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由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全球治理觀構成。臨港經濟作為一個以港口開發、港口產業等因素構成的有機體,在區域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下,臨港經濟對于發展各國經濟、促進全人類共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下國際權力構建模式,即各國不再通過戰爭等極端手段來分配權力,而是通過國際機制來維持相互依存的關系,維護共同利益。港口經濟作為一種促進區域繁榮的開放型經濟模式,有利于平衡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共同利益發展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即各國應立足于全人類的共贏,共同維護全球性利益,實現人類社會的長久發展。受“人類命運共同體”影響,港口逐漸成為加強各國經濟聯系的平臺。臨港經濟具有很強的輻射功能,它有利于促進各國經濟緊密發展,加強全球利益共同化。
可持續發展理念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內容,即人與自然的協調共生,強調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能超越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臨港經濟在促進產業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的發展路徑,深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落實,實施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多元化的全球治理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之一,即由于世界政治主體的多元化,在形成一個具有道德規范力的“全球機制”的過程中,中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臨港經濟是依托港口航運融入世界,參與國際分工和貿易交流的市場經濟。中國臨港經濟的發展有利于促進中國倡議更多轉變為國際共識,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現。
金融是臨港經濟的核心力量,它連接著各部門、各行業的生產經營,是管理、監督和調控臨港經濟運行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強國際間經濟技術合作的紐帶。
港口在建設過程中,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公用基礎設施。目前,港口建設的投資量大、回收周期長的特點,致使社會和私人資本不愿投資港口基礎設施,而政府的資金投入難以支撐其需求,從而導致港口和產業發展陷于弱勢地位。
目前,我國臨港工業區在產業結構和布局方面趨同現象嚴重。各地臨港工業區無視自身條件和周遭環境,均向現代化綜合臨港工業區風格發展,導致資源浪費和無序競爭,金融資源支撐眾多同質化的臨港產業,不利于我國整體金融支持環境。
在臨港工業區中,部分園區里企業布局分散,金融機構缺失,產業鏈發展不均衡,從而導致金融聚集力較弱,分散在各個產業鏈的中小企業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港口企業和產業鏈的分散以及金融資源配置的不均衡,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臨港經濟的發展。
我國目前實施的港口物流金融的環境尚處在起步階段,港口物流金融服務結構較為單一,金融產品缺乏創新,港口物流金融服務市場的主體主要還是以銀行、港口企業為主,各類金融服務產業發展落后,金融信息平臺尚未建立,嚴重制約了港口經濟的發展。
在臨港經濟中,我國尚未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和市場機制對相關業務流程進行規范,致使港口物流金融存在一定的隱患。例如,港口物流金融中的抵押貨物的評估體系不健全、保險機構尚未進入臨港經濟區等,這些都給港口經濟的穩定發展留下了隱性風險。
港城產業衍生共進是指臨港工業區和腹地產業的演進共生。目前,我國大部分臨港產業與腹地產業相互金融支撐力較弱,臨港地區亟需腹地產業的金融支持,然而腹地產業不敢貿然滿足臨港工業區的金融需求,從而導致港城演進共生之間存在脫節現象,不利于臨港工業區和腹地產業的共同發展。
隨著現代化港口的飛速發展,技術型人才的引進成為了臨港經濟區的重中之重。然而,臨港經濟區在引進人才方面的金融支持和政策扶持方面的力度還遠遠不夠。這就造成了復合型人才緊缺的局面,拖延了臨港經濟和港口金融的發展。
由于港口低水平的重復建設,港口的生產能力過剩。面對運輸市場需求不足的現象,一些有著金融支持的臨港經濟區為爭奪貨源,運用其金融資本,開始大打“價格戰”、“廣告戰”,造成惡性競爭,造成了生產成本難以維持港口正常運營的場景,對臨港經濟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內生性損害。
政府應積極借鑒和吸收國內外先進經驗,在臨港經濟區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合理分配和利用港口相關資源和設施,完善多主體的投融資平臺,制定科學的投融資決策,拓寬多樣的投融資渠道,建立資金閉環反饋系統,構建一個全面的以政府引導為主的投融資體制。
面對我國現階段臨港經濟的產業同構現象,我國應該對相關功能進行統一整體的規劃,結合各地臨港經濟區的獨特優勢,實施塊狀梯度錯位的金融扶持戰略,更合理分配金融資源,發展符合當地經濟的特色臨港產業,避免產業同構帶來的資源浪費和惡性競爭,實現臨港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臨港經濟區之間應加強產業之間的聯系,采取產業鏈和創新鏈相結合的路線,盡快推動臨港產業集群的形成,金融應該對此種產業集群,從引進原材料、中間材料、零部件的生產配套廠家,打造和延長臨港產業鏈,降低中間成本,提高臨港產業的輻射力等諸多方面加以支持,推進臨港經濟特色化建設。
政府應鼓勵金融企業創新一系列與臨港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金融產品,為港口建設和港口企業業務的正常運行提供便利。此外,政府還應加大金融機構對港口發展的支持力度,引進金融機構進駐臨港經濟區,直接提供有利于港口開發建設、臨港工業區轉型、企業規模升級的金融產品與服務。
在臨港經濟區域的建設上,應走“港城融合、港腹聯動”的發展道路。呼吁城市向臨港工業區提供金融支撐,滿足臨港經濟在科技、信息、人才資源等方面的需求,促進臨港工業的發展。實現“城以港興,港為城用”的城港金融一體化金融戰略。
發展臨港經濟,相關的政策和人才環境是重要的影響因素。這就需要口岸職能部門制定相應的財政獎懲措施和優惠金融政策,充分吸引高端人才的加入,完善港口科技升級。
通過國際經驗可知,面對港口之間的惡性競爭,我國可以采取建立跨臨港經濟區之間的金融支持聯盟,投資合營聯盟、“港鐵聯盟”、“空港聯盟”、“港航聯盟”等多種聯盟,為合作者提供優惠政策和優質金融服務,促進本地臨港產業結構的升級。
設立綠色金融產品,對符合綠色金融的臨港經濟區、臨港經濟產業環節提供精準的綠色支持,打造符合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臨港經濟區。如: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臨港經濟環節。在實施清潔生產、廢棄資源而二次開發,注重自愿的集約化使用,提高資源能源使用效率的臨港經濟環節予以支持。
臨港經濟作為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同時,還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而金融支持對臨港經濟有著最積極的促進作用,它加強了我國投融資體制與臨港經濟的良性耦合,促進臨港經濟產業集群的良性發展,為臨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全球利益共同化提供便利。
(青島大學經濟學院,山東 青島 26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