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磊
(永州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永州 425000)
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和技術革命的不斷更新,以德勤、普華永道、安永和畢馬威為代表的國際四大已經相繼上市財務機器人,一場針對傳統財務行業的變革已經開展,財務行業的智能化時代已經到來。智能財務的到來使大量煩瑣的財務基礎工作被智能化所替代,使原有的財務人力資源得以解放。達沃斯論壇就機器人發展前景的最新調研指出,到2020年,最有可能被機器人搶走飯碗的崗位包括低端制造業的生產、銷售、會計等,對財務這一社會需求相對穩定的崗位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對財務人員步步緊逼。而2017年,財政部宣布會計證的取消也給傳統的財務行業帶來不小的沖擊。智能財務背景下,財務行業不僅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大量財務人員淘汰失業的沖擊。
在智能財務背景時代下,傳統財務進行變革已是勢在必行,我國各類高等院校普遍都開設的有會計等財會類專業,財會類專業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屬于一個比較熱門和普遍的專業,高等院校每年都為社會培養和輸送大量財會人員。財務職能化帶來的變革使會計人員職能方向帶來重要轉變,因此我國高等教育財會人員培養方向必須適應智能財務時代帶來的變革,在原有的傳統財務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培養方向調整,才能適應新的形勢和要求。因此,基于智能財務背景,對我國高等院校財會人員培育方向進行的調整研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研究意義。
基于智能財務背景下對我國高等院校財會人員培育方向進行調整研究,首先應當弄明白智能財務對傳統財務帶來的具體變革和影響有哪些,針對這些變革和影響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財會人員的培養方向調整。第一步首先要全面認識智能財務的含義,所謂智能財務,指的是以人工智能為應用平臺實現財務流程的智能化。它包括三個層次:一是基于業務與財務一體化的智能財務共享平臺,這是智能財務的基礎;二是基于商業智能的智能管理會計平臺,是智能財務的核心;三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財務平臺,代表了智能財務的發展。
智能財務帶來的影響在行業范圍內涵蓋整個會計領域,包括企業、行政事業單位、非營利組織和注冊會計師事務所,在業務范圍內通過運用各種財務智能軟件和匹配的財務硬件,原先傳統的財務方法依賴人工填制憑證、記賬、驗證會計結算工作逐漸開始被智能化所取代,標志著智能財務進軍會計行業的全面到來。由于智能財務比傳統人工財務能做更多的工作,且更加有效率。舉例來說,將人工智能引入財務行業可以有效地避免人為客觀失誤或主管造成會計信息錯誤或虛假的問題,為管理決策、業務服務和投資分析提供真實準確的數據支持。而且智能財務的實施使財務業務效率明顯提高,對于技術含量低、重復簡單繁瑣的工作,智能財務可以在高強度工作下仍能高效工作。因此,企事業單位如果采用智能財務方式將化解大量日常標準化工作,釋放了財務人力成本,智能財務與傳統財務相比效率更高和成本更低。最后在信息化智能化的時代,人工智能依賴于其強大的計算能力、海量的信息存儲和高強度的操作能力在財務相關信息收集方面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全國企事業單位共有2 000多萬財務人員,但在這些廣大的財務人員中,經統計有將近70%人員為基礎業務核算人員,隨著智能財務的加速實施,實現財務模式的轉型,整個財務人員的人才組織結構就會不可避免地發生改變,智能財務將會把傳統的額財務人員逐步分為戰略財務、業務財務、核算財務,戰略財務和業務財務人員,這些人員的數量將逐步超過基礎核算人數,而現在70%基礎核算人員將會首先面臨著被人工智能大量的淘汰。可以說,智能財務的到來對基礎核算財務人員的沖擊是最巨大的,而高職院校相對本科和專科等其他類型高等院校在財會人員培養方向上更加側重培養基礎核算財務人員。因此,高職院校在財會人員培養上受到智能財務的影響更為巨大,在財務變革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機遇,對智能財務背景下高職院校財會人員培養方向應進行調整研究。
筆者認為,智能財務背景下高等院校財會人員培養方向調整可以從以下幾個思路出發。
第一,加強復合型財務人員培養。基礎會計人員飽和,高級會計人員短缺是中國會計行業的總體狀況。智能財務背景帶來的變化是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機會。作為一名財務人員,不應僅限于簡單的財務記賬等業務,同時應當具備預算管理、投資決策、稅務籌劃、資金運轉、計算機操作、智能設備操作和外語交流等與財務業務相關的多元化能力,財務人員應由單一化向多元化發展。
第二,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變。盡管財務智能系統的介入,繁雜的基礎數據操作將被AI智能取代,但是智能系統并不是無所不能的,它可以替代基礎業務工作,卻無法取代具有不確定性、預判性、突發性和決策性的業務工作,這些工作的范疇都屬于管理會計。管理會計業務的實施是建立在財務會計基礎業務信息之上的,有效準確的數據和更便利的信息交流平臺為企業的戰略決策提供了支持。財務工作者應使用累積的會計知識來確定各種經濟支出對企業利益的貢獻,分析成本控制的成因和影響,應合理控制預算,并提出未來的戰略決策,以幫助公司進行內部治理。這些具有未來規劃不確定因素的業務,是無法單靠AI智能實現的。
第三,向財務規則制定者方向發展。在目前的技術和安全環境下,財務數據泄露或崩潰可能會給企業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然而,當人工智能引入財務工作時,基本所有的財務數據都將在網絡上運行,網絡運行就存在系統泄露的風險。因此,作為一名財務工作者兼智能財務運行者,應該具備一定的法律法規知識,在規則制定中結合自身實際工作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從而確保智能財務在財務數據應用和處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智能財務的運行基礎是基于規則和大數據,財務人員是智能和業務之間的潤滑劑,只有人為的危機應急反應才能適應企業和市場的快速發展變化,所以財務人員要向規則制定者發展。
根據上述的幾點思路,并結合高職院校“輕理論、偏實踐、重應用”的辦學特點,智能財務背景下財會人員培養方向的調整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其一,設計跨學科復合型課程。高職院校已不能停留在滿足傳統財務會計人員培訓,單純的財務記賬會計早已飽和,智能財務的帶來會導致這部分財務失業。因此,在高職院校在面臨著壓力與機遇的同時,對財會人員的培養需求,不應局限于單一的財務專業知識。因此,高職院校在設立財務專業課程時應同時設計數據分析、戰略決策、應急響應、談判與溝通等不可被智能替代的跨學科創新思維能力和理論的實際應用能力培訓課程,將財務人員打造成“T”型復合型人才。
其二,深化應用型實踐。高職院校的辦學特點是相對理論層面更加偏向應用實踐培養,在智能財務背景下應當將實踐培訓這一特點優勢繼續擴大,高職院校可以借鑒國外“2+1”教育模式,實現財務人員2年綜合教育和1年工作實踐的培養模式,多方尋求與已實現或初步實現智能財務的企業合作,參照現行企業運作模式和人員要求標準,調整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培養財務人員的實踐工作能力。
其三,設立管理會計培訓方向。管理會計是從傳統的會計系統中分離出來,與財務會計并列,著重為企業進行最優決策,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服務的一個企業會計分支。管理會計的培養需要針對企業管理部門編制計劃、做出決策、控制經濟活動的需要,記錄和分析經濟業務,“捕捉”和呈報管理信息,并直接參與決策控制過程。高職院校在財務人員培養上可以與傳統會計并列設置管理會計方向,培養管理會計人才。
其四,強化英語培訓。外語培訓是我國高職院校教育的一塊短板,高職院校不像本科院校對學員做外語等級考試(如英語四六級考試)要求。智能財務短時間內無法克服語言和國際間財務準則差異的障礙,外派財務人員是很難被智能財務所替代的,外語知識儲備是必備的工作和生活技能,因此高職院校財務人員進行財務課程改進必須加強外語培訓,特別是英語培訓,這是不可或缺的必備課程。但是,高職院校財務人員外語培訓應當與本科等院校外語培訓有所區分,應當側重于兩個方面,一是外語口語培訓,這是交流和生活的必備基礎技能;二是財務專業外語培訓,這是業務處理必備技能培訓。
雖然智能財務給財務領域帶來很大的沖擊,但機遇與挑戰同在,智能財務在不久的將來會取代一大批基礎財務工作者,但也同時為管理會計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空間與機會。在這一背景下,高等院校特別是高職院校財務人員培訓應適應需求與時俱進,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充分發揮自身辦學的特點,強化應用型復合型財務人員培訓,來適應智能財務時代的到來。