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以來,P2P業務飛速發展,業務模式日趨成熟。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也有大量的問題平臺涌現,對行業造成了不良的影響。為規范P2P借貸業務,2015年國務院、人民銀行等10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人民銀行、銀監會、互聯網整治辦也先后印發文件,先后出臺《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等多個規范性文件。P2P平臺的“身份”也得到了明確,即,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指依法設立,專門從事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業務活動的金融信息中介公司。
以此同時,P2P行業自身也在努力推進規范化。以北京為例,2014年北京市網貸協會成立,制定了協會章程,發布了協會自律公約等自律文件,從產品登記、信息披露、信息共享、內部交流等方面開展自律工作。2018年8月9日,北京市網貸行業發布《北京市網貸行業共建社會信用體系的聯合聲明》,從自律承諾、甄別不良行為、配合司法機關工作、抵制惡意逃廢債行為人及失信關聯人等方面出發,倡導共建社會信用體系、推動網貸行業規范健康發展。
綜上,P2P借貸行業現在已基本形成了“監管+自律”的行業規范體系。筆者認為,P2P平臺作為借貸業務環節中的重要機構,其的良性生長對整個經濟體系的良好發展至關重要,在這個關鍵時刻,應加大對P2P平臺的全面“救助”,挽救危機中的P2P平臺,維護P2P借貸業務生態環境。
盡管這11年中P2P借貸業務的發展充滿曲折,但是,其在惠普金融、金融科技創新等領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首先,P2P借貸業務作為踐行“普惠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降低了借貸過程中借貸雙方的交易成本,彌補了借貸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借款門檻低、程序便捷,為中小企業和個體商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融資途徑。截至2018年上半年,我國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有1504家,P2P網貸貸款余額為9610億元。根據人民銀行的數據,2018年6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1816億元,而P2P網貸貸款2018年6月份交易額為1535億元,已經可以占據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的十分之一了。
其次,P2P借貸業務掀起了金融科技創新的高潮。行業內通過不斷的技術更迭,提高了身份信息驗證和電子合同簽署速度,使得客戶從申請到獲得借貸資金的時間短,投資者的需求也能快速匹配。同時,P2P平臺也在提高信息安全建設,多種面部靜態、動態身份校驗程序落地,電子合同、電子簽名的方案落地等,對未來金融改革、金融科技的革新有著重要的實驗意義。
第三,對投資收益的需求和對資金的需求相互結合和對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社會資金的使用效率,很多有資金盈余的投資者在P2P市場上獲得投資收益,越來越多的 “借款難”的中小企業和個人商戶通過P2P借貸獲得融資,得以開拓業務。
第四,P2P借貸行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配套機制的完善。P2P借貸業務模式的不斷成熟,推動了征信體系的完善。比如,在“網貸天眼”、“網貸之家”建立的問題平臺查詢機制,推動了黑名單機制的完善。同時,行業內也正在針對第三方大數據征信機構采集征信信息時,存在的完整性、及時性的問題,制定相關的標準,來推動對企業、個人征信系統進行完善。另外,由于各平臺采集借款人的信息字段不同,保存方式不同,可能會造成的信息泄露問題,行業內也正在推動個人隱私信息保護機制的建設。
2018年7月以來,各種暴雷P2P平臺的新聞不斷,這些都是多方面的保護投資者的方案,尚缺對P2P平臺的“救濟”政策。鑒于P2P平臺發揮的重要作用,筆者從監管和自律機構、P2P平臺自身和第三方的多角度出發,探討對P2P平臺救濟的手段,并呼吁多方加快對P2P平臺的救濟,以保障網絡借貸行業的良性發展。
截至2018年上半年末,正式上線存管系統且仍在正常運營的平臺共909家,較2017年末增加175家,共66家商業銀行與P2P平臺進行了系統對接,但仍然有40%的存量平臺遲遲未能上線存管系統。建議監管和自律機構,加強對P2P平臺的業務指導,制定關于合規運營、展業的指引,督促各地P2P平臺上線存管系統,杜絕資金池,合規運營,保護平臺自身不受“非法集資”等惡意投訴。
2018年7月,北京、廣州等地行業協會相繼發布P2P平臺良性退出機制。以北京市為例,已發布的《北京市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退出規程》對網貸機構作出清理網貸業務、退出網貸行業的決定后,業務的退出程序、退出備案與資料報送、金融消費者保護、業務處置、機構注銷分別作出了規定。但是并未對平臺退出后如何處置不良債權進行規定。筆者建議國家相關部門及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牽頭建立針對網貸不良債權的處置機制。首先,明確網貸不良債權處置的管理機構和可以開展此類業務的資產管理公司;其次,建立良性退出平臺的網貸不良債權的轉讓和處置機制;第三,制定網貸不良債權轉讓、處置、置換等業務規則。通過機構、機制、規則的建立和確認,逐步實現不良債權的價值和處置需求之間的有效對接,從而盤活網貸不良債權,提高資產利用率。
近期,由于一些自媒體擴散虛假信息或者片面報道,引起了一些借款人的逃廢債或惡意敲詐行為,導致投資者的恐慌,使P2P平臺遭受重大打擊,無法繼續正常運營,只好選擇退出。這是一個“多輸”的局面。建議國家相關部門建立輿論監督和舉報機制,完善征信體系。首先,設立官方舉報渠道,接受對惡意攻擊正常運營的網貸平臺的舉報。其次,將惡意舉報、惡意逃廢債的借款人和惡意舉報人信息,納入征信系統和相關數據庫,形成輿論、征信方面的全面制約。第三,對報道和傳播不實信息引起不良后果的公眾媒體、自媒體、微博賬號等,也應將其負責人的信息納入征信系統,追究刑事責任。第四,應對平臺、投資者進行指導,面對惡意舉報,惡意逃廢債的行為,收集和保存完整的證據,按照規定的舉報路徑舉報投訴,以保障自身及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P2P平臺應該努力做好風險管理工作。第一,積極評估和應對市場風險帶來的流動性風險,管理好現金流。第二,面對風險事件,做好相關應對準備,積極的去化解風險而不是逃跑。第三,加強事前風險管理措施的研究,嚴格進行資產審核與準入,完善借款人的征信和評級制度,控制信用風險。第四,充分運用風險緩釋工具,降低風險事件帶來的不良影響。
在我國證券業,證券交易所設立了用于維護證券市場正常運轉提供財務擔保和彌補因交易所不可預見風險帶來的虧損的資金。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有限責任公司建立有對投資者的專項補償、和解金、風險處置等機制。P2P借貸行業應借鑒證券行業的成熟經驗,建立網絡借貸行業的保護基金和專項補償機制、風險處置機制等。首先,需要建立保護基金的管理機構,成立相應的公司進行運作;其次建立監管機構對P2P平臺的年度評估機制,對平臺的規模、合規運作、資產情況和負面新聞等情況進行打分評估,得出評估結果;第三,根據評估結果,規定對應的保護基金收取比例和繳納辦法,每年向存量平臺定期收繳;第四,規定保護基金的用途和使用辦法。從而,集中整個行業的力量,當發生風險時,對某個平臺進行救濟或者補償某個事件受到的損失,維持整個行業的穩定發展。
目前和保險公司開展合作的平臺只有十多家,合作方式主要以履約保證保險為主。建議銀保監會、保險公司和P2P平臺聯合起來,共同研發和建立標準化的適宜P2P平臺及投資者使用的“履約保證保險”,即指保險公司向履約保證保險的受益人(即債權人)承諾,如果被保險人(即債務人,網絡借貸中專指借款人)不按照合同約定或法律規定履行還款義務,則由該保險公司按照保單約定承擔賠償責任、向投資人賠付本金及收益的一種保險產品。當P2P平臺的某筆業務出現風險時,為平臺、投資人增加一道保障,降低投資風險。
綜上所述,對P2P平臺的救濟不僅需要平臺自身努力,也需要第三方機構的共同努力,需要監管機構、自律機構對業務的研究,盡快落地政策和業務指導,從而能夠盡最大的努力保障P2P平臺的利益和主觀能動性,更好的維護和促進整個P2P行業的健康成長。
(國美控股集團,北京 10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