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嘉欣
作為綠色債券發行中的重要一環,第三方認證有助于提升綠色債券的公信力,進而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圍繞第三方認證的相關問題,本刊邀請安永華明會計師事務所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服務主管合伙人唐嘉欣進行了解答。
中國外匯:在綠色債券發行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引入第三方認證。就境外綠色債券的發行而言,第三方認證能夠提供哪些價值?
唐嘉欣:相比其他債券,綠色債券的最大特點在于它的“綠色”屬性。而投資者一般不具備環境方面的專業知識,因而在判斷某個項目的“綠色”資質,以及募集資金的用途是否實現了“綠色”方面,會存在一定的困難和局限。而第三方認證的最大價值,就在于能幫助投資者更好地了解項目及資金使用等方面所具有的“綠色”屬性,從而提升債券的公信力。
就境外綠色債券而言,目前國際上并未形成一個統一的綠色債券標準;與此同時,境外市場又有著一群更加成熟、更加專業的綠色投資者群體。鑒于此,在境外綠色債券的發行過程中引入第三方認證機構,能夠更好地滿足這類專業投資者的需求,幫助他們做出判斷。
中國外匯:專業機構在進行境外綠色債券的第三方認證時,其關注點會與境內綠色債券發行有哪些不同?
唐嘉欣:在發行綠色債券的過程中,發行人需要遵守相關市場的標準。同樣,為確保公信力,第三方認證也需要以相關標準為依據,嚴格地進行鑒證。而目前境內外市場在綠色債券的標準上,尚存在一定差異,其中最大的區別就在于項目的范圍:無論是《綠色債券原則》(Green Bond Principles,下稱“GBP”)還是《氣候債券標準》(Climate Bonds Standard,下稱“CBS”),均將化石能源項目排除在項目范圍之外;而國內標準仍然包括部分化石能源項目。
從執行認證工作的角度看,如果是境內的綠色債券發行,我們可能會更多地關注國內的行業標準和法律法規,而如果是境外的綠色債券發行,我們不僅要參考國內的行業標準和法律法規,還必須考慮GBP或者CBS的相關要求,以及項目所在地的法律法規,以保證項目在篩選標準、資金用途等方面符合要求。
中國外匯:企業在發行境外綠色債券的過程中,為配合專業機構順利開展第三方認證工作,需要做好哪些準備工作?
唐嘉欣:在境外綠色債券的發行過程中,無論發行人選擇適用GBP還是CBS,都會要求發行人具備一套嚴格適用于該標準的內部管理制度,包括怎樣進行項目調研、如何篩選項目、如何衡量項目最終的環境效益,以及如何確保資金用途與募集時聲明的用途相一致等。鑒于此,我們會在發行前看發行人是否具有符合上述要求的內部管理制度,也會在發行后看這套管理制度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執行,如項目是否是按照可行性研究報告中的參數運行的,能否實現預計的環境效益等。
為達成上述目標,在具體工作中,我們除了翻閱相關的合規文件,還會去項目現場進行查看,觀察項目的運行情況是否與當初所承諾的相一致,以及募集資金是否切實投放到了該項目。與境內相比,在境外綠色債券發行中開展這些工作的挑戰性會更高,如認證執行過程中需要進行的溝通工作會更加繁雜,相關合規文件的獲取難度也可能更大等。與此同時,境外綠色債券的發行窗口相對較短,發行人一旦遇到有利的利率環境和發行時機,需要盡快啟動發行。因此,如果企業有境外綠色債券的發行需求,建議不要等到發行前的最后一刻才開始啟動認證工作,而是要提前準備,盡早籌劃。
中國外匯:“漂綠”是綠色債券市場中的一個典型問題。如果企業在境外綠色債券發行中出現了“漂綠”行為,可能會對企業造成哪些影響?專業機構又會從哪些方面防范企業的“漂綠”行為?
唐嘉欣:對于綠色債券而言,“漂綠”屬于比較嚴重的問題,一旦被發現存在“漂綠”行為,會給企業的形象帶來兩方面的不利影響:一是影響企業在其所處的行業市場中的形象,二是影響企業的資本市場形象,進而對企業的業務開展,后續融資的可能性、難易度、融資成本等形成負面效果。
對于專業機構而言,我們會嚴格按照相關規定來做好認證工作,防范企業出現“漂綠”行為。2017年年底,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出臺了《綠色債券評估認證行為指引(暫行)》(下稱《指引》),首次統一了對綠色債券評估認證的標準,對發行前、存續期的評估認證工作均提出了相關要求。如果認證機構能夠將《指引》的相關要求落實到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把控企業的“漂綠”風險。而在境外綠色債券的發行中,我們除了參考《指引》外,還會結合GBP和CBS的相關要求來執行認證工作,以更有效地防止企業的“漂綠”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