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全世界都已廣泛意識到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于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性。總的來說,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等多個方面。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但能夠使我國經濟更好地應對金融危機所帶來的沖擊,更能使我國經濟產業結構變得更加環保,從而使當前綠色經濟的發展需求得到滿足。
產業生態系統的共同演化特性,決定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不可能憑空而來,它必須依賴于產業生態系統中各種要素與成員的共同維護。在這一過程中,技術性要求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總的來說,社會化大生產的整條產業流程已經從傳統的垂直化、一體化生產模式,轉變為更加分散化的生產模式。在這一模式中,某個企業只能在其中的幾個環節,保留有自身的競爭優勢,而在其他環節則必須依靠其余企業來完成。受此影響,生產鏈中各企業間的聯系將變得更加緊密。因此,各企業在生產鏈中各環節的重要性也變得越來越高,一旦某一企業出現缺位,將會對整個生產鏈的運行產生不利影響[1]。
在當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大背景之下,只有保證創新才能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而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逐步轉型,創新將更多的從政府和科研院所轉移到企業中。這樣,市場中各產業鏈將形成聯系性極強的群體性創新關系。其產業鏈中的各部分就將像自然界中的生物種群一樣,在利益的驅使下形成互惠互利的共生關系。這雖然無法使其中某一個企業獨享創新所帶來的好處,但群體性創新能夠有效分散這一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風險,并使整條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創新氛圍,從而推動其向更高層次不斷邁進。
產業生態系統的一項重要特點是其具備很高的環保性,同時環保性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想要取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所必須要具備的因素。但受制于技術和核心設備被發達國家和大企業所控制的問題,很多小企業的創新進程十分艱難。因此,環保性新興戰略性企業可以在創新上尋求政策方面的扶持,例如:對于以光伏電池生產為主的新能源產業來說,目前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均已把光伏產業列為優先扶持發展的新興產業,全國已超過100個城市建立了光伏產業生產基地,超過300個城市已經建立起了廣泛產業研發機構,全國從事光伏電池生產的企業也達到了2000余家。在政府的扶持之下,我新能源產業獲得了持久性發展動力。這種發展方式值得更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加以借鑒[2]。
經濟發展其實就是產業技術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產業分工將變得越來越精細化。各條產業鏈在生產方式上將變得越來越迂回,更多先進的生產方式將會進入到實際的生產過程中來,推動其技術性獲得進一步的提升。這體現在以下幾點:
1) 做好產業鏈與創新鏈的集群規劃。當前各產品線的生產過程中正變得日益復雜,有大量的產品需要幾百乃至幾萬個零件,例如:在新能源汽車的生產過程中,其一共需要三萬個左右的零部件組成,而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所需要的零部件更多。這就形成了一條復雜的、需要由很多種獨立技術和成千上萬人員參與其中的產業鏈。這時,技術壟斷已經很難形成。這體現在一個企業若想開發生產一件產品,必須要得到其上下游企業在技術、生產設備、原材料、研發人員、零部件、檢測儀器上的支持。
2)在各企業間聯系日益緊密的情況下,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將實現根本性顛覆,不同產業生態系統間的融合方式將進一步得到加強,其中所運用到的技術將變得更加復雜。因此,各新興產業應做好技術提升規劃,在內部引進高端技術性人才,從而實現在產業發展和科研的相互配合。例如:在開發新能源汽車的過程中,從技術上來講其需要力學、能源學、環境科學、數學、設計學等總計達到幾十項領域內的專業人才,各新能源汽車開發企業需要找準自身定位,有針對性的從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引入專業人才,以此來保證自身產品在開發后取得足夠的市場優勢。
新興戰略性產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要使其自身變得更有協調性,這一過程中離不開產業生態系統的參與。兩者在發展過程中是長期依賴、共同進步的關系,在此影響下,各企業才能在新興產業的市場需求、開發設計上具備更強的一致性。為達到這一目的,各企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入手:
1)使整條產業鏈在運營秩序上得到完善。例如:在開發生物技術產業的過程中,由于其會涉及到一系列與化學藥物、生物疫苗、醫療設備和醫用材料等生物醫學產品的研發與生產,因此需要明確各環節的分工,以此來使整個生物技術產業的生產流程達到協調,降低其中不確定問題出現的可能性,保證所生產出的生物技術產品達到設計預期。在完成研發階段之后,整條生物技術產業鏈還將投入到規模化生產中。這時,可以通過以龍頭企業為主導的發展策略,由其帶動各科研院所、高校和上下游企業形成一條共性發展產業鏈,從而確保整個規模化生產過程,能夠在各方的配合下得到平穩開展。
2)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投入到市場之后,其所生產出的產品還需要獲得消費者的認可,而由于信息不對等的問題,消費者往往很難了解產品的全面信息,這時就需要新興產業企業利用好網絡效應,盡可能多地使用戶對產品產生了解,以此來推動自身產品用戶規模實現不斷擴大。此外,企業與企業間還可以通過增加互補產品的方式,提高企業間的協調性,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生態系統發展上得到完善和提升[3]。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必然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市場中的競爭性,也只有通過競爭其才能夠獲得持續性發展。為了加強產業發展中所具有的競爭性,各企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產業生態系統應采用以下策略:
1) 各新興戰略性產業企業必須要不斷使自身的產品得到創新,因為只有創新才能保證其不斷獲得更強的競爭力。最好的創新方式當然是個體式創新,例如像蘋果公司所開發出的IOS系統一樣,能夠獨享此所帶來的巨大利潤。但在目前企業組織邊界逐漸模糊的情況下,行業間很難避免知識外溢情況的出現。為此,各企業可以通過相互合作的方式完成群體式創新。該創新過程需要由整條產業鏈中,不同的創新元素和創新主體來完成,相互之間形成分工合作,利用各自所具備的專業、知識能力優勢來形成具備高度系統性的創新生態鏈。
2) 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托互聯網技術獲得創新成果,但互聯網的發展也導致知識獲取手段變得越來越多樣,這也導致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過程變得更加復雜。其顯著特點是除了企業之外,各科研機構、政府機關、中介商家等都成為了產業創新群落中的一份子,在此影響下,“創新”已不僅僅代表一個產品在技術上的概念更新,而是從其在技術、組織、管理、銷售、服務等環節中全方位的概念更新,每一個環節都將對創新過程施加影響,需要各企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的過程中加以注意。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健康成長,需要以整條產業生態系統在各子系統及其各項內部要素、各項輔助因素的健康發展為基礎。若其中某個重要的子系統、或關鍵的系統要素在發展上出現高污染、高耗能問題,或表現與整條產業鏈在環保上不相匹配的話,那么整個新興產業的發展將因此而受到影響和限制,進而導致其不能夠適應未來將越來越嚴格的環保產業性要求。對此,各新興戰略性產業企業可以采用下策略加以解決:
1) 為了幫助自身實現更好的發展,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可以通過政府支持向各金融機構尋求資金扶持,并由政府出面獲得一些關鍵技術,以此來降低研發成本,避免因自我研發而出現消耗大、污染高、效率卻無法得到提升的問題。從而打破國際和大企業在技術、資金方面的壟斷,從而使其自身實現更長遠的發展目標。
2)加強環保性同時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產業生態系統相結合的基本性要求。因此,政府也需要大力扶持具備更高環保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例如:基于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是節能環保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若與之相關的企業如太陽能開發企業、風電技術開發企業、稀土功能材料開發企業、超導智能材料開發企業等在資金、技術、人員上出現了困境,政府應及時動員各金融機構、科研院校或同行業企業予以幫助和扶持,使其渡過難關。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的發展積極性,推動其不斷涌現,以此來促使該產業在我國能得到更好發展[4]。
綜上所述,本文集中研究了產業生態系統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發展重要性和策略上的表現形式,認為若想使兩者結合獲得雙贏,只有通過做好在應用技術、產業協調、創新競爭、環保系統方面的建設才能得以實現。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為相關人士更好地解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情況提供幫助,以此來推動我國戰略新興產業向更高效、更先進的方向持續邁進。
(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