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俊杰 ,劉邦凡
(1.燕山大學—河北省公共政策評估研究中心,河北 秦皇島 066004;2.邢臺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邢臺 054000)
在城市國際化建設中,環境和開放無疑是兩大關鍵指標。和諧開放的社會環境、清正廉明的政治環境、全域開放的經濟環境、開放多元的文化環境、優美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支撐城市國際化建設的物質平臺,包容多元的開放文化、環境友好的開放產業、創新驅動的開發經濟和繁榮昌盛的開發社會是城市國際化建設的價值歸宿。縱觀國內外城市國際化建設步伐,無不極為注重城市的環境治理和開放發展。
社會與自然相融想通,自然構成自然生態系統,社會也構成是一個社會生態系統。社會的各個單元或組成部分實際上就是一個個的社會生態子系統,如社會組織系統、居民與社區子系統、經濟與產業子系統、社會文化子系統等,要保持社會生態系統及其各子系統處于平衡穩定的發展狀態,就要注意這些生態系統所處的環境。夯實一個城市的社會生態環境的國際化,建構起開放型的社會結構,是實現城市國際化的重要節點。一個開放發展和文明進步的社會,是一個城市國際建設的基礎和目標。從社會環境優化角度看,在河北沿海城市國際化建設中,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方面,要夯實優化社會環境的物質基礎。城市政府要大力加強政府管理體制機制改革、適應社會發展,大力發展教育、科技、文化和體育事業,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構建全域開放型經濟,為優化社會環境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要清楚地認識到這樣的道理:社會環境的優化得益于社會事業的發展、得益于經濟的繁榮、得益于政治的清明;反過來,和諧穩定的社會又是促進政治經濟發展的平臺。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強社會環境的治理。要對標國際化城市的建設標準,要充分吸收國內外國際化城市建設的先進經驗,尤其是要注重吸收我國一些沿海城市國際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對城市社會組織進行有效治理和積極引導,大力推進社區開放型治理、人文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務,以產業—城市—人居—文化—生態融合為戰略,務實構建五位一體的開放包容的社會格局,走出一條河北沿海城市國際化建設的新道路和新方法。
所謂政治生態,主要指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圍繞政治權利與政府權益所形成的社會性生態環境,包括政治文化環境、政治經濟環境、政治管理環境、法治環境、地緣政治環境、人事環境、行政體制現狀等。良好的政治生態,不僅是保障政府良好運轉、保持政治生活健康、維持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而且是促進城市整體開放改革、產業轉型升級、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要素。要優化河北沿海城市國際化的政治生態環境,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去把握、去推進:一方面,立足政治忠誠,塑造良好政治生態的國家形象。河北沿海城市要結合自身優勢、大力營造自身所具有的獨特政治角色,例如,秦皇島、唐山都京津冀后花園之譽,北戴河更有夏都之稱,在我國政治文化、政治生活諸多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政治角色。河北沿海城市要挖掘和發揮自己的政治角色優勢,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生活中,塑造和提升城市的政治參與意識、政治品質。另一方面,立足政治包容,塑造良好政治生態的國際化形象。文化是多元的,世界是多極的,政治是包容的。一個城市對于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政治活動和不同政治文化都要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教育和引導城市政府、城市居民和社會組織對國外政治生活、政治動態、政治組織、政治領袖和政治人物的評價采取包容和開放的態度,要辯證看待、正確理解和換位思考,不能無理起哄、片面理解和極端對抗,力求形成包容不同政治意識形態的國際化城市形象。
營商環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是一國或一地有效地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依托和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優化營商環境是一項政策系統工程,也是重大的制度創新。良好的營商環境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吸引力,是促進企業發展的創造力,是推動經濟發展的競爭力。世界銀行發布的一項報告表明,良好的營商環境會使投資率增長0.3%,GDP增長率增加0.36%。為改善和優化營商環境,近年來河北省和秦皇島市密集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或文件,河北省委省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就出臺了47個與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河北經濟發展的文件。這些政策或文件有效地推進河北沿海地區的營商環境改善和優化,但仍然存在諸多老問題沒有解決、新問題還在增加,尤其是在政策落地生效方面的問題有待著力解決。河北沿海地區是全省改革開放的前沿與窗口,各項政策的落地效果,理應走在全省前列乃至全國前列。但是最近調查發現,其營商環境政策的落地效果并不容樂觀,與我國東部沿海開放城市相比,尚有相當差距,與河北其他城市相比也沒有較大優勢。對照黨中央關于新時代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戰略思想和決策部署,河北沿海城市要建設成為國際化城市,就要進一步下大力氣改善和優化自己的營商環境,要發揮沿海城市、港口優勢,推進港產城融合發展,以沿海開放開發帶動腹地開放開發,借鑒國內外國際化城市建設的成功經驗,全方位對標國際城市標準,研究提出河北沿海各市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的標準、路徑、方法和實施計劃,為中外客商投資和人才創新創業提供更加便利的工作條件和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力求把河北沿海各市建設成為全域開放型經濟的標桿城市,助力河北省新時代全面開放新格局的發展。
城市的人文環境主要包括文化環境和意識環境(觀念環境)兩個層面,主要是指一個城市的城市宣傳、城市文化形象建構、城市的視覺傳達與媒體傳播、城市的社會思潮與語言觀念引導、城市文化平臺建構、城市文化營造等。對城市人文環境進行有效治理,優化城市的國際化人文環境,是建設成為具有開放文化國際化城市的關鍵要點。歷史上,秦皇島市的北戴河是最早對外開放的旅游勝地,唐山是我國最早開放發展的工業城市,武術之鄉的滄州具有開放文化的傳統。改革開放以來,秦皇島是我國最早的沿海開放城市,唐山、滄州也相繼成為沿海開放城市。可以說,河北沿海三市都具有開放發展的文化基礎和產業基礎,但對標國際化人文環境標準,也存在諸多差距。克服這些差距,一要克服本土觀念,二要克服排外觀念,三要克服內部保護觀念,四要克服冬季觀念,五要克服“法不制內”觀念。
自然生態環境治理及其優化自然環境是建設國際化城市的重要基礎,沒有城市生態環境的優化和良好,也就不可能建設國際化城市。
一方面,要加強全社會的環境保護教育。把環境保護教育納入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大力宣傳環保文化、提高公民環保意識,促進市民對城市經濟、社會、政治和環境相互依存關系的明確認識和高度關注,必須把環境教育作為全體市民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搭建平臺、提供給市民充足的環保視覺轉達,務求保障市民全方位獲得保護和改善環境所需要的知識、價值觀、態度、承諾和技能,促進市民養成為個人、組織甚至整個社會創造一種善待環境的行為模式。同時,還必須進一步加強大中小學正規教育中的環境教育,必須加強各級領導干部和管理干部的環境教育。
另一方面,加強環境保護與環境建設互動統一。自然環境的保護與自然環境的建設是相輔相成的,只談建設、沒有保護,就談不上真正的建設;只談保護、沒有建設,也就談不上自然環境的優化與提高。自然生態環境需要保護,同時,自然生態環境更需要建設,這已成為世界各國(尤其是歐盟國家)制定環境政策的一條基本原則。要倡導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更要倡導自然生態環境的恢復與建設。在生態環境建設中,要注意生態環境特色的建構,要力爭把每一個地區、每一條干道、每一個花園、每一片森林都建設為富具文化特色和旅游價值的地方,成為帶動一個城市全域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亮點,要把每一個河北沿海城市建設成為國際化的生態文明城市和花園城市,要把秦皇島、唐山和滄州建設成為國際化的最適宜人類居住的海濱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