問責,既要敢于和善于發現問題,更要對發現的問題研肌析理、深入分析,查找問題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推動問題有效解決,努力構建集中統一、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審計監督體系,更好發揮審計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的重要作用。這是新時代黨和國家對審計工作的重大戰略部署和頂層設計,為基層人民銀行開展審計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確了新時期審計工作的目標和提高審計效能的路徑。
近幾年,基層央行內審部門圍繞本級行中心工作,圍繞公共資金使用、依法行政、重大風險隱患和重要業務系統安全管理等方面開展審計監督工作,取得一些成效,但由于對新時期內部審計工作的認識不充分、工作機制體制不健全等方面的原因,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1]。
由于長期以來的觀念束縛,普遍認為管人、管權是黨委組織部門和紀委的職責,內審部門只負責業務監督,對“事”不對“人”,導致在審計中比較偏重具體業務活動的檢查,忽視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制約,特別是對領導干部行政權、決策權的監督,放不下包袱,邁不開步伐,不能完全滿足當前新形勢下內審工作新職責的要求。
內審部門雖然具有較強的審計檢查專業特長,但監督的剛性不夠,缺乏紀委的政治性和權威性,而紀委由于長期從事紀律監督,對于經濟案件及相關問題線索的挖掘和查處能力存在一定不足。再加上內審與紀檢監察等黨內監督部門之間溝通交流機制不健全,信息和成果共享不及時,既存在重復監督,又存在監督脫節的情況,審計監督與紀委等黨內監督協同性不夠,影響了監督的整體實效。
基層行內部審計基本上是以查錯防弊為主,局限于一些具體違法違規問題的查證,僅停留于賬、證、表及業務操作是否合規等方面內容的審查;缺乏對行政執法、金融服務的風險、效益、管理以及機制體制等方面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在實際工作中較多地注重了差錯補漏的合規性檢查,忽視了風險控制檢查;較多地注重了操作性檢查,忽視了運行效率效果性評價;注重了檢查的數量,忽視了檢查的質量和效果等。對于個別長期存在的違規問題、機制體制不健全、不完善問題,往往點到為止,不愿深究,甚至對一些問題線索內部消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敢深查、不敢碰硬、不敢窮追,不敢得罪人,缺乏主動作為和勇于擔當的魄力,導致審計工作不夠深入。
盡管十八大以來,行黨委圍繞全面從嚴管黨治黨、從嚴治行,落實“兩個責任”,組織內審、巡視、紀檢監察等部門開展了大量的審計、巡視監督檢查等工作,但“審計年年審,問題年年犯”的現象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屢查屢犯,改了又犯,屢禁不止。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一些單位對審計發現問題不夠重視,整改不到位、不徹底,避重就輕、敷衍拖延了事。二是審計處理力度不夠,往往從輕處理,沒有起到警示和震懾作用。三是審計成果信息共享不及時,成果運用渠道不暢通,沒有達到審計一個受益一片的效果。
內審部門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上來,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審計委員會對審計工作的部署要求,做到應審盡審、凡審必嚴、嚴肅問責[2]。對存在重大違紀違規、重大決策失誤、重大損失浪費等問題的單位,以及對審計發現問題整改不到位、不徹底、屢查屢犯的單位,要堅決查處,嚴肅依法進行約談和問責,發揮審計的警示和震懾作用,打造審計鐵軍形象,強化內審部門的公信力,促進被審計單位全面防范風險,規范權力運行,厲行節約,從嚴管黨治黨[3]。
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從嚴管黨治黨,就要科學整合和發揮內審、巡視兩大監督資源,充分發揮審計專業性強、巡視政治敏感性高的特點,構建“審巡協同、邊巡邊審、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巡審協作機制[4],將審計監督和巡視監督有機結合,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一是建立審計巡視全覆蓋相適應的工作機制,計劃互商,統籌安排監督資源。二是信息和資源共享。巡視可以抽調內審人員參與巡視工作,發揮審計的專業優勢,提高巡視質量。三是內審部門應及時了解巡視發現的問題線索、干部職工舉報或信訪反映的問題,并作為審計關注重點,實現巡視“政治體檢”和審計“業務體檢”優勢互補[5],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
一是強化被審計單位的主體責任。針對審計發現問題,有關部門和單位應作出進一步整改的安排和承諾,切實加大整改推進力度,對尚未整改到位的問題,分類梳理、深入分析原因,健全完善配套措施,建立健全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制度機制。二是強化內審部門的跟蹤督促。內審部門要健全整改檢查跟蹤機制,按照“誰審計、誰負責”的原則,明確檢查督促責任,對整改不力、屢審屢犯的,要對被審計部門單位主要負責人進行約談,嚴格依法依規追責問責[7]。三是強化有關方面的協作配合。加強與相關對口業務部門的交流磋商,從業務條線上推動審計發現問題的整改落實[8]。對被審計對象下發整改通知書的同時應抄送相關業務部門,要求對口業務部門協助督促整改。
一是加大推動完善制度力度,通過深入揭示審計查出問題的體制機制根源,研究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推動加強管理和完善制度,從源頭上和制度上預防相關問題的發生,實現整改成果的制度化、長效化[9]。二是提高制度執行力。要嚴格按照不相容職責相分離的原則,明確崗位責位,確保制度執行到位,防止“走過場”,形成各財務崗位之間、業務與財務之間、單位領導和經辦人員與財務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監督機制,強化風險控制。三是探索審計結果公告制度[10],加強審計監督與群眾監督的結合,在促使被審計單位及時主動地抓好整改的同時,也有利于推動其他單位舉一反三,自查自改,進一步強化管理,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