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濤 編輯/張美思
作者系經濟學博士、金融學博士后
如有更多的中小銀行能在服務小微企業的主業中深耕細作,將有利于實現小微企業和中小銀行的良性共贏發展。
中國的中小銀行,數量相當龐大: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共有約4000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其中絕大多數是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和村鎮銀行等中小銀行。特別是近幾年,我國中小銀行數量增加更快,村鎮銀行已發展到1400多家,同時還新設立了10家左右的民營銀行。問題是,本應專注服務于小微企業的中小銀行似乎沒能很好地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偏離主業的情況較大銀行更為嚴重,這是中國銀行業的短板。究其根由,主要是沒能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從而使得中小銀行缺乏與當地經濟緊密相連的內在基因。
目前,我國中小銀行的理財等資管產品的擴張速度要快于大銀行,同業業務占比也明顯更高,很多中小銀行的存款在總負債中的占比不足50%,資金來源高度依賴金融市場,面臨著較大的風險。而在資產運用中,部分銀行貸款業務占比不足30%或更低,而大部分資金則運用于影子銀行類業務。
筆者2013年在德國調研時,德國中央銀行一位官員向我們介紹說,德國服務中小企業的金融體系較為完備,因而聽不到中小企業抱怨融資難、融資貴。在德國,除德意志銀行等少數大型商業銀行外,從儲蓄銀行到州立銀行,從復興信貸銀行到擔保銀行,再到合作銀行,無不把中小企業業務視為重點。
以儲蓄銀行為例。儲蓄銀行是德國重要的零售銀行,服務范圍涵蓋了除投機性業務外的所有零售業務。德國法律將儲蓄銀行明確定位于確保向當地個人、中小企業及公共部門(包括低收入家庭或小微企業)提供廣泛的高質量的金融服務。據此,即使在私人銀行不涉足的偏遠和低收入地區,也能獲得儲蓄銀行的基本金融服務。德國法律還規定,儲蓄銀行要運用其凈收益來促進當地的可持續發展,包括贊助慈善、文化、體育、科研、環境及商業發展項目。所有當地居民(包括游客)都能從這些資金使用中獲益。而這些資金的年使用額達5億歐元以上。
由于更注重當地經濟社會福利的最大化而非盈利的最大化,儲蓄銀行不參與高風險活動,因而受金融危機的沖擊很小。當前,儲蓄銀行擁有約1億個活期存款賬戶,并為5000萬客戶提供服務,是德國約50%的居民和44%的企業的開戶行,且90%的資金來自儲蓄。儲蓄銀行的董事們則會用大量時間實地了解當地客戶的情況,通過建立私人關系,與很多客戶維持著長期的業務關系。這是總部遠離當地的其他銀行所不具備的優勢。
反觀中國的中小銀行。如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等,大多由地方政府控股并任命高管,其主要目標是服務于當地龍頭企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政府融資平臺;至于我國的民營銀行,則大都由明星企業控股,而村鎮銀行則相當于大中型銀行的分行。這些銀行的業務模式雷同,在公司治理的內在基因上,沒有把服務社區、反哺社區作為首要目標。
從更深層次看,中小企業才是吸收就業的主體,也是增加經濟活力與韌性的保障,對實現全國層面的經濟目標意義重大。然而這些目標并非地方政府的目標:地方政府緊密控制地方性銀行瞄準的是支柱產業和重點項目,而這些產業和項目更多與國有企業、平臺公司相聯系。因此,干預的結果非但沒有提高中小銀行服務小微企業的積極性,反而更偏離了這一目標。
有觀點認為,小微企業風險大,不良率高,銀行服務小微企業的成本也更高。但筆者認為,商業銀行的利率定價模型已非常成熟,對小微企業的利率進行適當上浮,完全可以覆蓋其風險溢價和經營成本。目前,銀行貸款利率在6%—7%左右,而民間借貸的年化成本起碼在20%—30%,因而,小微企業完全能夠接受貸款利率一定程度的上浮。
從我國少數真正服務于當地小微企業和農戶的農村商業銀行的現實情況看,其盈利能力和盈利平穩性均明顯高于同業的平均水平。未來,如有更多中小銀行能在服務小微企業的主業中深耕細作,將有利于實現小微企業和中小銀行的良性共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