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影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推進現代化,新時代開啟現代化新征程的關鍵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概念,突出了發展、改革、開放三方面基本命題的統一。可以說,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關系到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實現,其意義深遠而重大。那么,現代化經濟體系究竟應該如何建設呢?也就是說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路徑是什么呢?
第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立足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和“兩個沒有變”。改革開放40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相應于此,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也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但是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個基本地位沒有變。這就意味著,要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就必須更多地把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放在突出的地位,在更充分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同時必須把不平衡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這是黨中央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最深層社會背景,如果我們不能把握這一點,就不可能準確把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路徑。從這個意義上說,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就是立足我國最大國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實現偉大中國夢的重大戰略部署和基本實現路徑。
第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高成長階段高速追趕其它經濟體,長期保持GDP兩位數的增長,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是,我們為此在環境、生態等方面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不僅如此,過去的高增長模式最大的問題是不可持續。為了實現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我們主動調整經濟發展方式,目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通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推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就意味著,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在經濟發展中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第三,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服務經濟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經濟體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因而在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一段時間以來,我們把服務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強調得太高,以至于在資源配置上把更多的經濟發展資源集中到了服務經濟領域,造成了實體經濟相對弱勢、服務經濟發展脫離實體經濟支撐的嚴重局面。因此,黨中央提出了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這就意味著,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進一步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不斷提高產品加工深度,增加產品附加價值,提高我國產品在全球價值鏈中相對低位,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邁進。特別是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推動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第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堅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不僅是科技發展的靈魂,也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發展水平蒸蒸日上,在許多領域都取得了重大技術突破?!?018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排名第17名,首次躋身全球創新指數20強。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榜上的快速躍升,也體現了中國領導階層有關提高經濟的創新能力和將經濟結構轉型為基于知識密集型產業,從而保持競爭優勢的經濟發展戰略。但是也要看到,我國科技發展及其應用的總體水平與發達經濟體還有很大差距。相關統計資料表明,我國專利申請數全球第一,但是很多都不是原創性的,都是底層技術的創新。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我們還受制于人“中興事件”就是一個發人深省的例證。這意味著,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繼續堅持創新引領。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在繼續推動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創新形式的同時,更多地推動原始創新,努力實現前瞻性、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在推動創新的同時,要進一步加強應用基礎研究,聚焦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有力的科學技術支撐。
第五,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推進產業協同和區域協調。產業協同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撐。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在三次產業協同發展方面,在東中西部協調發展發展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也應該看到,從產業協同來看,三次產業發展仍然有不夠協同的方面,除了上文提及的實體經濟與服務經濟的協同問題外,比較突出的問題是第一產業相對落后,農業農村農民即“三農問題”沒有處理得很好。從區域協調來看,除了東中西部發展仍然不平衡外,比較突出的問題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統籌發展問題。這就意味著,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進一步推進產業協同和區域協調。從產業協同來看,就是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構建比較穩固的現代農業基礎、比較發達的制造業,尤其是高級裝備制造業以及門類齊全、迅速發展的現代服務業。從區域協調來看,要通過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進一步建設現代化空間布局結構和協調程度,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特別是要切實推進西部大開發,有效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實現東部地區更好更快發展。在協調東中西部發展大格局的同時,要大力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
第六,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征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系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但是,從實際情況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引導作用、協調作用、修正作用等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意味著,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更具活力的市場調節機制、更具競爭力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更有效率的政府服務體系以及更加安全有效的宏觀調控與政策協調機制。要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戰略性重組,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的同時,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要加快復制推廣全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經驗,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放寬服務業準入限制。
第七,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今年是改革開放第四十個年頭,我國已經從一個相對封閉的國家逐漸成為一個開放型國家,我國經濟已經完全融入到開放的世界經濟體系中去了。改革開放推動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我國也為世界經濟的開放體系的建設和維護作出了重要貢獻。近5年來,我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度達到30%以上。但是也應該看到,我國對外開放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部分商品的關稅稅率相對還比較高,外商投資的市場準入限制相對還比較多,服務市場特別是金融服務市場的開放程度還不夠高。這意味著,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就是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要進一步拓展對外貿易和投資,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是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要更加深入地融入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努力構建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格局,發展新能力,創造新優勢。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要重點處理好中美貿易摩擦,盡力排除干擾,推動中美經貿關系健康穩定發展。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目標是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瞄準的是“兩個一百年”的目標,是一張偉大的建設藍圖。堅持好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路徑,我們就一定能把我國建成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